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为什么孩子不服你
10964000000011

第11章 谁动了孩子的童年——快乐

1.允许孩子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总是拿大人的学习标准来要求孩子学英语、学电脑、学钢琴、学书法……恨不得样样都让孩子学,而留给孩子玩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不少家长都坦言“孩子不快乐”,其实教给孩子“快乐的本领”是做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1)有心的家长不妨在孩子身上尝试一下快乐秘方。

①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为了让孩子们能应付挑战,家长常常用各种各样的活动控制他们自己的时间表。但孩子需要带着想象力尽情地玩耍,需要时间去抓昆虫、打雪仗、看蚂蚁搬家等,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②具体地表扬孩子。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掌握了一种技能的时候,家长不要总是简单地说“做得不错”,而要具体地指出他们的成功,比如,“今天你给奶奶捶了背,真让妈妈高兴。”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满足。

③和孩子一起运动。和孩子一起骑车、一起打球……这些活动不但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更能让孩子笑口常开,好的身体状况有利于让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观。

④高兴就大声笑出来。笑出来,对家长和孩子的健康都有好处,这丝毫不会让家长丧失威信,让家中充满笑声,并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这些都是最好的爱的表达。

⑤关心他人。孩子需要认同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有价值的成员,家长应尽量给孩子提供接触社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如让他把家里的旧玩具收集起来,送给需要的小朋友;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

⑥不苛求完美。孩子是在家长的不满和批评中丧失自尊和自信的。所以,当家长要抱怨时,先想一下,这个过错是不是跟他们的年龄有关?10年后他们还会这样做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别再唠叨个没完。

⑦给孩子展示的机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爸爸,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好不好?”这时即使父母再忙也应满足孩子的愿望,并适时地给予肯定。孩子的热情,能通过父母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

儿童如果长期处于某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如紧张、焦虑、悲伤,体内的正常生理活动就会被打乱,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孩子是否快乐也影响到他(她)的人际交往方式,快乐的儿童总是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比较容易忍让;而忧郁、愤怒的儿童则经常独自呆着或攻击别人。所以,保持愉快的情绪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2)怎样才能让孩子经常快乐呢?

①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比如出去游玩的时候可以问孩子:“你喜欢出来玩吗?高兴吗?”还可以问:“你跟妈妈在一起高兴吗?”父母也要经常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如“你能自己穿衣服,我很高兴。”

②快乐需要有所限制。中年以上的朋友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以前的小孩子没有多少物质享受,但是过得很快乐,现在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总是不开心?原因就在于,盼望了很久才得到的东西总会令人欣喜异常,而轻易得到的东西就不觉得珍贵。当我们竭力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时,应意识到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享受快乐的权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完一件事后的快乐与满足是父母包办完成所不能给予的。

③任何快乐都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有的父母只要孩子高兴,自己做什么都可以,有的孩子以捶打父母或毁坏东西为乐。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孩子长大后不懂得尊重他人。孩子如果出现这种行为,应该坚决制止,不能妥协,同时告诉他(她),父母对此很生气,大家都不会喜欢他(她)。

④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捉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2.给孩子快乐的童年

也许你从来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你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什么样的词语都将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即便你认为他们有时候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无论你是提出要求,给出答案,或者与他谈谈条件,达成妥协。你所使用的语句可能让孩子更加乐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们感到挫败和失去信心。

那么,哪些话会带来解决问题并让孩子快乐的魔力,而哪些话应该是永远从我们的大脑里抹去的呢?

最好的五句话:

(1)“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你可以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举个例子吧,你可以对你的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还是到外面去?”五分钟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

很简单的两句话,你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你也不会被女儿看作是个“坏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你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么让你生气的事,例如: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你可以这样说,说得就好像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后请你的孩子帮你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你看做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你满意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你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小明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这些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你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

让孩子做感兴趣的事。兴趣,是一切行为的先导!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在确认合理、合法、安全的前提下,家长应放心、放手让孩子去做。其一,这是孩子自发自主要做的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其二,对有兴趣的事,孩子必然会主动学习,也愿意花费心力,这个过程也当然轻松快乐,即使是碰上困难,也比较愿意再尝试下去,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信心和毅力。

