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期的《非诚勿扰》节目中,有一位女嘉宾说自己完全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论是修马桶、换保险丝或灯泡,还是修理家用电器,样样拿手,至于一些日常的生活技能,如织毛衣、缝缝补补之类的小事情,那更是不在话下。
看到这里,很多人不由得肃然起敬,全场人都对她投去了赞许的目光。这个女孩子可谓具有独立的精神。可以说,如果她出国留学,或者在外地打拼,绝对可以独当一面。
那么,她是如何学会独立的呢?原来,她的母亲是一位单亲妈妈。在生活中,妈妈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她不是像别的妈妈那样大包大揽,全部一个人自己扛,而是教育女儿去和自己一起承担。这样一来,女儿就渐渐地学会了独立,无论是行为上还是心理上,都变成了一个坚强的女孩子。这样的女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相当强的,无论走到海角天涯,都可以从容面对生活的任何挑战。
我们并不提倡父母成为单亲家长,但是这位单亲妈妈留白式的教育方式,值得家长们学习。相信大部分的家长都想有一个让自己省心的孩子,但是这个“省心”并不是孩子天生就具备的能力,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一个具备独立性格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才有可能做到让父母省心。
每年幼儿园开学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许多家长守在幼儿园的外面,听着那些刚刚入园的孩子们哭声响成一片。这些小朋友是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离开熟悉的亲人,步入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这是他们独立进入社会的第一步,他们在心理上会由于恐慌而放声大哭,这是他们心理上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但有的孩子例外,他们会镇定地看着自己的小伙伴哭,会等着老师的安排,也会听话地按老师的指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给老师添麻烦。很多家长就会感叹:“瞧,这孩子多懂事,都学会独立照顾自己的情绪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这么独立。独立的心理是家长培养出来的,而不是靠孩子自觉形成的。曾有一位幼儿园的园长说过,如果家长能提前做好准备,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习惯,人园时孩子痛哭失声的情况,完全可以避免。
比如说,在入园之前的半年,家长就应该多抱着孩子到幼儿园附近玩,告诉孩子,将来他也会来这里上学。然后,家长带着孩子熟悉幼儿园周围的环境,熟悉有老师的生活,熟悉幼儿园可能会出现的情景。接着,家长再给孩子讲讲自己要上班,要几点才会来接他,要几点去送他,他在园里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要如何解决吃饭和上厕所的问题……等孩子熟悉了这一切,他就不再会感到恐慌,在心理上也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胆量,这样一来,上幼儿园才不会放声大哭。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培养孩子独立心理的过程。
美国拥有世界上一流的大学教育,这些大学招收的都是一些出类拔萃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非常优秀,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极为出色。
而具备卓越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也往往是最受美国名校录取工作人员青睐的。而这些学生的家长,往往从小就开始培养自己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持之以恒。
在美国,很多家长都会让孩子很小就参与到家庭决策当中。比如说有一位美国的妈妈,在自己考上某大学的博士生之后,就向自己那刚刚上小学的6岁儿子征求意见。
“妈妈考上了大学的博士生,以后要花一部分精力和时间在学业上,不能陪你了。你怎么想的呢?你支持妈妈去学习吗?”妈妈这样问孩子。
儿子回答:“什么叫读博士呢?和我们上学是一样的吗?”妈妈听了,耐心地解释了这个词的含义,而且讲了自己读书之后,会给家里带来的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儿子听懂了,很认真地说:
“妈妈,我支持你,加油!”
于是,每到周末或者放假的时候,妈妈就会带着儿子去泡图书馆。她在一边认真地温习自己的功课,儿子则在另一边看自己的图画书,偶尔会打断妈妈的学习,向妈妈请教一些问题。就这样,妈妈成功地拿到了博士学位证书,儿子的学业也没有受到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鼓励儿子独立思考,并且独立作出决定。
尽管这个决定与家长的行为有关,与家中的大事情有关,但是儿子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事情。在作决定的过程中,儿子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从而尝试着给出独立的答案。这个答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由儿子独立思考后决定的结果。这个过程,有利于他的成长,更有助于他的智力发展、生活能力的提高,以及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这无疑对他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是非常有益的。
这位美国妈妈的教育方式是明智的。她采用的留白教育,不是直接武断地告诉孩子自己的决定,而是通过启发,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这个事,进而培养他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懂得如何独立地决定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可以试着培养他独立生活的一些行为习惯,同时也要培养他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如说有意识地引导他,如果由他自己来作决定,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处理,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什么;
如果不这样处理,还会有什么其他的做法,这些做法的好处和坏处又都是什么……孩子慢慢地就会试着独自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是引导和辅助,要给孩子留下自我发展的空间,而不是一手包办,替孩子作一切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