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服你
10964000000024

第24章 将孩子推到人群中去——交际

1.怎样让孩子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呢?

现在的孩子比较任性,不懂得与人相处,作为家长,应怎样帮助孩子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呢?

(1)多与孩子交流。

有不少的家长由于工作忙,忽视了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的观点,孩子必须无条件接受,这样,时间长了,在感情上孩子和家长就疏远了。所以家长必须与孩子沟通,使孩子理解父母的爱,孩子才能接受父母的指导。

(2)让孩子明理。

现在的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宠爱,无论孩子有什么要求,有多少要求,不少做家长的总是无原则的、尽量地满足孩子,觉得这样才是爱孩子。甚至孩子无理取闹,家长也认为是孩子还小,不懂事,就这样迁就、原谅了孩子。其实父母这样溺爱孩子,只能造成孩子刁蛮、任性的品质,孩子也必然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怎能与别人友好相处?因此,家长很有必要使孩子懂得与人交往的道理,让孩子自觉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3)教育孩子关爱他人。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中的一切都是围着孩子转。在孩子的心中,享受是自己的事,付出是他人的事。这样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因此,家长更要让孩子懂得关爱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要教育孩子,在校要尊敬老师,与同学友好相处,多关心集体和同学;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多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此外,还应支持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尽可能多一些给孩子关爱他人的机会,把孩子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4)指导孩子与人相处。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大方有礼、开朗活泼的性格,鼓励孩子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会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真诚地赞赏别人,当别人有缺点时,要善意地帮助,用适当的方法指出,使别人容易接受,加深友谊。当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不回避矛盾,如果是自己受委屈,可以用适当的语言道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让对方理解,进而化解矛盾,绝不可以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要有容人的度量。如果是自己使别人受委屈了,应感到内疚、惭愧,要主动承认自己的错,并赔礼道歉,求得别人的原谅,不固执,不加深矛盾。同时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言传身教。控制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攻击别人的行为多是从社会环境中学到的,家长应从身边的环境中找到那些可能导致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予以消除。如,有时孩子看电视节目不分种类,家长应把好关,禁止孩子看一些暴力节目,多看有意义的节目,并引导、帮助孩子分析好坏,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并鼓励孩子学习好的行为,批评暴力行为。

(5)为孩子塑造良好的榜样。

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家长应正确引导,为孩子塑造良好的学习榜样应从自身做起,家庭成员之间应和睦相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且,可多在孩子面前谈谈邻居其他孩子的良好行为,鼓励孩子多与他们玩耍,向他们学习。

(6)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表扬。

家长应多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对于孩子与同学交往中做得好的方面,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如在家中显眼处贴一张红花榜,当了解孩子在校一天中没有打人或骂人时,贴一朵小红花,并告诉他,每得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可换取某种权利或要求,如5朵红花可买一本故事书,3朵小红花可吃一个冰淇淋等等。通过这样的激励,使孩子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克服爱吵架、打人的毛病,与同学友好相处。

(7)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法。

当别人向你反映你的孩子打了人时,请不要说:“如果不是别人先动手打他,他是不会先动手打人的。”这种过分偏袒的行为会使孩子产生一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合理感,只会使他攻击性加重。这时,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带着孩子向被欺负的孩子及家长赔礼道歉。当然,也不应该不问青红皂白的给孩子一顿打骂,而应该向老师或其他同学了解情况,待调查清楚以后再给予公正的批评教育。

(8)为孩子创设条件,进行教育引导。

家长可经常带孩子参加群体性的游乐活动,如去公园、游乐场玩,让孩子体会到与大家一起玩耍的快乐。再让他想一想,这时如果自己跟别人争吵、打架,会造成什么后果,体会自己平时行为的危害。同时,家长耐心地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使他认识到自己不受同学欢迎的原因,从而逐渐克服自己的缺点,做一个受人欢迎的孩子。

2.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人只要一出生,都有渴望跟外界互动沟通的意愿,所以社会性发展不能谈什么时候开始,而是与生俱来,然后我们如何去促进它。因为一个孩子的社交能力是跟环境息息相关的,也就是他与生俱有这个本能,可是这种本能可不可以发展出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新的技能,是非常需要后天环境的提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孩子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交往方式。孩子的交往潜力很大,就看您怎么培养。

测测孩子的社交能力吧!

