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服你
10964000000025

第25章 去掉多余的爱,还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个性

小兔子是奔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大家都认为这是小兔子的缺点。于是小兔子的家长、老师强制训练小兔子学游泳,但是小兔子耗费了大半生的时间也没有学会,小兔子很疑惑。智者猫头鹰说:“应该有一个地方让小兔子发挥它的奔跑特长。”

小兔子疑惑,我们可不疑惑。家长、老师对小兔子教育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只注重改正小兔子的缺点,不重视小兔子的优点的发挥。二是,家长、老师对小兔子教育不是依小兔子的天性而教,而是逆其天性而教。

在现实的教育中,类似“教小兔子游泳”的教育现象也真不少。

比如,对小孩在学校学习,家长注意的不是孩子最擅长的科目,而是他成绩最差的一科。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只指导和鼓励孩子如何把最差的学科学好,以便其将来能更好地全面的发展,而很少指导和鼓励孩子如何把最擅长的学科学得更好。

对孩子的品性,家长关注的不是孩子诸多的优点,而是他的缺点。我们许多家长时常这样认为:让孩子们努力改正缺点,只要孩子改正了缺点,他就会变得更好。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缺点及其改正,而很少想到要将孩子的优点发扬光大,我们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没有缺点、没有个性的平庸的孩子,甚至有可能还会是极度自卑的孩子,因为我们经常关注的都只是孩子的缺点,那么孩子很可能也会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这样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自卑的心理。

幼儿初期的孩子是好奇好动好独立好游戏的,但许多家长却逆孩子的这一天性而教。许多家长怕孩子“出事”,怕孩子累着,他们或是过分地限制孩子的活动,或是为孩子的生活包办一切,不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孩子稍有差错(如打翻了杯子或尿床),即施以惩罚,使孩子学会见人就感到羞怯,遇事就丧失信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怀疑,这也是日后孩子出现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潜在原因。孩子在幼儿期的时候,许多家长不是让孩子参加各种游戏,通过各种游戏来发展孩子(许多家长认为游戏是在浪费孩子发展的时间),而是提前教导孩子学习知识(如读、写、算)或才艺(如绘画、弹琴、舞蹈),将孩子提前置于不成功便失败的压力之下,其后果不仅是拔苗助长,无济于事,甚至在人格发展上,会使孩子形成以后遇事退缩与事后内疚的人格特征。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小兔子有他自己的特长,小兔子有他自己成长的轨迹,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小兔子跑个痛快!

1.尊重孩子的个性

孩子不只是孩子,我们应当把他们看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人来尊重,承认他们作为孩子的独特性,认可他们作为独立个人的个别性,同时给予他们十分孩子气的培育和养成。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信口胡诌,作为多少年多少辈的经验总结,家长应当格外重视这一老话,并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中予以表现。

所谓教育,其宗旨之一是教,更重要的是育。教给孩子相关的生存本领,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其一,更要紧的是,适应群体生活的需要,培育孩子的集体生活能力。对于后者,关键的不是呵斥与训示,更多的“育”体现在春风化雨,细致入微的引导。督与责,那是要在相当的年龄之后才会发生作用的。

三五岁的孩子走进幼儿园,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早的集体生活。这一阶段,他们可以基本自理生活,吃饭问题不大,但挑食是普遍的毛病。穿衣不会很利索,但一般宽松的衣着,脱下来还不成问题。至于卫生习惯,因为各自家庭条件的不同,肯定有所差异。鉴于此,作为家长,当在普遍的要求之下,给予自己的孩子以不同的指导。比如说,爱玩乱动的孩子,教给他要和小朋友一起活动,不要一味地自己乱走乱动,安全第一是对这些孩子的最好训示。生性平静的孩子,则鼓励他们在行动上敏捷一些,培养他们的胆量,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不要独自向隅。吃饭是幼儿家长最发愁的事情,有的不喝白开水;有的只吃特别的菜;有的会把肉片挑出去;有的人则胃口太小;还有的总觉自己的那一份吃不饱。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须格外予以区别对待。事实上,除非那些生理上有特别之处的人,吃饭挑食的事,大多会在少年、青年期纠正过来,少吃一两口菜,也不至于营养缺乏到哪里去。最关键的一点,还有个脾气禀性的根本的制约,作家长的就要全凭自己的日常观察来予以区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律要求,往往适得其反。逆反心理一旦形成,纠正就需要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在这个问题上,不只是孩子,大人也一样。之所以格外提到孩子,是因为孩子太小,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语言能力也差一些,他往往慑于家长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能就此以为孩子不需要交流,单方面的施压,绝不会有好效果。

