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改木轮车为胶轮车;新建地方道路9条;架设电话线300公里。
1959年
2月28日,《甘肃日报》发表敦煌人民公社向省内7县的挑战书,提出1959年粮食亩产3000斤,棉花亩产1500斤。
3月2日,中共甘肃省委同意以敦煌为“中心县委”,肃北、阿克塞两县在党内划归敦煌中心县委领导。
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来敦视察参观。
4月,贯彻中共中央郑州会议精神,开展清算运动,纠正“共产风”和“平调”错误造成的损失。全县平调财物约在600万元左右,农村人均承受120元,均按中央精神退赔。退回自留地5800多亩,还有羊、猪、树、家具等。全县恢复评工记分制。
开办“敦煌师范”,1961年撤并人敦煌中学。
5月,河南移民数百人,前后三次进城到政府上访,县委采取措施,解决了移民的一些生活问题,26日上访群众返回。
10月,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北京故宫举办“庆祝国庆十周年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艺术展览”。
4日,县委召开扩大会,开展“反右倾”(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
22日,作家闻捷来敦参观。在游览名胜古迹后,即兴写下《敦煌新八景》。
南湖乡推行小麦冬种,1000余亩小麦翌年一苗未出,仅籽种损失1.5万余公斤。
全县人均年口粮272斤,外流人口达3429人。疾病和非正常死亡达1285人。
1960年
2月,由河南先后来本县支边青年6000名,安置如下:国棉农场1000名,新华农场500名,墩湾农场500名,其余全部修总干渠。
4月,根据中央精神,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3632人参加运动,揭出有贪污行为者451人,贪污金额45328.49元。1962年3月,处理了444人。
5月,甘肃省水利三支队三大队,在修建党河总干渠时,擅自纵容民工毁坏西千佛洞佛像8尊,拆毁窟唐、宋土塔两座。责任人李忠义等三人被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
8月,根据中共中央精神,精简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1026人。动员城市居民698人下农村。
10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李雪峰到敦视察参观。
12月18日至21日,中共敦煌县委召开扩大会,中共甘肃省委来人传达了西北局兰州会议精神和“抢救人命”的决定,黄仕福、马骥英在大会上作了检讨。
全县粮食总产1962万斤,人均年口粮169斤。外流人口3932人,疾病和非正常死亡1827人。
1961年
1月,贯彻中共中央《十二条》精神,撤销一县一社,下属大队改为公社。农村划给社员自留地9225.49亩。停办生产队公共食堂。
3月4日,国务院公布莫高窟(包括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月2日,农村人民公社由原来的6个调整为11个,大队由57个调为102个,生产队由285个调为360人。
对“反右派”、“反右倾”、整风等运动中批判的2121人进行甄别,被错误批判处分的949人。
8月5日,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和赛福鼎同志来敦视察参观。
11月,中共甘肃省委撤销敦煌中心县委。
农村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
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北京故宫举办“敦煌飞天、供养人专题展览”。
1962年
2月,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上海博物馆在上海举办“敦煌艺术展览”和“敦煌飞天”、“敦煌服饰”、“敦煌图案”三个专题展览。
4月,根据上级精神开展“精兵减政”工作,至年底,全县压缩城镇人口2148名(干部292名、工人715名)。
8月,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率领专家工作团到敦煌考察,建议应对莫高窟进行大规模维修加固。获国务院批准。
1963年
2月11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本县境内:沙州古城、阳关、寿昌城、玉门关、河仓城、汉长城及烽燧、祁家湾墓群、佛爷庙——新店台墓群等八处古遗址和古墓群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月5日,由新疆调入KK1543棉种12.5万公斤,种植面积达13712亩。
7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拨款100万元对莫高窟危崖(长达576米,354个洞窟)进行加固工程,同时进行考古发掘,至1966年基本竣工。
9月24日,全县三级干部会议结束。这次会议历时20天,号召所有干部“自觉洗澡”、“放包袱”。放包袱的干部348人。
全县办起耕读学校105所、学生3000人;农业中学4所,学生250人。
1964年
3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成立敦煌学研究所。
5月,开始修建党河西干渠。投资18万元,可增灌6000亩地。