下面的测试题谈不上及格或不及格。如果你的孩子只符合其年龄阶段的6条标准中的一条或两条,甚至一条也不沾边,你也不必忧心忡忡。因为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即使孩子目前的社交能力还很差劲,你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他的社交能力和社交水平都会自然而然地与日俱增。

2~3岁、3~4岁:会说谢谢、再见、晚安等问候语;至少拥有一个好朋友,而且友谊已保持了6个月以上;能与爸爸、妈妈等亲人表示亲近;掌握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至少10种不同的称谓;能对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老人表示礼貌;能够根据来访的陌生客人的年龄、衣着、装饰等因素准确称呼叔叔、公公、阿姨、哥哥、姐姐等(正确率应在80%以上);能对包括幼儿园老师、邻居在内的长辈表示尊敬;能主动欢迎来访的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食物或玩具让小朋友分享;能微笑着和客人说话;能用温和的口吻说话。

4~5岁、5~6岁:能自然地和异性小朋友接触,甚至还乐于跟大人交朋友;已经拥有至少1个可以交心的好朋友,并注意学习小伙伴的长处;当小朋友有困难时,能主动提供帮助;当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时,能宽容地原谅对方;如果做错了事情,会主动认错或向对方说对不起;会祝贺小伙伴取得的成功或成绩,并由衷地感到高兴;如果父母双亲生病,能主动表示关切;能分担别人的不幸或痛苦;当大人不在家时,能恰当地接听打给大人的电话;对乞丐、流浪者等地位低下的人也能表示应有的尊重;学会了与人商量的初步技巧;学会了察言观色,即开始理解他人传达的非语言信息,如表情、语调、手势、眼光等。

也许家长会觉得上面这些测试题,孩子太容易做到了,其实真是这样吗?随着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往认为的一些常识成了家长了解孩子交往能力的误区。

(1)重新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一:朋友越多越好。

没有朋友固然不是良好的交往状态,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谊却不能持久,家长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问题。能够维系较长时间的友谊,即使你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你也不必太担心。

误区二:孩子大声说话,能给人开朗的感觉,这就是会交际。

大声嚷嚷并不比用温和的口吻说话更有说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维系友谊才是问题的关键。

误区三:孩子还小,礼貌不周全没关系。

讲礼貌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你的孩子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他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四:认识新朋友才是交际。

认识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和家人的和谐相处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五:孩子应该和聪明的孩子交往。

这些家长认为聪明就是学习好,他们希望孩子结交聪明的小朋友。他们在无意中也给孩子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聪明就是学习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学习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对别人付出同情心。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和强项。即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个方面不如你的孩子,但别人的长处仍是值得去学习的,除了学习上聪明,对人有礼貌、能替别人着想等好的品质也应该学习。上面的测试题中还提到,孩子应该对处于弱势的人(如乞丐、流浪汉)表示应有的尊重,一个从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对弱者付出爱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六:父母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家长在孩子交往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好面子,有时担心孩子不会交往,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个妈妈虚荣心很重,每当她带着孩子见到熟人,孩子还没有说话,妈妈就先开了口:我们家孩子胆子比较小,内向,羞怯。其实,妈妈就是担心孩子说话笨嘴笨舌,说得不得体而让她没面子。这样一来,孩子本来想要说的话也不敢讲出口了。

当家长代替孩子交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这样做,家长虽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却损失了可贵的交往机会。

(2)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孩子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状况。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增强社会性,提高孩子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的家长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①让孩子学习与陌生人说话。有的家长怕孩子单独外出会闯祸,而吓唬孩子,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家长怕孩子外出受到别人的欺侮,怕吃亏、学坏,认为还是关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与人接触传染疾病,情愿将孩子闭门独处。