尊重人,尊重我们祖国的花朵,未来主人的孩子,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要体现在方方面面,要从最细微处入手。强迫孩子吃菜是不对的,强迫孩子按点入睡也是不人道的,再强迫孩子吃饭不剩饭,那就更违人道。至于给孩子一点面子,不要在大庭广众下予以呵斥,那更是需要重视的。如果一个社会里孩子天真烂漫,老人神态安详,那才可以说是一个文明与祥和的社会,一个理性与温情的乐园。

因此,家长要允许孩子有个别差异性,不要拿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较,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没有“比较”的压力下,孩子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愉快地学习。同样,父母不要勉强孩子做超年龄、超能力的事。如果忽略的孩子的年龄特点,不可为而为之,常常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2.5 种方法让家长学会尊重孩子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同样。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是正确爱孩子的一个重要内容。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家长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训练、教育,不断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可使他们形成自尊心。孩子健全的个性是在自信和自尊的条件下建立的。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不应在别人面前议论或羞辱自己的孩子,伤害孩子。同时,尊重又是双向的,大人一方面尊重孩子,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和培养孩子尊重成人和小伙伴。

现在有些年轻家长由于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认识得比较到位,在日常生活中能尊重孩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虽说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学会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学就成,它应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花费百倍心思,万般功夫,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1)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尊重儿童权利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959年联合国大会首次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儿童权利公约》说:每个孩子都需要爱和安全。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足够的食物,安全的饮用水和上学的机会……这样我们才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每个孩子都有说话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每个孩子也都有玩的权利。

(2)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孩子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然而,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学习好、工作好、生活好。受此心愿的驱使,家长越来越急切地想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以便他们将来进入小学后,学得更好一点,更轻松一点,将来走得更顺利一些。但是,如果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会把事情弄得很糟,这样不仅达不到家长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梦呓、磨牙、夜惊、梦游,五岁以上孩子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过大。孩子过早进入学习阶段,免不了会遭遇种种困境与失败,而不少家长只是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却很少检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家长在急于求成的心理驱使下,往往只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在这种状况下,尊重孩子就谈不上了。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是自然发展的时间表,父母应让他们逐个地、循序渐进地走完每一个发展阶段。

(3)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

孩子在两三岁时,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会提出“我自己来”“我自己做”的要求,并跃跃欲试地尝试着做每一件事,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可是许多家长生怕他们做不好,总是包办代替,从而剥夺了孩子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当孩子到时候什么也不会做或什么也做不好时,却又受到父母的指责与埋怨,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作为家长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给予支持,如对孩子表示信任、让孩子拥有独立的空间、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朋友等等。

尊重孩子,还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与天性。孩子的自尊心是他们成长的动力。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是做合格家长的责任。家长应懂得孩子的自尊心是他们一生做人的资本,不能伤害与践踏它。

(4)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还有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创造的需要。尊重孩子,就要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自由探索。

这些需要的满足,才能使孩子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孩子在最初的几年里是用身体、用活动、游戏去感觉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而不少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来替代孩子的主观需求,用各种各样的学习安排把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占据了,这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害。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备受宠爱,却反而感受不到快乐?为什么家长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原因就在于,现在受家长支配太多、指责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励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受到压制,好奇心也受到打击,他们很难发现自我价值。同时孩子们由于过早地承受太多的学习压力,从而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没有正常孩子那样的欢乐,这将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及心理发育。

(5)尊重孩子,就要正视孩子间的差异。

由于受遗传因素和不同环境的影响,孩子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这并不奇怪。可有些父母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当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时,父母就沾沾自喜,反之就不停地数落、讽刺、挖苦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消沉、迷惘。你应该认真研究你的孩子,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且欣赏他们的特质。

把孩子身上的特质和性格列出来,然后一一告诉孩子你是多么欣赏他。让他感觉自己是不能代替别人,别人也无法取代他的,而且也觉得你看到了他身上与众不同之处。

你常常会听到别人说你的孩子“就和你一模一样”。但事实上他们和你确实有不同,而这事实往往令人难以接受。可能你很喜欢安静,但你的孩子却是异常活跃,逛街时会绕着你团团转;或者,为人父的你可能喜欢运动,但却生了个不爱运动的儿子。接受子女与你不同的事实,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看到别人身上有不同于自己的地方,乃是生命中的一大乐事,那有助于我们扩展眼界和对生命的看法。而生活中一些关于个人喜好的决定,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让你的孩子自己挑选衣服和房间的摆设。偶尔晚餐也让他们挑选自己的食物。假如他们真的非常厌恶某种食物,就不要强迫他们吃。(你不也觉得某些东西的味道很可怕吗?)如果你的孩子个性很强,那你最好让他在个人的喜好上有自己的决定,而不要教训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个性强的孩子觉得自己需要对生活有某些控制,如果让他们有个人的喜好,的确能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自信。为了让孩子有自己的喜好,要对他说:“我爱你,也爱你与众不同的地方。”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作为家长,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实在是特别有效的教子良方。

§§第三篇 亲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