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概论
10952000000008

第8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展望(1)

1990年,辽源市教科所提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题,吉林省教委包括辽源市教委的课题组编写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丛书为教材,在全省中小学有组织有计划地大面积开展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并收到了显著的成果。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研究与教育活动,得到了国内教育界同行的理解和响应,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同时也得到海外学者的关注和评论。目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以辽源、吉林为源头已经在东北、华北、西北十几个省区进行大面积的实验,南方一些省市也在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出现了方兴未艾的局面。那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发展前景怎样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国际国内的大背景着眼,从跨入21世纪的未来着想,做一个宏观性、战略性的展望。

一、21世纪将是东方文明的时代

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西方文明征服东方、支配世界的时代。但是,它的征服与支配把人世推入了重重的危机。鉴于此,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预言:21世纪,将是东方的世纪,也是中国的世纪。

这一关系到世纪命运的重大命题,最早提出的不是东方人,而是欧洲学人。1970年罗素在临终之前预言:“21世纪为中国的时代”。1972年,罗马协会的报告《成长的极限》一书,诊断西方文明的弊病,而开出的治方恰与东方宇宙观基本一致。因此,西方学人自认为挽救西方文明危机的方略在东方。从而他们更加努力探究中国传统的文化类型及其古典哲学的思想模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洛吉等著名学者指出,今后的世界将以东亚为中心,中、日、韩将成为东亚的轴心,把全世界统一成为一个地球村。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文化,东亚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在今后世界经济发展与竞争中,集体主义文化将比个人主义文化占优势。“现在世界正在进入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联盟性的集体主义时代,这意味着世界正迈入以儒教为基础的东亚集体主义时代。”洛吉[美]《儒家文化与东亚经济的腾飞》1993年11月25日载《汉城经济新闻》。

东方学者对这一世人注目的跨世纪命题的反映来得比较迟缓、稳健和慎重。直到90年代初,他们才公开地表明了观点。然而,一旦他们涉足这一问题,便表现出东方学者特有的文化“慧命”,同时由于他们本身就生长于东方文化的沃土中,自然对东方的体察和把握更为准确而具体。1992年10月,日本学者池田大佐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演讲《21世纪与东亚文明》中指出,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下,东亚地区正逐步变为21世纪的极其重要的区域。人们不仅关注东亚的经济发展,而且越来越关注其文化因素。他认为东亚地区的文化特征是“共生性道德气质”,具体表现为“取调和而舍对立,取结合而舍分裂,取大我而舍小我,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共同生存,互相支撑,一道繁荣。”他指出:“东亚这种气质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儒教。”他预言:“当21世纪宣告黎明之时,东亚不仅在经济层面,甚至深入至精神领域,定会为世人嘱目,成为引导人类历史动力。”池田大佐[日]:《21世纪与东亚文明》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1期。

新加坡前驻美大使,现任国家政策研究院院长徐通美教授,于1993年12月在该国《联合早报》上撰文,概括了东亚地区成就的十大价值观:(1)东亚人民的个人主义表现形式与西方不同。在西方,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但在亚洲,个人则努力使其利益与家庭及社会利益取得平衡。(2)东亚人相信要有牢固的家庭组织。(3)东亚人的每一阶层都重视教育,社会精英尤然。(4)东亚人相信生活应该节俭,重视储蓄,不论个人、家庭、政府都应该量入而出。(5)东亚人认为勤劳是美德。这是东亚同欧洲在竞争中取胜的主要原因。(6)亚洲人实行举国一致的协作关系。雇主与工会视对方为伙伴,而不是敌人。(7)人民与政府之间契约。政府的责任是维持法律治安,为人民提供基本的需要,比如职业、住房、教育、医疗照顾。政府也有责任公平、仁慈地对待人民,而人民则必须奉公守法,努力工作与增加储蓄,鼓励孩子认真学习,自食其力。大多数亚洲国家的政府并没有设立失业津贴制度,也没有付给“未婚妈妈”任何福利津贴。(8)在一些亚洲国家,政府努力使公民与国家共享繁荣。新加坡人90%以上拥有自己的房屋,拥有股票比例也居世界之冠。(9)东亚人民希望政府为他们的子女维持健康的精神环境。(10)有些东亚政府也维护新闻自由,与西方不同的是,它们不认为自由是绝对的权利。徐通美教授所列出的10个方面,集中反映了东亚人崇尚社会稳定、家庭牢固、人际和谐的价值观,这正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在现代的表现。他认为这是东方将战胜西方,领导21世纪国际潮流的主要原因。

在“孔子思想与2l世纪”国际学术讨论会上,韩国高丽大学教授金忠烈先生指出:“21世纪是东方的时代,其用意即在“由东方文化来拯救西方的物质文明危机,并能善导21世纪文化”,“支配21世纪的内容是文化——东方的‘中道文化’,而绝非西方的‘物质文明’”。他认为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不同,即在“包容一切,而不排斥他异;普遍开放,而不偏执独占。”他认为“尤其在中国,其历史命运之‘长久之道’,不在民族国家之不替,而唯系文化传统之继开。中国命脉所系,不在狭隘的民族国家主义,而在普遍开放的文化主义。所以历史上谁来统治中国,并非严重问题,而主要的是必以“华夏文化,来教化天下。”由此他推论“东西何方来主导21世纪,是不关重要的。重要的是必以东方传统文化——中道文化来设计21世纪的文化蓝图,照以建设中道文化,并善导人类生存。”他倡议东方文化学人共编一部深入浅出的《东方文化精华》丛书,以供西方研究东方之参考。他认为“这不但帮助了西方,更是实现21世纪为东方时代的有效方法。这是生在今日的东方学人迎接21世纪应负的使命。”金忠烈[韩]《21世纪与东方文化》1994年“孔子思想与21世纪”国际学术讨论会发材料。

中国当代东方学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1993年冬季预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1世纪将是东方的世纪,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将再领风骚。”季羡林:《迎接21世纪东方文化的复兴》,载《中国教育报》1993年12月2日。

以上是当代思想家们对21世纪文化发展大趋势的预见和展望。它使人们看到了新世纪的希望,东亚的希望,中国的希望,随着东亚与中国经济的腾飞,东方文化与文明将再度辉煌!在这个大背景、大趋势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东方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工作,毫无疑问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发展。

二、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战略

中国是一个经济与文化都需要发展和建设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国,需要有一个与经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思想文化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