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概论
10952000000016

第16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2)

3教育学生谦虚求实,有自知之明。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的深刻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强以不知为知。能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此项教育应与前途理想教育对接,使立志勤学具有现代意识。

(五)自强不息教育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是,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昼夜,永恒运动,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效法天,积极进取,永不停息。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它激励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拼搏奋斗。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披荆斩棘,铺路搭桥,谱写了一曲曲悲壮动人的颂歌。黄帝教民养蚕,制作舟车;炎帝斫木为耒耜,课民以农桑;尧帝设官定历,率民战胜旱灾;大禹为了治水,13年走遍9个大州,疏通9个湖,开凿9座山,“三过家门而不入”,率百姓终于治服了水患。商周以来,涌现出许多奋发有为、励志图强、自强不息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及无数能工巧匠。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华民族能以造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重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历代众多的杰出人物,开拓进取,奋斗不息,为国家、民族兴旺发展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传统,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苦乐观、忧乐观。“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学而)的。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以万民之苦乐为苦乐。以有限的生命,成就“三不朽”之伟业;这样的一生,上无愧于天,对得起道德良心,下无愧于地,对得起列祖列宗。正是有了这样精神境界,“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全集)。作为中华民族儿女,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矢志救国、自强不息、刚强不屈的精神,所以,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十分重要的。

自强不息教育的具体内容:

1教育学生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的含义。使学生知道,自强不息不是闭门修养,光自己做“圣人”,“修身齐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就是内心要修养得象圣人那样高尚、纯洁,同时,要积极地参加社会事务,积极地改造社会,造福人民。即“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教育学生自强不息。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高尚、远大而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努力追求之。自强不息是人们立德、立功、立言(古人称作“三不朽”)的思想基础。古人所谓“三不朽”,是以“立德”为首的。没有道德的“立功”,一定是干坏事,把坏事干得“轰轰烈烈”。只讲功业,不讲道德的人,“本事”越大,对国家、对人民的危害越大。所以,教育学生立志自强,首先要教育学生立志作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全世界、有益于全人类,具有大道德的人。

3教育学生自强不息,首先是立志,其次是砺志不懈。使学生懂得为了坚持和实现自己的崇高志向,还必须不断地磨砺自己。这是实现志向,获得事业成功的关键。

(六)谦虚礼貌教育

谦虚礼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内容之一。

谦虚礼貌,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一定的礼仪规范,接人待物,和蔼可亲、平等、公正、礼让。

礼貌是人言语动作表现,属于行为方面的修养。礼,是内容;貌,是形式,属仪。一般地说“礼仪”,包括国家制度、等级秩序和典章仪式。所谓谦虚礼貌,恭谦礼让,从属于“忠恕之道”,是以“仁”为核心的“礼”的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谦虚是礼貌的内在本质,礼貌是谦虚的外在表现。两者基础是尊重他人,依礼而行。

孔子虽然推行礼制,却以推行“仁”、“政”、“仁者爱人”为前提,重在以之作为伦理道德的思想规范。在仁爱方面,孔子要求“克己”、“内省”,在行动上推行“忠恕”,实行“恭、宽,信、敏、惠”。他所建立的观念,其中某些内容包括普遍性原则,具有超越于时代和社会制度的意义。

在以“仁”为总则的“恭、宽、信、敏、惠、忠、敬,谦、让、诚”等人际交往具体规范指导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亲相爱,比户可寻;夫妇和顺、“相敬如宾”,“不忘贫贱”、“不弃糟糠”者多不胜数。富而不淫、乐赈好施,济世救穷者为数不少;朋友交往、不忘故旧、不避贫贱、不计年龄、不论远近、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患难之交、不绝于书;尊老慈幼、敬贤让能、奖掖后进、尊师重道等等,不胜枚举。

至于古来史书上记载的恭谦礼让方面的故事,更是烩炙人口,流传后代。关于行路让先、耕田让畔、居处让邻、席让坐、食让鲜、分让财、进屋扣门、先来后到、礼尚往来、文明经商、更是罄竹难书。总之,中华民族在讲礼貌方面是有优良传统的,不仅为中国人构铸了“中华魂”,也为中国人塑造了“中华形”。

