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吉安读水
10963000000032

第32章 《井冈山》实景演出观感

山是大背景,山下有水,水边有林,林间有茅屋。

天好黑,乌云在翻卷。像有暴雨要倾泻。

果然就起了雷声,风雨自山中斜出。

井冈山实景演出开始的一幕,逼真的景象,让人深入。同白天所见的井冈山完全不同。

百姓们自茅屋而出,风雨中奔走,烟云间相告。

种子在传播,烈烈红旗,两支队伍的汇合,拉开井冈山根据地的序幕。

演出展示着一个历史的井冈山。

上千名井冈山地区百姓参演的大型演出阵容,成为一个时段热议的话题。

我曾经两次观看过这个演出,正好都是在秋季,秋收起义部队上山的时节。

随着枪声和炮声,走上井冈山的这支队伍,成了黎明前东方中国的曙光。

声光雷电的应用,月亮星星的布景,音乐音响的烘托,再现了井冈山时期的真实,包括黎明前的黑暗、恐怖的血腥屠杀、奋起的起义与镇压、黄洋界的炮声、八角楼的灯光直到军民难舍难分的鱼水深情。

场景恢弘,震撼人心。

你看,山林间走来一支绵延不断的红军队伍,高高举起的火把,蟠龙一般由远而近,由近到远。

萤火虫四处翻飞,一些就飞入了场景中。

当剧中有了“抬头望见北斗星”的歌声的时候,人们禁不住向夜空望去,真就发现北斗七星烁烁地挂在天上。

最感人处,是送别红军的一景。《十送红军》的乐曲悠扬而婉转,场景中突出了一个“送”,送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割舍,是一种企盼。

老子送儿子,儿子送老子,妻子送丈夫,各个镜头汇聚,更有红军妈妈把襁褓中的孩子托付给当地的百姓,难舍难分,让人动容。

那些牵牛的、背篓的、挥镰的普通演员,都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背景中的大山,或许就是拿山,山下的水,可就是拿山河?顺着这条河,攀过这座山,就到达了井冈山以外的地界。

三送(里格)红军,

(介支个)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谷,

(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洒下的种子,

(介支个)红了天。

红军的队伍续续不断,人们站在小路上,站在茅屋旁,站在石桥上,手挥了又招,泪挥了又抹。

他们或许不是在送别哪个人,为哪一个人抹泪,他们是在为一支队伍、一个希望。

井冈山民众把一颗如此质朴、挚爱的心献给了这支队伍,他们甚至把自己的后代和生命献给了为之翘首的革命。

离开座位出来,演员们已经列队在两侧,一直排到很远的路上。他们还是穿着演出的服装,有百姓的,更多的是灰白破旧的红军军装。这是真正的群众演员,有的是年轻的孩童,有的鬓发已经染霜。他们有的背着步枪,有的拿着长铳,有的牵着马,着实像一群当年的队伍和送别的乡亲。他们的眼里露着真诚,微笑着站在路旁,仿佛离去的就是他们的亲人。

当观众登上车子离去,那支队伍才会散开,或三三两两步行,或骑着自行车摩托车回归他们的村子。

也许他们的祖辈,曾真正是当年的红军和进步的百姓,他们的血液中流着对那支队伍的信赖与寄望,因而他们演起来才那么认真、动情和逼真。白天他们下田拢地,插秧打苗,天黑他们自觉地聚到这里,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和职业,渐渐地他们融汇其中,会更深爱这片土地,这个山冈。所以从他们送行的笑脸和眼神上,能看出他们的自豪、自信。

穿过寒风中乡亲组成的送别队列的时候,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情感涌上心头,该怎样对得起昨天的这个故事和那些音容杳然的乡亲,该怎样让那面在场中不停挥动的旗帜长久鲜艳。

越来越远去了,耳边仍有似排山倒海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