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服你
10964000000006

第6章 开采孩子大脑中的“金矿”——智力

1.提高孩子记忆力

格林斯潘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和行为学方面的专家。在他出版的《智力发展》一书中,充分论述了父母的感情交流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卡片、形状、拼图这些没有感情色彩的教育方式并非没有作用,而只是远远不如语言交流和一起玩耍更为有效。他说,智力只有与感情、意志及自我意识结合在一起时才能使人产生思维。他指出,儿童思维的发展有6个关键阶段:保持平衡,集中注意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非语言表达,如对父母笑、皱眉头(半岁~1岁);简单的表达如:拉着父母指着冰箱中他们想吃的食物;创造性思想,如父母和孩子一块游戏;逻辑抽象思维。

格林斯潘教授说,卡片等方式虽有助于智力,却干扰了儿童正常的发育期。美国1/2以上儿童在家庭以外生长,而全美80%的托儿所没有在儿童智力发展之关键阶段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他指出,现代教育的技术越来越多,但人的参与却越来越少。人们普遍采用大课堂教学而无双向交流,托儿所也往往忽视父母、社区及文化对孩子的作用。

格林斯潘希望父母能重视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他甚至要求父母为孩子选择那些拥有善于感情交流的工作人员的托儿所。

哥斯达黎加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加夫列拉·马德里斯指出,玩耍是儿童学会观察、认识、理解、说话和活动的最佳“工具”,能促进儿童的大脑智力开发。马德里斯指出,科学实践证明:2至5岁的儿童中,玩耍孩子的大脑要比不玩耍儿童的大脑至少大30%。因为,在玩耍的过程中,儿童要完成几十种与大脑和思维活动有关联的动作,例如掌握平衡、协调心理活动、处理问题等。通过玩耍,孩子能增进识别物体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创造力,还能消除心理压力和恐惧感等。马德里斯认为,鉴于孩子的玩耍是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本能”,家长们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无意识的玩耍,多让孩子们听音乐、学习画画、听讲故事、模仿动物叫、学唱歌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孩子们的大脑活动量,提高思维想象力,有效开发大脑功能。同时,马德里斯还告诫家长,对儿童教育应和颜悦色、耐心开导,以表扬为主。在玩耍中,儿童必定会出现某些“不轨”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千万不要严厉训斥他们,更不要对他们动武、体罚。科学研究证实,严厉训斥和动武体罚将会扭曲孩子脆弱的心灵,使他们丧失对自己处事能力的信心,严重的还会在孩子心灵深处埋下固执、逆反和暴力的种子。

(1)有家长会问,在生活中怎样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呢?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很少,训练记忆力,可从掌握周围的日常生活知识中培养。涉及的具体内容是:

①知道父母的工作单位名称,家庭住址和10个以上的亲戚或父母的朋友的名字。

②对吃过的饭菜大部分能叫出名字,能认出20种动物,并能模仿几种动物的形象。

③懂得上下前后,能正确说出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关系。

④对事物的外表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例如能发现兔子少了一只耳朵,猫的眼睛不见了。

⑤会猜测一件事发生的原因。

⑥能问一些经过思考的问题。如“星星和月亮是谁放上去的,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⑦掌握时间和空间的基本概念,如,今天、明天等。

⑧认识颜色,能说出身边物体的颜色,如树叶是绿的。

⑨有区分运动和静止的能力。

(2)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则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这里有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①带孩子去购物时,让孩子数商店橱窗中商品的个数。家长和孩子对比一下,看谁数得对,数得快。也可以增加一点难度,孩子记住橱窗里商品后走开,过一会再回忆,看一看记住了多少。

②让孩子在路边用3~4分钟数经过的自行车的数量,最好在交通高峰期。

③让孩子看家长做某种家务的全过程,如杀鱼、做菜,或者擦车等。做完之后让孩子复述做事的步骤或程序。

④让孩子数天上的星星,至少数30个。数星星是件很难的事情,要求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才不会受其他星星的干扰。在数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事是忘了刚才数过的星星,结果数重了。此时家长要告诉孩子,数重了要重新数。

⑤让孩子说出以前见过的某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东西。以红色和黄色为例,家长可让孩子分类回忆,如,说出红色或黄色的花,说出黄色或红色的衣服等。

⑥制订计划。家长和孩子商量明天要做的事情,例如,早晨干什么,中午干什么,晚上干什么。第二天,家长不要提醒孩子,到睡觉前看孩子计划执行得怎么样。

⑦带孩子去做一次郊游,或到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给他讲一些新奇的东西。回家后让孩子转述给其他人。

