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大雨
费城
奢侈的艺术展
早上出门,走到费城市中心,几条大道从市政大厅发散开去,其中富兰克林大道直指费城艺术博物馆。那是今天的目标,看着不近,有时间,慢慢走过去。
费城不大,人也不甚多,往北走,感觉渐渐离开城区,街道更宽,人车都少了些。走着走着,道旁大树掩映中,一个方形基座上,一尊青铜雕塑进入眼帘,《思想者》?
近前一看,罗丹艺术馆。馆门外,真是《思想者》--一个粗犷、强壮的裸体男子,坐在岩石上,右拳托颚,低头沉思。
这要进去。艺术馆大门是一面单墙,四根高大立柱顶着三角形廊顶,与墙体构成宽大的主门,典型的欧式风格。别致,有点中国牌坊的意味。门内两边,由树隔出一个院落,中间一方水池。展馆建在院后台阶之上,左进右出,由厅及环绕的一间间小房构成。群雕《加莱义民》放在厅内正中,真人大
小。以前书中看过介绍,居然这里见到,还是偶遇。赶紧先转了一圈。《青铜时代》、《巴尔扎克》、《雨果》、《永恒的春天》……一件件真家伙,让人惊喜。
罗丹,法国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之后,雕塑艺术又一巨人。
米氏雕塑,充分发挥大理石特质,表现人体,更多的是精准、细腻,以雄健、完美来征服观众,如《摩西》,如《哀悼基督》。在塑造《大卫》时,为表达巨人的英武有力,才微有加长下肢和夸张手部的处理。
罗丹的雕塑,继承了传统。他的《青铜时代》,曾被认为是靠活人翻模制作,可见造形逼真。极端的写实手法,深受米开朗基罗影响。沿展厅边一个个房间欣赏,不能不惊叹罗丹
的精细,特别是他的女性人体,柔和、细致、光洁、准确,曲线生动而富有弹性。或献吻,或慵懒而卧,或将醒未醒,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惊扰她们的春梦。
罗丹的后期创作,表现手法有了很大突破,人体夸张变形,更多地借助生动形象,来表达内在情感。这种突破,不仅是形体上的,更多是观念上的,具有划时代意义。所以有人评他,一脚留在古典庭院,一脚已跨入现代门坎。
如《巴尔扎克》,披头散发、双臂交叠、裹着睡衣,正在仰面思考。整个雕塑块面粗犷,刀法奔放,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想象。当年雕塑完成,有人被这件看似粗俗的作品所激怒,称其为“裹着袍子的怪物”。
巴尔扎克,系列小说《人间喜剧》作者,被誉为天才,也是法国的骄傲。罗丹为其创作纪念雕塑,并非一时冲动,随意为之。那时,巴尔扎克已去世多年,罗丹多方搜集资料,甚至从作家的裁缝处得到他的衣服尺寸,几年时间内,创作了四十多件研究习作。最终,他正是借助这极具个性、充满张力的形象,来完美地表现主人公沉浸于创作的瞬间。
再看《加莱义民》,群雕表现的是14世纪英法战争中,法国加莱为英军包围,为了挽救全城百姓的生命,六位有声望的市民被迫在脖子上套上绳子,将城市钥匙献给英国国王。人物造型没有昂首挺胸,甚至有点沮丧,麻布衣衫搭拉在身,但那种坚毅与不回避,那种视死如归、坚定不移的精神气质呼之欲出,有一种庄重与悲剧感。
进去匆匆,仿佛展馆关着两扇雕花大门,出来才发现,嵌在此的,竟是罗丹的代表作《地狱之门》。《思想者》坐在《地狱之门》上方,悲悯地看着下界众生。《地狱之门》共设计186个形体,历时37年,直到他逝世时也没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夏娃》等被放大,独立成为享誉世界的不朽之作。
这座艺术馆被认为是除巴黎外,收藏罗丹雕塑作品最丰富的地方,有128件之多。于我们,真是路边拣的惊喜。
出大门,再次仰视《思想者》,他高高在上躬身而坐,肌肉绷着,给人感觉,其力量不在放射,而在收敛,有一种蓄势待发的紧张,仿佛不尽的思潮在体内翻涌,奔腾欲出。
一件世界名作,就这般地安置在户外日晒雨淋,虽是青铜作品,也够奢侈啊!