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全才,希望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都在孩子身上实现,孩子每天除了学校的沉重的学习任务之外,还要在课外补习奥数、写作、英语等文化课程,另加所谓的艺术类素质教育,沉重的压力使孩子们小小年纪就架起一副眼镜,童年本应非常快乐,但是孩子们苦于应付这些学习,失去了很多属于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其实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孩子最为重要,要教育孩子长大做个快乐的人。

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童年都是难忘的,那因为童年有无忧无虑的自由,以及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纯真。在我们父辈的记忆中,童年是“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童年有打陀螺、玩弹弓、纸糊的风筝等等。很多人理想中的童年是在自由与自然中享受纯真和美好。但是看看今天的孩子,肩上沉重的书包和过早架在鼻子上的眼镜,不禁想问,他们快乐吗?如何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呢?

(1)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要让孩子从传统的教育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前不久,河南一个县城中学的学生给省委书记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出了一个小要求,“一年就一次儿童节,您能否让我们放一天没有作业的假呢?”孩子的话确实让人深思。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评价制度下,学校和老师丝毫不敢松懈,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忙于背诵各种概念和习题,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大量的作业已经成为孩子身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成为一种纯粹的任务而少了乐趣。其实,正如孔子所说的,不教诲不也是一种教诲之妙吗?给孩子多一点启发,多一点时间去思考,不也更好吗?所以,要让孩子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就需要落实“实践育人”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变“知识型”的教育目标为“智慧型”的教育目标,以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2)要减轻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培养”。

“望子成龙”是普天下父母亲共同的心愿,这在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中国就更普遍,这种急切的心理给每一个父母带来压力,同时也被转嫁到孩子身上。有的家长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童星,导致本该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被各种商业性质的培训、考级、竞赛填充得满满当当,结果非但没有使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反而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当然,培养孩子的爱好是陶冶情操的方式,但是如果不看对象,不掌握好火候,只是盲目跟风,恐怕就适得其反,其结果,过高的期望值和拔苗助长的教育不但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反而使孩子少了很多童趣,有的甚至是因此而忧郁或出现逆反心理。其实,只有有张有弛,才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而且让孩子在自由的感知社会中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

(3)给孩子快乐的童年,还需要帮助孩子正确的理解快乐。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对孩子宠爱有加,有的甚至发展成溺爱。不少父母对孩子几乎有求必应,导致相互攀比,穿名牌、玩手机、上学要车接送、课余有空甚至泡酒吧等现象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成为一种习惯。家长的这种宠爱很容易使孩子对快乐的理解产生误导,应对生活挫折的承受能力脆弱,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怨天尤人,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其实,童年是人生的初始阶段,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引导和帮助孩子正确的理解快乐,培养孩子自信、自强、自立的人格,这才是一生的快乐之本。

让我们观察一下最近的新闻,少年结伴自杀、离家出走、因沉重的负担而郁郁寡欢等现象,少了很多自由的孩子越来越叛逆,这不仅给家长、学校,也给社会带来了压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不仅是要教育和引导,更要还孩子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发展空间。

孩子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们要有快乐的感觉,要懂得什么是快乐。快乐应该是内心自然产生的,绝不是外界可以强加的。给孩子一些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呼吸,他们才会保持快乐。试想,孩子的空间整日里被他们并不感兴趣的英语、钢琴……塞得满满的,还会有快乐吗?

家长给孩子压力的普遍理由是,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是人走向成功的原动力。著名海洋原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女院士郑守仪一直致力于有孔虫的研究,一种只有通过仪器才能看到的原生物,半个世纪对着显微镜的凝视必得靠兴趣的支撑方能完成。郑院士对此的解释是她爱有孔虫,为此,她有时会出现在科普展览的展位前,亲自向人们宣传有孔虫,足见其痴迷的程度。像郑院士这样凭着兴趣取得成功的人士可谓不胜枚举。

除了懂得快乐,还要有足够能力才能最终获得快乐。立足未来社会,除了丰富的知识,与人协作的能力也是重要的,这点对独生子女尤为重要。

童年,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给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空间是非常必要的。无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要承担起一种责任。因为,孩子们的未来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未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