事实是,只有与不安全的陌生人交往才是不安全的。所以家长应该创造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放手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耍,让孩子在和陌生小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譬如:经常和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去公园和同伴嬉戏,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

②引导孩子购物。3至7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购物。例如让他买自己喜欢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孩子在与售货员交流的时候,也学习了与人沟通的技巧。如果孩子一开始有困难的话,妈妈可以在一边鼓励,教孩子说请售货员阿姨拿一下那个玩具狗、请问要付多少钱、谢谢等话,渐渐地让孩子自己能开口说。

③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现代家长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想时刻保持一个整齐完好的家。所以,家长们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来家玩,最多也是在小区里简单交往。如果家长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孩子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处理游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纠纷。

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小朋友家去做客,孩子的交往也如同成人的交往,既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两者同样重要。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添麻烦,你可以让孩子带些小礼物去小朋友家,这样既周到、也礼貌,还能让孩子学会分享。

④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如果您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有些孩子喜欢和比自己小一点的孩子玩,有些孩子喜欢和比自己大一些的孩子玩。

有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如果和比他大一些的孩子玩会吃亏,就限制自己的孩子和大孩子玩。但事实更可能是:孩子与比自己大些的孩子玩耍能学习小哥哥小姐姐的交往方式;与比自己小一些的孩子交往又可能学会了照料别人。

所以,请充分尊重孩子,赋予孩子自由选择小朋友的权利,家长只需在必要的情况下帮助做些参考。

⑤带孩子到处走走。旅游能扩展孩子的交往范围,增加他的交往对象。同时,多走多看也会增加孩子对于异域文化或风俗的了解。

⑥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形成谦虚有礼的行为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交往,教给孩子与人交往的礼貌用语,如与人打招呼、接电话的用语,如何回答别人的问题、向他人问路、请教等等。

当孩子在熟人或者陌生人面前能够很好地使用礼貌用语的时候,通常会得到对方的良好反馈,这对增强孩子交往的信心大有益处。当孩子得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的时候,他也会更乐于交往,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主动交往的机会,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⑦修正交往中的不当行为。和大人们一样,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当行为,如欺负小朋友或者过分吝啬等。这些交往中的不当行为都可能使孩子在小朋友中不受欢迎。这时,家长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帮助他改进行为,重新获得持久的友情。

尊重孩子的交往个性

尽管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孩子的成功和快乐都非常有益,但请不要过分干涉孩子交往的方式。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数量上的增加。家长应该知道,即使是个人独处,也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如果你的孩子愿意用他自己的方式与人交往,你就应该尊重他。

(3)当孩子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时,家长应该把握时机来引导孩子如何与同学和解。

①抓住时机,有选择地说。所谓时机,是指双方能谈得开说得拢的时候。如:在同学情绪高涨时说。此时,他会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宽宏大量,能原谅别人的一般过错,也不过于计较对方的言辞。因此,告诉孩子发现与他闹别扭的同学情绪高涨时,应抓紧时机与其谈话;在同学喜事临门时说;在同学有和解愿望时说;在第三者有效调解后说。

②适应特点,有针对性地说。针对同学的兴趣,从不同角度说;针对同学的气质,从不同侧面说。如:胆汁质的人与他们谈话时,应运用谦和的语气,从启发、自责的方面去说。与多血质的人谈话,宜单刀直入,开诚布公,以有力的事实和道理进行规劝、说服。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与他们谈话时,就要运用“迂回战术”,多用暗示和婉转语气,商讨性地说。

③尊重人格,有礼貌地说。要做到:讲究“卫生”,不说脏话;控制情绪,不说气话;主动检讨,不说空话;赤诚相见,不说假话。

④为孩子创设交往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以领着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机会。在公共场所,孩子可以学习与不认识的人交往,如买菜、购物、旅游、聚会、游玩等活动都能让孩子得到交往的锻炼。在居家也有不少让孩子学习交往的机会,如邻居、朋友、同事的友好往来,串门、聊天等都可以让孩子学习待客和做客,从而提高交往能力,促进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