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孩子服你
10988700000029

第29章 寻找孩子的特长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对于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他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不断地予以同情地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学习得最起劲、最有成效。”

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顺应他的兴趣,引导他的兴趣,学功课那是没办法,不得不要求他。至于课余的爱好就应该完全按照孩子的兴趣来选择,不替他安排。一切从兴趣出发,孩子不愿意学的、或者需要付出很大精力、估计他坚持不下来的,就坚决不学。

(1)怎样培养孩子的特长

孩子的特长,一般除了天赋之外,最需要的是后天的培养,毕竟天才也需要99%的努力,显然,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如果对孩子的特长进行重点培养,是很有必要的,①现在的家庭中,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培养的方式到底有哪些呢?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眼高手低,是现在的很多孩子都存在的问题,显然,这是在家庭的早期教育中没有给孩子培养出良好的动手习惯和能力,那么,作为家长,就必须要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动手能力。

在这一方面,可有很多方式,比方说,让孩子尽早的学会自理,甚至参与家务等。

培养孩子的动脑能力。学习显然离不开思考,一个孩子学会了思考,才会真正明白道理,懂得事情怎么样去处理、解决。显然,现在的很多孩子是比较懒惰的,遇到事情都喜欢推卸责任,让自己的家长帮自己完成,这样对孩子的动脑能力显然不是最好的培养方式,遇事要让孩子多思考,善于思考。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观察,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孩子需要观察周围的一切事务,才能学会如何去面对,那么,家长就必须要把孩子的观察能力培养到一定的水平。也只有这样,孩子在遇到事情时,才会从容地去观察,然后才有慎密的思考。

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生活离不开模仿,当然,这里不是说的各种娱乐活动的模仿秀,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各种从未遇到的问题,这都需要孩子通过一定的观察之后,经过模仿,才能明白事情的真正道理,才会懂得如何去处理。

有关儿童早期教育的问题,是近年来人们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家长对这个问题尤为关心。但是,并非所有的家长对儿童早期教育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许多年轻的家长在进行早期教育中带有极大的强迫性和盲目性,因而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

②怎样才能培养起孩子的特长呢?

不要试图迫使孩子满足父母不合理的期望,这对孩子的自我意识乃至健康非常有害。那么到底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特长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比如,对有音乐模仿能力的孩子,我们不妨给其一个测试,让孩子听音乐20分钟不间断,看其是否能精力集中、情绪稳定,另外还有关于韵律美感的测试等等,如果你觉得孩子能够通过这些基本测试,那么您可以考虑让孩子将音乐作为一种特长来加以培养,若没有通过,那就不要勉强。

当父母发现了孩子兴趣方向后,还要设法满足孩子的兴趣要求,这是通过兴趣培养特长的关键一环。生活中,常有父母抱怨,刚开始孩子学习某一技能兴致挺高,可略知皮毛后,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没有恒心和毅力。这—现象的产生,是缘于父母过高的期望与要求。

其实,对特长生而言,除了兴趣之外,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平淡从容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要避免对孩子进行强迫教育,若想让孩子形成某种特长,就必须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不论让孩子学什么,都要先启发,培养兴趣,不能硬逼着孩子去练写字、画画、弹琴等。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强迫,命令,甚至威胁的手段硬逼孩子学习,那么其结果是扼制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成效,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并且进行强迫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那样更不利于对孩子性格以及特长的培养,所以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一个自己喜欢的特长训练。

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时还必须注意从孩子的天赋,所在的环境条件和已有的兴趣倾向性出发。在这方面,父母常犯的失误是没有对孩子进行充分地观察和了解,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学什么,或者听到画坛上出现了个小神童,就马上急于效仿,抓起一个项目硬逼着孩子去掌握学习。但对孩子来讲,这根本不是他的所长,学起来十分吃力,或者他的兴趣并不在此,因而总感到索然无味。

周总理早年留法学习和从事革命生涯时期,曾居住在一位法国老妇人家中。这位老人见周总理精神旺盛,意志坚定,做事利索,就常常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他好好向周总理学习。一天,孩子来到周总理的房间问他,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周总理经过认真思索后回答说:“要拔自己所长”。他说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长处和短处,到头来与人相比,还是发挥了自己的短处。如果人的一生注意发挥自己所长,拔自己的长处,那才会出类拔萃。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特长”,难道可以不去留心一下他们身上有哪些长处是可以发展为“特长”的吗?孩子的天资有许许多多的方面,不一定非要在音乐,绘画这几个方面上死死较劲儿。

要发掘孩子的天资,父母就要让孩子多接触各方面的事物,大胆尝试,自己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用眼睛去观察,充分接受各种新的生活体验。除了让孩子做多种多样的尝试外,父母还应注意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的条件和施展才华的机会。然后在这些过程中,观察了解孩子喜欢干什么?擅长干什么?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培养孩子发展他们的长处。

(2)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发展特长

①现在很多家长都让孩子参加一两项特长培养,以此来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塑造和提高整体素质。

那么,作为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发展特长呢?

