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正义密码: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秘事
10953900000032

第32章 德国军方制造超级“多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为防止德军入侵,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这道防线以法国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命名,因此称为马其诺防线。

马其诺防线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至1940年基本建成。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

资料表明,马其诺防线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厚达3.5米,装甲炮塔厚达300毫米,可抗击两发直接命中的420毫米炮弹。整个工程耗资达50亿法郎,土方工程量达1200万立方米。

希特勒上台后,对马其诺防线心存芥蒂,于是命令德国军事部门设计巨炮,以待将来德法开战时攻击这条坚固的防线。德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制造过巨炮,而且曾经威慑过当时的协约国法国的巴黎。因此,希特勒准备继续使用巨炮轰开马其诺防线。

那么,这种大炮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呢?话还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

1918年3月21日早晨,作为大后方的巴黎春意盎然,人们呼吸着新鲜空气,开始了新的一天。

尽管此时的法国仍然和德国进行着一场战争,但巴黎的市民们显得很安闲,因为战场距离这个美丽的首都还很远很远。

突然,一声刺耳的尖啸划过长空,紧接着震天动地的巨响从塞纳河畔传来。街上的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惊得不知所措,短暂的迟疑之后,人们四处寻找着防空洞,街上炸开了锅。

美丽的塞纳河畔长眠着法国的拿破仑,他的赫赫战功曾经为法国争得了统治欧洲大陆的荣誉,然而,此时此刻,巨大的爆炸声已经打破了拿破仑安睡之地的宁静,到底是什么武器这么厉害呢?

当天黄昏,法国的电台广播了这样一则消息:

敌人飞行员成功地从高空飞越法德边界,并攻击了巴黎。有多枚炸弹落地,造成多起伤亡……

可是,对于电台的说法,巴黎市民并不相信,因为他们既没有看到飞机,也没有听到飞机的轰鸣声,况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飞机投掷的炸弹一般不会产生如此强大的破坏力。

就在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法国的特工在靠近法德边界发现了德国的一种远程大炮,并认定轰炸是从这里发起的。人们仍然对这条消息将信将疑。

不过,如果巴黎市民有兴趣来参观一下这种神秘大炮,就不会对它轰击百千米以外目标的能力产生怀疑了,因为它的炮管有36米长,整个系统全重375吨,发射的时候,它的炮弹先射到40千米的高空,到达同温层,以1000米每秒的速度在同温层里飞行100千米,然后再降低高度进入对流层,最后击中目标,整个飞行过程和一枚弹道导弹差不多。它的理论最大射程是120千米,但在实际使用中,射程达到了131千米。

德军轰击巴黎时的炮兵阵地,距离巴黎市区远达120千米。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巴黎大炮”。

实践证明,在巴黎市区落下一枚炮弹,抵得上在前线落下成百上千枚,因为这些巨大的爆炸声会严重挫伤法国人民的斗志——连首都都不安全,还有哪里是安全的?

当时,德国的军火公司共制造出了7门“巴黎大炮”,但只有3门用于战斗中。到1918年8月,“巴黎大炮”共向巴黎射出了367发炮弹,但它的准头似乎不太好。

“巴黎大炮”的底座加装了专门设计的特殊的轮子,故其能够运用铁路系统快速移转阵地,这也让“巴黎大炮”成为列车炮的族系中第一个能够拥有超长程打击火力的一员。尽管“巴黎大炮”威风八面,但它仍无法挽救德国失败的命运。

随着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为了防止“巴黎大炮”落入敌人手中,德军不仅破坏了其设计图纸,而且将这三门大炮拖回工厂重新投入熔炉。如此一来,“巴黎大炮”虽一鸣惊人,但却只是昙花一现,留给后人的只是几张黑白照片和无尽的想象。

现在,希特勒要重新制造巨炮,纳粹党立即又找到了当年承担建造巨炮任务的厂商克虏伯兵工厂,命令他们立即启动建造计划。希特勒甚至向德国工程师发布一道命令,要求他们设计出一种“可以穿透一米厚钢、7米厚混凝土、30米深泥土的超级炮弹”。

1935年开始,经过7年的努力,又一种超级巨炮诞生了,它有着800毫米的口径,足以让一名士兵毫不费力地蹲在炮管里。为了纪念克虏伯兵工厂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克虏伯,希特勒给这种炮命名为“古斯塔夫”,而设计师穆拉为纪念自己的妻子,将巨炮命名为“多拉”,德国士兵们则喜欢叫它“大多拉”炮。

1942年春天,多拉大炮要进行试射。希特勒和几位高级将领,乘坐着火车专列兴致勃勃地赶到戒备森严的鲁根沃尔德靶场。中午,发射了第一发混凝土破坏弹,弹头3000多千克,射程达26千米。下午,又发射了一枚4000多千克的榴弹,射程达47千米。希特勒对此庞然大物十分满意。

验收以后,巨炮以700万马克的高价被军方购买。虽然价格高昂,但绝对是物有所值。这家伙的炮管长达32米,在战斗状态下火炮全长达53米,高12米,全重1488吨。炮弹也大得惊人,其中标准榴弹丸重4.81吨,用于破坏混凝土掩蔽部的弹丸则重达7.1吨,内装200千克炸药,它的威力足以击穿3千米以外厚度为850毫米的混凝土墙。

这样的庞然大物在装配、运输和射击试验时遇到极大困难。仅就运输而言,需要首先把各部件卸下来分别装车,运炮车与两层楼的楼房相当。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弹药需动用60节车皮。

而且,由于炮身过宽,标准宽度的铁路无法运输,需要专门铺设特制的轨道。

在试验弹道性能时,装弹机还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机把4吨重的炮弹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辆轻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

为了把火炮运送到试验场,特地设计了3辆构造特别的巨型运输列车。沿途的桥梁无法承受这样大的重量,列车只好绕过很长的弯路行驶。

到达阵地后,先用两台巨型起重机吊装底座,然后安装炮架、炮管、装弹,全部工作由一名少将指挥1400余人奋战3个星期才能完成。

为了预防苏军飞机轰炸,阵地四周部署了高炮部队和警戒飞机,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围10千米内日夜巡逻。一旦发现敌机轰炸,立即由化学兵施放烟幕掩护。参加指挥、操作、警卫的总人数达到4000人以上。

希特勒对“古斯塔夫巨炮”寄予厚望,曾梦想靠它制造战争奇迹,但战争初期它却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

德军翼侧包围马其诺防线后,很快就迫使法国投降;希特勒本希望用“古斯塔夫巨炮”在直布罗陀海峡对付英国军队,但最后也没有派上用场。

直到1942年6月,“古斯塔夫巨炮”才找到不至于“大材小用”的场所——当德军进攻苏联的塞瓦斯托波尔市时,“古斯塔夫巨炮”真正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纳粹工程师后来又造出了另一门一模一样的“克隆炮”。然而,它还没怎么用于战斗,就在德军败退途中被自己人摧毁了,希特勒显然不想让它落入苏联人的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超级大炮,除了“多拉”之外,还有著名的卡尔炮,该炮口径为600毫米。

大炮由重达124吨的车体承载,为了运输方便,德军有时将“卡尔”挂上两个特制火车头作为铁路行进,最高时速只有10千米,由于它发射时震天动地的威力,卡尔炮也被称为“雷神之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