⑧在围棋盘或象棋盘上摆上7、8个棋子,让孩子看1分钟左右,然后拿掉,再让孩子照原样摆上。

2.促进孩子智力开发的因素

促进孩子智力开发的因素很多,比如:

(1)运动。

运动能使骨骼强健,肌肉发达,促进身体健康发育;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为大脑提供高质量的营养,使头脑更灵活,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①步行训练不可轻视。“走路”对孩子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走路是典型的全身运动。走路的时候肌肉的运动总是一张一弛节奏感很强,能使头脑活动顺畅。

②孩子跳绳能健脑,跳绳是一项全身性的活动,孩子手脚协调配合,可促进孩子的协调性。同时,跳绳时呼吸加深,手握绳头不断地甩动又会刺激拇指的穴位,对脑下垂体产生作用,进而增加脑细胞的活动,提高思维能力。脚又是人体之根,六条经脉在这里交错汇集。跳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神舒畅,行走有力,更主要的是可以起通经活络、健脑的作用。

③骑自行车可提高反应的灵敏度,经常骑自行车,可以发展孩子腿部和足部肌肉的力量,提高孩子运动的速度、反应的灵敏度和平衡能力等。可以给三岁的孩子准备三轮自行车,这种车的重心较低,不容易倒,孩子很快就会掌握骑车的要点。孩子发现自己能很快掌握一门新技术,会增加自信心。

④游泳、爬山也是幼儿很好的体育项目。游泳可以增加肺活量,提高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对疾病的抵抗力。爬山可以锻炼孩子的毅力,开阔孩子的视野,使孩子形成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性格。

体育活动对人是重要的,要让孩子从小热爱体育活动,必须让他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身体状况、体育特长的确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如果不进行训练,这种遗传的潜能也是开发不出来的。相反不具备遗传优势的孩子,如果在幼儿期得到适当的训练,往往会展示超水准的技能。

(2)美育能够牵动理智感,激起对真理的追求。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里讲的“激发对真理的追求”的情感,应视为理智感,而属于理智感的还有惊异感、怀疑感、自信感等等。恰是这类理智感直接激发起智力对真理的追求。例如,惊异感是人在认识中遇到某种新异的、陌生的事物时发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强烈的孩子常常产生探明究竟的动机和行为。人如果缺乏对新奇事物的敏感性,则不可能产生求知欲,常常是被动地学习,刻板地记忆和运用知识。而新奇敏感性强的人则能够在常人认为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感到新奇,因而受到启发导致重要发现和发明,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理,瓦特看到水沸时壶盖被顶起而发明蒸汽机。

(3)音乐对孩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最易引起儿童感情共鸣,儿童最早接受教育就是从感受音乐开始的。那么,怎样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呢?

①感知觉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时要及早重视孩子的感官工作。如:让孩子闭上眼睛用耳朵听周围的声音,说出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哪个声音长,哪个声音短。可让孩子模拟其熟悉的音乐节奏,如:小鸭叫,青蛙叫。并鼓励孩子用简单的动作把对节奏的感受和反映表达出来。让孩子拍拍手,跺跺脚,说一说,敲一敲,培养孩子的眼、口、耳、手、脚的协同配合。

②语言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家长可以借助歌曲,使孩子在听听唱唱中不知不觉的丰富词汇。孩子可以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和理解,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编出自己喜欢的,生动活泼的小故事讲给别人听,从中促进语言的发展。

③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孩子的思维是随着语言的掌握而发展起来的。家长在教孩子唱歌时,可以有意识的让孩子在熟练掌握歌曲旋律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编,填上自己想唱的歌词,并配上与歌词相适应的动作,以达到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目的。

另外,家长可通过让孩子欣赏多种形式的音乐来发展思维。如:选择快乐活泼的、抒情优美的、热烈欢快的、雄壮有力的各种不同的乐曲,启发孩子根据音乐的不同形式用动作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4)怎样利用参观游览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以达到获得知识和开阔眼界的目的呢?