岂能老被人视为乡巴佬
费城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古希腊式建筑,参观收费16美元,出乎我们意料。进去看,艺术品之丰富,也出乎我们的想象。
绘画、雕塑、银器、瓷器、艺术挂毯、玻璃工艺品、家具等等,古典的,现代的,分类布展。还有日本村舍、印度神庙、法国修道院的重现。这里也有罗丹的雕塑。好几展室的莫奈,好几展室的毕加索,还有鲁本斯和达利的画作。法国印象派作品收藏为美国最多。一间间的展厅看去,有塞尚,有德加,有雷诺阿,有梵高,够牛的。
整个馆占地面积不小,楼上楼下三层,各种艺术品琳琅满目,为美国第三大艺术博物馆,仅次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华盛顿国家艺术馆。
美国人的祖辈,从欧洲到美洲新大陆闯荡,没几个有钱有地位,穷愁潦倒、铤而走险居多。合众国财富不断增长,发达了,美国人也要有所表现,总得有点文化,不能老被欧洲人视为乡巴佬。所以一战及二战后,欧洲凋敝,美国人得以大量收购欧洲乃至全球艺术品,才有国立的、私人的各种艺术博物馆出现,才有世界顶级的大都会博物馆。
展厅内有老师带着学生参观,师生们席地而坐,认真地听讲解员介绍艺术品。这些人类艺术的瑰宝,滋润着一代一代,陶冶情操,真是无价的财富。
不过,艺术的发展,有其轨迹,得靠时间来积淀。美国历史不长,在西方油画里,美国画家不乏画得惟妙惟肖的,但鲜见大师。倒是在现代艺术上,美国人勇于突破与创造,如好莱坞电影、先锋艺术等等,均引领世界潮流。兴许,这与美国人的性格相关,不拘一格,标新立异,敢闯新路,骨子里仍流淌着先辈们叛逆的血液。
有几个展厅,专门展示西方古代兵器盔甲,国内看不到。从头到脚,包括战马铠甲,全金属,银晃晃的,做得很精致,真叫武装到牙齿,应为贵族领主所用。佩剑长矛,打造雕琢得如艺术品,估计只有象征意义,而非真用于实战。西方中世纪的血雨腥风,一次次的十字军东征,与这些兵器铠甲无关。看到这些精美的佩剑,联想到骑士及决斗,一言不合,或事关名誉,便拔剑相向,以命相搏,这是西方历史中独特的景观。
好东西多,美不胜收,难得一件件细品,得一大概也满足了。
出门,天降大雨。我们匆匆照了几张相,向市中心赶去。
洛奇:费城的骄傲
走近费城艺术博物馆前,钊告诉我,这里有尊雕像,是根据史泰龙所演电影《洛奇》主角形像而立。
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等,我看过几部,印象就是一个冷峻寡言的硬汉,独自以冷兵器与许多拿枪的敌人相搏,杀出一条血路的故事。还有《炮弹专家》,打打杀杀而已。《胜利大逃亡》里,他演一个有个性的美军俘虏,为从德军战俘营逃跑,使尽小聪明,有点情感戏,但那是配角,戏份有限。
钊说,这电影没看过?后来拍成系列,可以看看。《洛奇》以费城为背景拍摄,1976年上映后,风靡全美狂揽票房,取得横扫10项奥斯卡提名的骄人战绩,也因此成为费城人的骄傲。
博物馆外侧,果然有一尊肌肉结实的史泰龙(洛奇),有两人多高,戴着拳击套,高举双臂,似在迎接挑战。
一个壮实的黑人小伙子,见有游客走近,便凑过去,手势比划着要帮其照相,然后伸手索要小费。
我们来到博物馆台阶上,正中嵌一长方水泥块,有两个脚印模,前面刻着ROCKY(洛奇),钊笑说,这就是电影里洛奇清晨跑到这里,面对费城市中心,振双臂为自己打气的地方。一个精典镜头。
从这里看过去,富兰克林大道直指远方,正对着古老的市政厅大楼。
参观完艺术博物馆,大雨之中,洛奇塑像旁那黑人小伙子已不见踪影。
晚间在旅店,钊从电脑里找到电影《洛奇》。
故事发生在费城的一个贫民区。年轻的洛奇体格魁梧,是一黑社会组织的喽啰,帮人打架,偶尔充当拳击陪打人。有天,洛奇到附近小商店买东西,看到女售货员瘦弱而羞涩的样子,竟有一丝怜悯。得知她是朋友保罗的妹妹艾黛丽安,洛奇暗恋上了她,搭讪结交。
艾黛丽安容貌平常,性格内向,从未得到男性慰藉,对这小混混似的示好,有种天然躲避。洛奇的率真及穷追不舍,最后打动了她,两人相爱,幻想着有一天能改变处境,过上好日子。
机会来了,重量级黑人拳击冠军阿波罗对手因伤退赛,洛奇被选为顶替。洛奇想,能和世界冠军打完15个回合而不被击倒,那就是自己的胜利。为此,洛奇抓紧时间刻苦训练,且到保罗的冷库里击打冻肉。
清晨,背景音乐中,洛奇顶着凛冽寒风在街头跑步,天色渐明,画面扫过费城街景,他沿着富兰克林大道跑上费城艺术博物馆,迎着初升的太阳,面对整个费城,目光坚毅地举起双拳……
好熟悉的场景。电影后段,洛奇在爱情与理想的鼓舞下,以昂扬的斗志上场,尽管被打得鼻青脸肿,血流满面,但他凭着坚强意志,苦撑15个回合,虽败犹荣,赢得无数观众的掌声与欢呼,也赢得女友的含泪拥抱。
美国人很崇尚这种奋斗拼搏的精神,美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缘于这种白手起家不屈不饶的意志。片中的洛奇,可说是美国人的典型之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萧条时期,洛奇无疑是美国人重新燃起斗志、燃起希望的偶像。
史泰龙在片中情感戏里,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渴望、沮丧、狂野,以及善的本色,在他的其他电影里少见。颠覆了我对史泰龙只能拼杀的印象。《洛奇》是他的成名作,不虚。
可能还是肌肉发达,以后的电影,多是走的外表冷峻的硬汉路子。不过,角色不服输打不垮的特质,倒是一以贯之。
我们人在费城,刚刚游览过,又随着《洛奇》再次经历,颇有亲近感,也很能理解为什么费城人将洛奇视为自己的一员,为之骄傲,为之专门塑像。
电影归电影,回到现实,我又想到那塑像旁的黑人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