关心孩子,循循善诱

许多家长让孩子参加特长培养,出发点往往是好的,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态,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在孩子学习时要求过高,这就使孩子学习时不用功,注意力不集中,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这些行为让家长感到很烦恼,于是有的家长就大声训斥孩子,甚至还动手打孩子,这样做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个别孩子还会对所学习的特长由反感、到厌恶,甚至仇恨。因此,家长一定要引导好孩子,想办法将枯燥的学习内容形象化,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孩子的情感是极不稳定,而且极易受客观环境所影响的,家长要关心孩子,注意耐心诱导,不要粗暴打骂孩子,要用动情的语言,良好的行为、方式、方法去敲击孩子的心灵,去激励孩子,唤起他们对学习的追求。

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

众所周知,每个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起步年龄、性格倾向、理解力、家庭影响、环境因素等,都会因人而异,不同阶段造成了学习的进度、质量的不同。如果家长动辄大声训斥孩子,挫伤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无形中就给予孩子极大的压力,甚至怀疑自己很笨,而没有信心去学习。此时,家长应鼓励孩子,顺着教师的思路,将某些理论问题反复深入细致地讲给孩子听,当好教师的助教,只有鼓励着孩子,坚持不懈,问题就能逐步得到解决。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争取到表现的机会,既锻炼了孩子上台表演的能力,又培养了自信心,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望。从小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选择合适的教师

很多家长都希望找到一位好教师,好的标准各持所见,一些家长认为教学水平高的即可,一些家长认为要有耐心的教师。其实,这要看孩子的年龄情况。如果你的孩子只有4、5岁左右,不一定非要找教学出色的教师,因为这时的孩子好动,注意力不易长时间的集中且思想活跃,那么最好能为他找一个懂得幼儿心理学且有耐心的教师。如果孩子已经上学,最好就找一个会启发、激励、正确引导孩子的教师,对于一个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孩子来说,最好能跟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这对孩子在特长的发展会非常有利。常言说,教师是园丁,幼苗只有经过园丁的辛勤培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为孩子找一位优秀的教师,这对孩子的特长发展无疑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儿童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孩子参加特长培养时,只要讲究科学,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孩子,那么,不但能给孩子的精神世界多一份补养,更是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一位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完成学校的课业之余,都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特长班,面对名目繁多的各种兴趣培训班,究竟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专业,相信这是每位父母都遇到过的问题。

不能盲从。有的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就跟着学什么,不考虑这门专业是否符合孩子的特性。还是应该“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作为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这个闪光点上加以正确引导,才能让孩子发挥特长,如鱼得水。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家长也会否定孩子,老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别的孩子的强项比,比来比去,就认为孩子确实不如别人,从而对孩子产生失望、抱怨的情绪,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这样会破坏孩子学习的兴趣,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各不相同,如果我们强求一致,追求整齐划一,那么就没有千差万别、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世界了。

别把父母的喜好,当成孩子的兴趣。如果上一代人小时候受条件限制,有些愿望没能得到实现,在为孩子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遂的心愿。但是别忘了一点:孩子不是家长的翻版,他们身上有他们独特的潜质。孩子虽然没有绝对的判断能力,但是如果父母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肯定对某一方面有所倾向。

不要贪多,应该专而精。有的家长既让孩子学舞蹈,又让孩子学画画,还让孩子学珠心算。作为家长的也可以说:“不管他们学得怎么样,反正都让他们学了,我们已经尽心了,长大了别怪我们就行。”这样虽然各个专业都有所涉猎,但大多都是蜻蜓点水、囫囵吞枣,没有一个能真正掌握,起不到让孩子发挥特长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变的浮躁。兴趣爱好广泛固然是件好事,但物极必反,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他们的童年应该是快乐、无拘无束的,不能把过多的重负压在孩子身上,既然学,就应该把孩子的潜质挖掘出来,让孩子的天分得到充分发挥,追求完美,力求做到极至。

平时,我们可以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看看他都喜欢做什么,然后慢慢地引导和支持子女的爱好。有可能的话,尽量给他们一些空间和时间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因为在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时是不喜欢被别人打断或是阻止他们的。

当然,假如你并不赞成自己的子女的兴趣爱好,那么先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考虑一下,然后慢慢地与孩子进行善意地沟通而不是强迫他们来做一些他们不想做的事情。如果强迫他们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孩子们不仅不会发挥他们的兴趣、天分,反而会适得其反。

现在的家长们都叫他们的子女们学一门乐器,比如说钢琴。家长们的思路是对的,可是这样的去强求孩子们,甚至是逼他们学钢琴,效果会很不理想。相反,假如您尝试着,让孩子们自己去选择他们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事半功倍而又不会留下埋怨甚至可以发展到仇恨。孩子们还会想在自己在做完了高压力的功课后,竟然连自己的休闲甚至是放松心情的时候还要被家长们控制,他们当然会不满意了,这需要我们做家长的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并经常与之沟通。

孩子到底该不该报特长班?怎么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存在许多误区,常见的如,“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培养”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二者拿捏不准。眼下,各类特长班大行其道,家长们耗费大量时间、物力和财力,“制造”孩子的兴趣,却忽视了孩子兴趣的指向性受先天素质的影响这个客观现实。许多家长培养孩子不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而是受社会潮流和自我观念的影响自作主张,一厢情愿地为孩子选择兴趣,结果往往会与孩子的真正兴趣相冲突,导致南辕北辙、事半功倍,有的还会因教育不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甚至引发家庭矛盾。

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使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家长的这种需求,使以培养孩子的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③接受特长教育的学生,一般是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这些孩子的功课压力小、思想单纯、兴趣广泛、可塑性也较大,具有接受特长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一相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并非是自己心甘情愿的,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学什么好、自己适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也完全是家长的一相情愿。如此,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影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留在学校,也不愿回家!”

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也许明天就不再喜欢。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习,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④特长教育要走出上述误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要端正思想,正确认识孩子和特长教育的关系。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成人的心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以达到家长所期望的目的。

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方面,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避免特长教育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