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惟有园林
10990800000025

第25章 园林清议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来与大家谈园林问题和中国园林的特征。中国园林应该说是“文人园”,其主导思想是文人思想,或者说士大夫思想,因为士大夫也属于文人。其表现特征就是诗情画意,所追求的是避去烦嚣,寄情山水,以城市山林化,造园就是山林再现的手法,而达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中国古代造园,当然离不了叠山,开始是模仿真山的大小来造,进而以真山缩小模型化,但皆不称意,看不出效果,最后,取山之局部,以小见大,抽象出之,叠山之技尚矣。明清两代的假山就是遵照这个立意而成的。今天遗下了很多的佳构,其构思也是一点一滴而来的。山石之外,建筑、水池、树木,组成巧妙的配合,体现了“诗情画意”,而建筑在中国园林中又处主要地位,所谓亭台楼阁、曲廊画桥,因此谈到中国园林,便会出现这些东西。在这些如诗如画的园林里,便会触景生情,吟出好诗来,所以亭阁上面还有额联,文化水平高者,立即洞悉其奥妙,文化水平低者,借着文字点景便能明白。正如老残到了济南大明湖,看见“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老残豁然领会了这里的特色,暗暗称道:“真个不错。”

文学艺术往往是由简到繁,由繁到简,造园也是如此。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没有叠石假山的记载。明清时才多假山,假山有洞有平台,水池方面有临水之建筑,有不临水之建筑。佛祖讲经,迦叶豁然了释,而众人却不懂,造园亦具如此特点。明代园林,山石水池厅堂,品类不多,安排得当,无一处雷同。清乾隆时,产生了空腹假山,当时懂得用ARCH,便用少量石头来堆大型假山。到晚清,作品趋于繁缛。然网师园能以简出之,遂成上品。而能臻乎上品者,关键在于悟,无悟便无巧。苏东坡亦是大园林家,他说:“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净即简,巧须悟,又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景立即点出来了,造园不在花钱多,而要花思想多。二月间我到过香港,那里城门郊野公园的针峰一带,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造园家要指出与众不同的地方,那么景观便有特色了。

清乾隆以前,假山有石砌,有土包石;到乾隆时,建筑粗硕,雕刻纤细,装修栏杆亦华丽了;在嘉庆、道光间,戈裕良总结当时新兴叠山做法,推广了空腹假山。是利用少量山石来叠山,中空藏石室,气势雄健,而洞则以钩带法出之,不必加条石承重,发挥券拱的作用,再配以华丽高敞的建筑物,形成了乾隆时代园林的特色,这种手法,可谓深得巧的三昧。宋代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未言叠山,亦是“巧”的构思,它是利用洛阳黄土地带的特殊性,用土洞、黄土高低所成的丘壑土壁来布置,因此说“因地制宜”是造园的基本要素。太平天国后,社会出现了虚假性的繁荣,假山以石作台,多花坛,叠山的艺术性衰退了,建筑物用材瘦弱,做工华而不实,是一个时期经济水平的反映。过去造园,园主喜购入旧园重整,这是聪敏办法,因为有基础,略事增饰即成名园。太平天国后,有些园林中原演昆曲,亭榭厅中皆可利用演出。自京剧盛行后,很多园林就有戏厅戏台的产生。园林中有读书、作画、吟咏、养性、会客等功能外,再掺入了社交性的娱乐。然而娱乐还不过逢场作戏,士大夫资本家炫富而已的设施。

建设大山水池树木本是慢的,苏州留园,在太平天国后修建时,加了大量建筑,很快便修复了。

造园未能离开功能而立意构思的,因为人要去居、游,而要社会经济基础、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修养等多方面来决定,其水平高下要视文化。造园看主人,就是看文化,是十分精确的一句话。

计成在《园冶》中说过:“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中国园林,越到后期,建筑物越增多,最突出的是太平天国以后,“中兴”将领、皇家都是求速成园,有许多园林,山石花木在园中几乎仅起点缀作用。上海豫园原为明代潘氏园,是士大夫的园林,清代改为会馆,大兴土木,厅堂增多,形成会馆园,园性质改,景观也起变化,而意境更不用说了。文章书画演戏讲气质,园林亦复如是,中国人求书卷气,这一条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命脉,色彩方面,要雅洁存质感。假山用混凝土来造,素菜以荤而名,不真了。

真善美,三者在美学理论中讲得多了,造园也要讲真,真才能美。我说过“质感存真”,虚假性的,终是伪品,过去园林中的楠木厅、柏木亭,都不髹漆,看上去雅洁悦目,真假山石终比水泥假山来得有天趣,清泉飞瀑终比喷水池自然,园林佳作必体现这真的精神,山光水色,鸟语花香,迎来几分春色,招得一轮明月,能居,能游,能观,能吟,能想,能留客,有此多端,谁不爱此山林一角呢!

能留客的园林是令人左右顾盼,令人想入非非,园林该留有余地,该令人遐想。

有时假的比真的好,所以要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假假真真,方入妙境。

园林是捉弄人的,有真景,有虚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因此,我题《红楼梦》的大观园:“红楼一梦真中假,大观园虚假幻真”之句。这样的园林含蓄不尽,能引人遐思。择境殊择交,厌直不厌曲,造园须曲,交友贵直,园能寓德,子孙多贤,故造园既为修身养性,而首重教育后代,用园林的意境感染人们读书,吟咏、书画、拍曲,以清雅的文化生活,从而培养成正直品高的人。因此造园者必先究理论研究与分析,无目的以园林建筑小品妄凑一起,此谓之园林杂拼。

中国造园有许多可继承的,继承的并非形式,是理论、“因借”手法,因就是因地制宜,借即借景。其他对景、对比、虚实、深浅、幽远、隔曲、藏露……以及动观、静观相对的处理规律,这是有其法而无式,灵活运用,以清新空灵出之,全在于悟。

过去造园,各园皆具特色,亦就是说如做文章,文如其人,面貌各异。现在造园,各地皆有园林管理机构、专职工程师、工程队,所以在风格上渐趋一律,至于若干旧园,不修则已,一修又顿异旧观,纳入相似规格,因此古人说“改园更比改诗难”。我很为若干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名园担心,再这样下去的话,共性日益增多,个性日渐减少,这个问题目前日见突出了,我们造园工作者,更应引起警惕。所以说不究园史,难以修园,休言造园。而“意境”二字,得之于学养,中国园林之所以称为文人园,实基于“文”,文人作品,又包括诗文、词曲、书画、金石、戏曲、文玩等等,甚矣学养之功难言哉。

此文就我浅见所及,提出来向大家求正,还望有所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