书城艺术醉翁亭记
10991300000001

第1章

“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对学习非常感兴趣,很多诗书都能过目成诵。母亲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小欧阳修的聪明好学,难过的是连吃饭都困难,哪里还拿得出钱来给儿子买纸笔!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用荻秆当笔,用地作纸来教小欧阳修识字。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茎可以编席箔。

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的十月,欧阳修到滁州任知州。知州是古代官名,“知”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说,欧阳修被派到滁州管理当地的民政。滁州在安徽省东部,距现今安徽省会合肥约有一百四五十公里。欧阳修在滁州做官的时间只有两年多,但就在这短短两年时间中,他留下了大量讴歌滁州山水的诗文,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便是其中之一。欧阳修为什么要到滁州?滁州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欧阳修为她如此动容?《醉翁亭记》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让我们先来看看欧阳修生平。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欧阳修四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不得不带着年幼的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投靠其叔父,他的母亲靠做针线活挣钱糊口,家境十分困难。虽然如此,读书不多的母亲教给了欧阳修许多做人的道理,并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流传了一段“画荻教子”的佳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欧阳修越来越喜欢读书,可是家中太穷买不起书,怎么办呢?城南有一户李姓人家藏书非常多,他就从别人那里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在很小的时候作诗赋文章,就显现出非常老练的文笔,他的叔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你别再因家里穷困、孩子年幼而担心,侄儿欧阳修是奇儿!长大后他一定会一举成名的,我们家族日后要想得以振兴就全指望他了!”

欧阳修的舅舅确实独具慧眼,就在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二十三岁的欧阳修参加进士科考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第二年参加由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他得了甲科第十四名,被派到西京(今河南洛阳)担任留守推官的官职,欧阳修从此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欧阳修被委任宣德郎这一官职,他来到了京城,当上了馆阁校勘。这一文职与政治并无多大干系,欧阳修如果仅做好本职工作,似乎也能平平安安度过一生。不过,和中国大多数文人一样,匡时救世是他们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如何又甘于就在故纸堆中平淡地度过自己一生呢?他积极参与时政,然而究其一生,欧阳修仕途并不顺利,他数次因政见不合,受到政敌的迫害而招致贬谪。

谏院的工作是向皇帝提出治理国家的合理建议。

欧阳修的政治生活,与同时期的另一位伟大文人范仲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欧阳修为他辩护,也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这个时候欧阳修还不到三十岁,就遭受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次挫折。四年以后,欧阳修被召回京,重新担任馆阁校勘的工作,并编修崇文总目,后到谏院做官。这个官职倒是离欧阳修的政治理想更近了,但是同时使得他离政治旋涡也更近了。庆历年间,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提出的改革主张,触动了保守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新政推行了两年就停止了,范仲淹也再次被贬。在这场运动中,欧阳修参与革新,范仲淹遭谗离职后,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结果也被贬到了滁州做了两年多太守。这就是为什么欧阳修来到滁州的原因。

离开滁州后,欧阳修又相继到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做官。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也就是欧阳修在外地任职后的四年,他又回到了京师,此后数年欧阳修历任朝廷要职,其间常有小人相扰,他多次辞职都没有被允准。欧阳修晚年趋于保守,反对曾是自己学生的王安石变法。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六月,欧阳修终于以太子少师的身份得以辞职。离职后,他住在颍州(今属安徽省)。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谥文忠。

欧阳修为人正直,胸怀博大宽广,不拘泥于仕途、人生的得与失,具有达观诙谐的一面。据传有这样一则逸事:有位“才子”,决心与欧阳修比一比诗才。“才子”上门寻访,路遇一株大树,便诗兴大发:“门前一棵树,两朵大丫杈。”这时,背后有陌生人续吟道:“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才子”于是邀陌生人同路。二人来到江边,见一群鸭子扑入河中,“才子”又作诗曰:“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陌生人再续后两句:“白毛浮绿水,红爪荡清波。”最后俩人乘船过江,“才子”又高声吟道:“两人同乘舟,去访欧阳修。”陌生人听后,微微一笑:“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虽然故事的真伪有待考订,但是从记载欧阳修的史料和欧阳修自身的作品中,的确能看出他豁达开朗的性格。比如《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坦言自己是一个纵情山水踏歌而行的醉翁;又如在《六一居士传》中,他自号“六一居士”的解释让人不禁莞尔:家里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的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又常常置办酒一壶,五物之间再加上自己这个老头子,正好是六个“一”!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学主张和思想受韩愈影响很深。欧阳修反对当时流行的“西昆体”,大力提倡简约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要求作品有具体内容,他不但身体力行,还先后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作家,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一生著述甚丰,除《集古录》外,还有《新唐书》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新五代史》七十四卷,《诗本义》十四卷,《易童子问》三卷,《居士集》五十卷,《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八卷,《奏议集》十八卷,《四六集》七卷等,后人辑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在这些诗词歌赋中,欧阳修的千古绝唱《醉翁亭记》徐徐写来,言辞优美,洗练干净,文风平实,风格清新。通过对《醉翁亭记》的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欧阳修高超的写作手法,也可由此看到他散文成就的境界。

原文:

环滁[1]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犹)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2]也。

注释:

“1”环滁(chú):环绕着滁州。滁州,安微省东部。

“2”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ɡyá)也: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琅琊山,距滁州西南十里。

白话: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位于西南角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的美。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原文: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白话: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泉水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这就是酿泉。

苏轼《醉翁操·琅然》

“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的,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此作是为琴曲《醉翁操》所谱写的一首词。醉翁,即欧阳修。《醉翁操》,是太常博士沈遵据欧公庆历中谪守滁州时在琅琊幽谷所闻天籁之声,以琴写之,谱制而成的琴曲。苏轼此词,即是专门为这一天生绝妙之曲谱写的。词中写鸣泉及其和声,能将无形之声写得真实可感,足见词人对于大自然造化之工的深切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