①参观和游览时,应该边走边与孩子谈话。看到什么,就给孩子讲什么,发现孩子对某些事物发生兴趣,就针对那些事物进行恰如其分的知识教育。讲解时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

②如果是有目的性的参观和游览,则应针对要看的主要内容,事先准备一些资料,做好知识上的储存。如果无从查找,也应依据说明牌讲解给孩子听。

③家长应该明白,除了游玩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观察,获得一些知识。因此,观看植物时,对不同的花和不同的树要提醒孩子区分。观看动物也同样如此,以培养他们比较与鉴别的能力。

另外,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古代建筑时,要让孩子注意建筑物的形体特征,比例和色彩等,并让其懂得,这些壮观的建筑和秀丽的风景,是人们用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以此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思想和对创造活动的向往。

当然,要做到这些,做父母的要多学点知识,才能正确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满足其好奇心。正确鼓励他们观察、思考和发问,使其感到和父母一块出去参观、游览能增长知识,是一件愉快而高兴之事。

(5)猜谜。

猜谜就是通过谜面所提供的信息(包括物体的特征、习性、用途等)说出谜底。由于在猜谜活动中需要对谜面进行分析、判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猜谜是一种较好的益智活动。那么怎样通过猜谜活动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呢?

①选择的谜语要贴近于孩子生活或者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要想通过猜谜活动来开发孩子的智力,选择好谜语是很重要的,因为有的谜语太深,孩子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易猜着,这样就会使孩子失去猜谜的信心,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不利的。如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谜底是眼睛,由于眼睛是孩子很熟悉的器官,孩子通过分析谜面将会猜着。如谜语“夹生饭”,谜底“烦”,由于孩子尚未认字,孩子不易猜着,这样的谜语就不能选择。

②鼓励孩子在猜谜过程中积极思考,促进孩子思维发展。有的谜语孩子不能一下子说出谜底,这时父母不能把谜底直接告诉孩子,而要对孩子进行适当地启发,鼓励孩子思考,从而促进孩子思维发展。如谜语“紫色叶片紫色树,紫色树上开紫花,开了紫花结紫果,紫果个个盛芝麻”,谜底是茄子,如果孩子一时未猜中,父母可启发孩子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平时吃的蔬菜中有哪些是紫色的?如茄子、扁豆,待孩子说出后,再让孩子根据谜面提供的信息选择其中之一。

③鼓励孩子自编谜语,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孩子学会了猜谜语后,父母还要鼓励孩子根据物体的特征、用途等来编一些谜语,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孩子自编的迷语会不成句,或者没有节律,这时父母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帮助孩子进行修改,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6)书画。

好的图书既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是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许多家长都意识到这一点,不惜花费很多钱给孩子购买图书,但却不注意指导孩子阅读,不注意保管,因而降低了图书的价值。因此,要注意充分发挥书画对激发孩子智力的独到作用,利用书画来开展孩子的智力。

①要精心挑选书画。有些家长不注意,凡是带图的书都认为是低幼儿读物,而不加选择地购买,结果花钱不少,孩子却根本看不懂。因此,家长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教育意义,孩子能理解的,文字简练,词句优美的图书,让孩子阅读并复述。有条件的,还可让孩子自己选择,启发孩子独立思考书画中的内容,从而促进智力的开发。

②帮助孩子有效地阅读。由于孩子年龄小,不懂得怎样去看,有的看书的目的性不明确,无目的地乱翻,很快就将一本书翻完;有的把图书倒着看也不曾察觉;还有的只会讲书上有什么人,什么动物,而不懂得各张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不能从阅读中受到更多的教育。针对这些情况,爸爸妈妈要注意:

教会孩子怎样看书,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要一页一页地按顺序看,看的时候要仔细,要注意看懂画面上有什么人物、事物,他们在做什么,从而理解画面上所表达的意思,逐步养成看完后能知道其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

在看书画的时候,家长可适当地进行提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提问的安排前后不一,可在看书或讲故事前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看,去听,然后从故事中找出答案;也可在看书或讲故事中间造成悬念,提出问题,让孩子通过思考来解答;还可在听、看完故事以后,进行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主题,从而促进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还可让其在看完图书后,复述故事的内容。在复述的过程中,家长要认真地听,对个别问题还可以提醒或纠正,从而锻炼孩子的理解力、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孩子看书的过程中,孩子不能理解的或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家长应耐心地解释,尽量使问题具体化,使他们易于理解,并有意识地让孩子用字组词,用词说一句话,从而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给孩子提供一些故事、儿歌或浅显的古诗,在孩子熟悉理解的基础上,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画出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判断力。对于孩子比较难理解的一些诗词,也可利用画面,帮助孩子理解,如古诗《望庐山瀑布》、《锄禾》等。

(7)适当选择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让孩子欣赏,陶冶其情操,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

①孩子看过的一些旧图书,不可随便扔掉,要注意保存,引导孩子通过剪、粘贴、重新组成新的画面,从而创编成一个新的故事。

②尽早地给孩子提供阅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