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礼貌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社会风貌的现实反映。对一个人来说,它反映着这个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文化教育程度。因此,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在中小学生中应进行谦虚礼貌教育。

谦虚礼貌教育具体内容: 1首先要教育学生对谦虚礼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懂得什么叫谦虚礼貌,其本质内涵是什么?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进行谦虚礼貌教育有什么意义。通过教育,使学生懂得谦虚礼貌是高尚道德修养,是心灵美与言行美的统一,它与资产阶级客套虚伪是两码事。使学生懂得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各种各样的行业礼仪规范。而且,它们有着严格而琐细的规范,要经过严格的甚至苛酷的训练。比如商业的“微笑服务”,旅馆餐饮业的“站立服务”等。从某种意义讲,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礼貌礼仪作为现代文明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已成为现代生产力的一部分,正在创造价值和利润。

2教育学生懂得怎样做叫谦虚礼貌。教育学生严格按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恰当地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请、谢谢、您早、您好、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实在抱歉、给您添麻烦了、感谢您的帮助、欢迎您再来、再见、祝您一路平安等等。

3还要向儿童提出一些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例如,尊敬老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尊敬父母和长辈、团结同学和兄弟姐妹等。提出要求要具体,可操作。如在路上遇见师长学友要有礼貌地打招呼,与师长说话要站直、坐正等。“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购票购物按顺序”讲先来后到,“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等等。

4谦虚礼貌教育应与学校开展的“五讲”“四美”活动,以及旨在贯彻执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统筹运作,以收到整体效益。

(七)诚实守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待人接物方面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视为做人美德。

孔子把“信”摆到关系国家兴亡的位置,将诚信作为治国之宝。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讲了“足食”、“足兵”、“民信”三条。子贡问如果这三者中能做到两个,您先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去兵”;又问再去一个什么,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诚实守信,就是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伪装,不虚俘,说话办事,实事求是,讲究信用。诚实,即为人诚实,待人诚恳,为事业忠诚。诚实与守信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诚实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守信用。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标志,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诚实守信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诚实守信教育具体包括:1教育学生要懂得诚实守信的意义。知道,诚信是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是治国之宝。没饭吃大不了一死,但不取信于民,国家却会灭亡。

2教育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是交友之道,为人之道。不取信于友,就会失去朋友。与朋友交,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许诺别人的事努力做到,不失信于人。自觉抵制“老实人吃亏”、“不说谎办不成大事”等虚假思想的不良影响。

3教育学生以义取信,惟义所在。古人云,长大成人、自立于社会要有三个条件,“人所以立,信、知、勇也”。虽然信摆在第一位,但有“信”还要有“知”。“知”就是指有道德知识,要辩是非,明善恶。孟子对信、义有比较正确的看法,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即言之信否,行之果否,一切以大义为转移,合义者必信,必果,不合义者则不必信、不必果。民间流传的陈世美贪心的故事,派去刺杀秦香莲母子的韩琦,在当时韩琦义、信不能两全,他以义为重,宁可失信,也不杀无辜母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以义取信的美名。

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还要告诉学生不要“轻诺”,要“重然诺”。一是重视自己对别人许下的诺言,说过的一定要做到;二是不要轻易许诺,许诺前要三思而行。合乎义则诺,不合乎义,则不诺。对合乎义的诺言,一定要守时、守信、守约。

(八)严己宽人教育

严己宽人,是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之一。

严己宽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严己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做任何违犯道德准则的事情。一旦做了,就严于责己,认真纠正,绝不对自己宽容原谅。宽人,就是待人以宽,容人之过,用今天的语言,就是要“团结大多数”,“团结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反对错了的人”。

古往今来,我国流传许多严己宽人的故事。如将相和、娄师德荐才、李世民不计前嫌等等。也留下许许多多关于严己宽人的哲理名言。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慎其独也”、“吾日三省吾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是常见的,被人误会、妒嫉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刘少奇说,“世界上完全不被别人误会的是没有的,而误会迟早都是可以弄清楚的。我们应该警惕、检点自己的思想行动。”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贵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分裂为团结,化矛盾为和谐。“人和万事兴”,团结加强,力量集中,事业就能兴旺发达。为此,对中小学生进行严己宽人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是提高一个人德育素质需要,也是安定团结、促进稳定、振兴中华的需要。

