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概论
10952000000003

第3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地位与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地位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地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地位,是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地位决定的。

首先,从历史源远流传来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孔子是儒家思想的源头,他所创立并终身实践的原本仁学言行,对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传统美德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即使今天,作为炎黄子孙的骨髓里或多或少都有以孔子为源头的伦理型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刻影响。如同日月经天,贯通百代,永垂不朽。其次,从中华形、中华魂的形成上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人道建设方面具有基础地位,有着规范的作用。孔子继承周人所提倡的道德规范,主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于对宗法关系从纵(父子)横(兄弟)两个层次进行伦理概括,体现了既亲亲、又尊尊的原则,为后人的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可以说,我们今天提倡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伦理道德观、行为准则都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第三,从对东方传统伦理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上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中轴地位,有着核心作用。如,以中华文化为依托,以儒家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融合道家、佛家道德规范和东方民族传统习俗而形成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覆盖了整个华人文化圈,并幅射、渗透印度文化圈和中亚文化圈,这就是很好的例证。说明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在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首要地位。在古代教育发展史上,我国绝大多数教育派别都很重视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并摆到十分重要地位。如,大教育家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治国。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引导人们,用刑法整齐人们,人们因惧怕而免于犯罪,但不能消除反抗心理;用道德引导人们,用礼义整齐人们,人们因耻于犯罪而乐于向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这一思想,主张“行仁政”和“明人伦”。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即有效的行政措施也不如良好的教育易于得到人们的拥护。有效的行政措施人们只能畏惧,良好的教育人们才能爱戴;有效的行政措施可以增加财税收入,良好的教育可以取得人们的信任。《学记》总结先秦孔孟以来的儒家学说思想,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自汉代实行“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摆在建设国家和治理人民的首要位置,成为安邦治国的法宝与良策。

此外,我国古代教育家在德育与人性关系、学业关系上,都把伦理道德规范教育视为扬善去恶的重要手段,视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留下了许多论述。

传统美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精华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在古代教育中占首要位置,同理,作为传统美德教育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这项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是现行学校德育的某一组成部分,某一项内容,而是现行学校德育的源流,居于基础地位。对此,可从两方面进行认识。一方面是道德发展继承性决定的。就道德发展来讲,前一个社会道德影响下一个社会道德,下一社会道德凝聚上一社会的道德成果。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虽然在新的政治经济发展历史的条件下,但决不会摆脱各大历史阶段道德教育历史长河的影响,前源流水不可能中断,必将作为下一代道德教育的基础而继续发挥作用与影响。下一代道德教育必然对其前一段道德进行吸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造符合本代需要的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的相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文、史、地学科的教科书中所选的素材,也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所提倡的。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道德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不仅占有不朽地位、首要地位、基础地位,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美德教育是传统美德赖以发挥作用的重要杠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它以本身特有的功能来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服务,维护经济基础和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又是制约和指导人们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生产起着间接地促进作用。

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生命机制。只有对青少年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传统美德教育,使它为人们所认识、理解、接受,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生命链,才能得以世代继承、延续、光大;才能使传统美德这一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从而对社会发展起到影响作用。辽源、吉林等多省市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证明,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举措。不自觉地开展此项传统美德教育,传统美德就不能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为。所以,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是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并且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其次,传统美德教育是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转化为青少年内在品质的重要环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不是每个中国人自然具有的,而只能从外面灌输,进行开宗明义的直接教育,才能使其内化为内在的品质,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前一个时期,一是学校为了迎接科技挑战,只顾传授科技知识和能力,却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结果,智能上去了,德能下来了。一些学生思想品质出现问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不讲人格、不顾国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讲孝敬的非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形,与民族魂,遭到严重的扭曲。

产生这种道德品质滑坡的现象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要遏止和消除这些社会的非文明、非道德现象,除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外,还必须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这是使传统美德外化为“中华形”,内化为“中华魂”,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合格的中国人最好的方法,最有效的途径。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实际是知、情、意、行几个心理因素求得平衡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诸环节的达成都离不开教育。如知(知德),就是教育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懂得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非美德,能正确分辨真与伪、善与恶和美与丑。如情,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具备认识与情感,知荣辱、明爱憎,产生道德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如行,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勇于实践、着力实践,真正按着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智慧、天才和美德是教育的产物”。一些学校实验证明,只有抓住这些重要环节,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才能使青少年从小就在身与心打上民族根、民族魂、民族形、民族本的烙印。形成中国人应当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

第三,传统美德教育,是抵制西方腐朽思想对中小学生的侵蚀,卓有成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国外敌对势力企图搞垮社会主义,用散布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办法来瓦解我们的民族精神,解除我们的思想武装。国内一些敌对分子也以反传统为时髦鼓吹“全盘西化”的谬论,全盘否定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道德建设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致使有些人在演变与反演变、渗透与反渗透、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中失去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为了提高青少年一代爱国主义的觉悟,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提出“这项工作必须从幼儿园和小学校抓起,实行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对儿童和青少年分阶段的依次递进地进行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并强调提出:“有关部门要对现在使用的大、中、小学的课本作必要的调整,在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中,加强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教学内容。”

实践表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料,也是抵御西方腐朽思想侵蚀的有力武器。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5000年之伟大,知道中国5000年可爱之根由,必将激起热爱祖国之情,激发报效祖国之行,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所以,应当站在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把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