11月,罗寄梅、刘先夫妇应美国纽约国际博览会邀请,展出所摄80余幅敦煌壁画。
敦煌文物研究所在莫高窟维修加固后,重新编定窟号,共计492号。
1965年
西北局副书记王甫、副省长王世泰、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先后来敦视察参观。
11月,全县“面”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
1966年
4月上旬,“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工作团进村,全县开展“四清”运动。
5月,设立“甘肃省卫生防疫站”。
“四清”工作团组织展开“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批判“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因《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被打成“三家村反党集团”),推动“文化大革命”开展。
7月27日,“四清”工作团抽调24名工作队员,由队长高文斗负责,举办“小教集训队”,集中搞“文化大革命”。集训队历时32天,城乡小学教师228人参加,39人受到批判斗争。
8月,中共中央发布《十六条》,各学校“停课闹革命”。
9月,全县实现名称“一片红”,各公社、大队一律改为“革命化”的名称,如“永红”、“东方红”等。
“四清”工作团在广场召开破“四旧”,立“四新”、万人大会,烧毁“黄色、黑色”书画7万余册(张)和许多文物。
16日,县文革领导小组派王习文带领全县各中学40多名红卫兵代表去北京。
10月18日,工作团宣布:“四清”结束,“文化大革命”开始。历时200天的“四清”,共投入工作队员2226人,斗争了519人(其中社队干部259名);戴上各种帽子的49人;逮捕6名,管制3名;受各类处分的脱产干部59名,不脱产干部126名;清除或不予登记的党员335人,受纪律处分的党员155人;发展新党员735人。
27日,中共敦煌县委决定敦煌中学改名为育红中学:东街小学改名为工农兵小学;南街小学改名为向阳小学;北关小学改名为文革小学。农村各完小名称一律按公社名称叫。
11月10日,经学生强烈要求,县上“批准”各校学生可以外出串联。
1967年
1月25日,解放军8342部队与县武装部共同组织“支左”领导小组,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介人敦煌县“文化大革命”运动。
全县学生、干部、职工及部分农民纷纷组织战斗队,揪斗“当权派”。
西藏第二地质大队(121信箱)驻敦煌,设办事处,约1200人。
7月28日,因山洪爆发,南湖公社山水沟水坝溃决,冲毁庄稼百余亩,22户农民受灾。全大队50多户、200多人全部搬迁至郭家堡公社墩湾农场,成立墩湾大队。
敦煌两派群众组织“敦联”(敦煌县红色造反派联合总部)和“敦总”(敦煌县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总指挥部)相继成立。
10月14日晚,两派群众组织在县人委、农修社发生武斗,500多人参加,打死1人,打伤数十人。
15日,七里镇石油运输公司两派群众组织发生大规模武斗,打死16人,伤百余人。一时人心惶惶,恐怖万状。
为了改善农村医疗状况,观察原子弹爆炸后的影响,从1967年至1976年,国务院先后派遗10批“北京医疗队”共710人到敦煌,深入农村,防疫治病,培训医务人员。这些北京医疗单位的专家和医护人员,为敦煌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968年
3月23日,敦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张双虎任主任。农村11个公社革委会相继成立。
6月,“大刮12级红色台风”,清理阶级队伍。至1969年元月,共揪出各类“阶级敌人”1640人。
9月,146户、649名城镇居民被迫到农村安家落户。
“工宣队”(“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城镇各学校。
10月,本县170多名知青下乡接受再教育。兰州市180多名知青也来敦煌插队。
在县文化馆举办大型“忠字化”展览,掀起了全县大搞“三忠于”、“四无限”(“三忠于”即: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四无限”即对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要“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活动和红海洋的高潮。
敦煌县革委会主要领导同意财政局长的建议,将月牙泉220多间清代庙宇全部拆除。
1969年
1月,全县143名县社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分三批到大寨参观“取经”。
11月26日,各公社、大队取消“革命化”名称,恢复旧称。
1970年
1月1日,成立“704”工程指挥所,负责修建“704”战备公路(南疆公路)。
2月,全县开展声势浩大的“一打三反”运动,受冲击和戴帽子的干部群众302人。
4月5日,全县出现大风天气,持续2小时54分,瞬间风速十级以上,9850亩小麦严重受害。
9月,全县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1971年
7月,月初降大雨6天,降雨量达59.9毫米,山洪暴发,东水沟水库决堤,淹没五墩公社农田1085亩。
1972年
6月,美籍华人韩素音来敦参观。
县城大街铺完柏油路面。红当公路(红柳园到当金山)敦煌段油路全线铺通。
1973年