严己宽人教育的具体内容: 1教育学生坚持道德自律、自觉“慎独”。在别人看不到、听不见的地方,也能警惕自己,谨慎从事,做到“有人在与无人在一个样。”古人理想的人生是“道德人生”。即毕生修养,追求高尚。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叫“慎独”。“慎独”道德境界高尚,它不靠监督,靠的是高度自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并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或对别人的友善行为得不到理解或回应时,他们也不会去挑剔别人的不是和缺点,而是反躬自问,即叫“自反”或叫“反求诸己”。

从“自反”再进一步,就是“自省”。孔子的学生曾参曾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自省”,是一种严格的道德自律,为历代志士仁人所遵奉。宋代的范仲淹每晚就寝前,必“自计一天食饮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如果二者相称,“则鼾鼻熟寐”;如果不相称,“则终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称之者”。他还每天填写“功过格”,对自己做的事情区分是非好坏,逐日登记,勉励自己。古代人尚且如此,今人安能办不到!教育学生继承、弘扬这种严己自律的精神,努力按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自觉做到,在校内与校外一个样,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教育学生待人以宽,容人之过。魏征曾先后当过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窦建德和唐太子李建成的谋士,这三人都是李世民的死敌。魏征还曾劝李建成先下手杀掉李世民。可是,唐太宗不计前嫌,对魏征不但重用,而且称为自己的“一面镜子”。没有宽广的胸怀,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教育学生懂得“容人之过”,并不是不要原则,不讲斗争。对“过”,首先要分清是非,容,是容忍,不是赞同,更不是同流合污。“容人之过”实质是容人而不容“过”,是容有过而改过或愿意改过之人。中小学生之间没有厉害冲突,很少有大是大非之过,所以,在学生间应大力提倡要宽待人,谅解人。

3教育学生闻过则喜,改过从善,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孔子有一次在评论一件事时说错了话,有个叫陈司败的批评他。孔子知道后高兴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把别人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错误看成是十分荣幸的事,这就是“闻过则喜”的精神。“自省”也好,“闻过则喜”也好,都是为了发现自己的过失和缺点,但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过失应改正它。“改过从善”这本身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教育学生懂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能修养学习,严己内省,知过改过,而且持之以恒。

(九)见义勇为教育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其本义是,看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遇到暴徒行凶、幼童落水;以及一些意外的灾祸的危难关头,应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荀子说:“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君子之勇也。”他们都强调了正义与勇敢的关系,并辩证地告诉人们,勇敢,是值得提倡的,但前提是应符合正义,这是区分勇敢与蛮横的根本界限。无义之勇没有意义,见义勇为才值得颂扬。

见义勇为可以表现为一般问题上的敢作敢为。也可以表现为大是大非面前的舍生取义,由于为社会正义和人类进步的斗争总是十分艰巨的,有时还有很大危险,所以,见义勇为,往往付出沉重代价,向献身精神和牺牲精神升华。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就是对这种精神的鼓励与肯定。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古往今来,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英烈不胜枚举。匡扶正义,“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义不辱节的苏武;守死不屈的颜真卿;深入虎穴擒贼的辛弃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等等。他们把正义、信念、人格、操守看得比生命更为重要,因此,在凶残敌人面前,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了各种威胁,战胜了酷刑折磨,战胜了死亡,表现了见义勇为,杀身以成仁的崇高气节,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宏伟气魄,将永远光照人间。

中国共产党人则是中华民族见义勇为光荣传统当之无愧的继承者。罗盛教舍身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女工向秀丽为抢救国家财产,与大火搏斗而光荣献身;王杰为了战友的安全义无反顾扑向即将爆炸的炸药包;刘英俊舍身拦惊马,徐洪刚盘肠斗顽敌……在新中国见义勇为光辉形象的不朽长廊中,还有赖宁等一批少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