5月16日,持续两天的严重霜冻,5万亩棉花损失四成,1800多亩玉米、5000多亩瓜菜严重受冻,高田基本冻光。县委动员群众进行了改种。
9月19日,县化肥仓库失火,驻军和群众3000多人赶到现场,经过3个多小时奋力抢救,将大火扑灭。损失化肥67吨,价值2万多元。硝氨燃烧后产生大量毒气,使数百人中毒,住院治疗者384人,中毒死亡4人。酿成特大伤亡事故。10月8日,中共敦煌县委追认救火中牺牲的刘传珍同志为中共党员,还有其他三位解放军战士都为烈士。
10月15日,敦煌粮棉成果在第三十四届广交会农业学大寨馆展出。
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杨家桥公社月牙泉村在月牙泉小泉湾开出几十亩地,旋用两台抽水机抽月牙泉水浇灌,致使泉南崖崩塌,之后继续用一台抽水机抽水浇地一年半之久,促使水位大大下降。
1974年
3月23日,降雪雨达10.9毫米,为敦煌70年罕见,使全县已播种的6万多亩小麦板结,全县及时组织了破板结和补种。
7月,党河水库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库坝高46米,坝顶长221米,总库容量1560万立方米,总耗资958.45万元,1970年12月开始修建,历时3年8个月。
1975年
7月17日,刮8-10级西风6小时,使全县未收割的9万多亩夏粮损失600多万斤。
架设10千伏线路210多公里,低压线380多公里,全县80%生产队通了电。
党河水电站建成,年发电量1220万度。
1976年
2月,全县开展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敦煌文物研究所资料室发表《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敦煌遗书目录》。
9月,日本知名人士西园寺公一和夫人西园寺雪江来敦煌参观访问。
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工业总产值4112.63万元,农业总产值8708万元,粮食总产10346万斤,棉花总产518万斤,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89.34万元,财政收入262.6万元。
1977年
7月,全县开始清查和慎重处理“文化大革命”中的打、砸、抢问题。共清查出犯有打、砸、抢错误的122人,错误严重的47人,除5人给予处分外,其他全部免于处分。
共清查出“文革”中查抄的各种物资785件、人民币1399元,黄金18537克,白银53933克,金银首饰247件,珍贵药物25种等。上述财物,金、银兑换人民币退给原主,其他原物退还或赔给经济损失。
9月2日,农垦局安南坝石棉矿驻敦煌转运站违章制炸药,引起爆炸,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死8人,伤97人,毁坏汽车4辆,直接经济损失达265万元。
22日,兰州军区政委肖华、司令员韩先楚来敦煌视察参观。
1978年
3月,全县开展所谓“打击阶级敌人破坏活动”、打击所谓“资本主义猖狂进攻”的“双打”运动。运动中揭出问题238件,退出赃款29300元,刑事处理10人。
6月,全省外事工作会议确定开放“兰州——敦煌”、“兰州——嘉峪关——敦煌”旅游线路。
7月,成立敦煌宾馆筹建小组。宾馆总投资198万元,8月开工,1980年9月竣工。
9月20日,文化部长黄镇来敦视察工作。在参观南湖公社古阳关脚下的社办林场时题“阳关新田”志念。
9月,我国着名画家关山月来敦煌参观,并在县文化馆绘《倒梅图》志念。
12月,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两种版本之《敦煌彩塑》出版。
10月16日,县委成立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开始了落实人的政策的工作。1981年3月基本结束。共落实“文革”案件819人;文革前的案件1081人。对因株连下乡的213户、718人城市居民全部迁回城镇;对被侵占的回民清真寺予以退还和恢复;被迫下乡的53户回民,222人迁回城镇;对69名右派分子全部摘掉帽子,1979年右派全部改正;对485名四类分子中的478人摘掉了帽子;为4760名地、富子女改变了家庭出身。
由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撰、中日合作出版的《中国石窟》中之《敦煌莫高窟》五卷开始工作,1987年全部出版。
1979年
1月,敦煌被国家定为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
兰州大学历史系成立敦煌学研究小组。
3月21日,中共敦煌县委给160多位“五·一六”审查对象平反,当众销毁材料。
4月21日,新华社社长石少华来敦煌参观。
27日,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来敦煌参观访问。
7月27日,敦煌地区连降大雨,山洪暴发,党河水库副坝漫顶决堤,洪水沿党河古道而下进入县城,淹没县城四分之三,造成巨大损失。全城停工、停产、停课,通往青海、西藏交通中断。4815问房屋倒塌,党河水库发电站被泥沙埋没,冲毁总干渠3686米,党河沿岸6个公社、40个生产队、12个林场不同程度受灾,毁坏粮食作物3716亩、棉花311亩、果园563亩。
当天,南湖公社也因山洪暴发,使3个大队及林场受灾,淹没粮食231亩,棉花5亩,其他经济作物120亩,倒塌房屋430间。
这次水灾,全县城乡经济损失约2487万元,粮食182.8万公斤,死4人。受灾当天,全县即开始救灾工作。国家当年先后三次拨救灾款440.6万元,帮助灾民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