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多少风物烟雨中:北京的古迹与风俗
10946400000014

第14章 王府井

王府井为何叫王府井,还是很值得研究的。

此地曾有王府是无疑的,曾有井也是无疑的。只是王府早已湮灭,井也“地址不详”:有人说原工艺美术服务部门前便道上有一口井,有人说今《经济日报》社院内有一口井……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有关部门确实在天主教堂隔马路的斜对角挖掘了一口井,新配置井盖与护栏,并加以文字说明。但它是否确为原始的王府之井遗址,估计谁也不敢担保。

那口大名鼎鼎的井在与人类捉迷藏。或者说,是时间在与人类捉迷藏。

大街南段西侧,尚存大、小甜水井胡同——可也只是空洞的地名,因为井已失踪。只是在史料中有相应的记载。譬如清代朱一新著《京师坊巷志稿》,言之凿凿地声明“王府街”有“二井”。

也可以讲,这一带的水井太多,反而让人弄不清王府之井究竟属哪一座。

多多益善。或许王府之井本来就不仅指一座。

唯独井水之甜是无疑的。

探查大、小甜水井胡同,我步履谨慎,生怕踩破了一个梦。胡同本身,在蒙古语中即是水井的意思。北京城里,胡同之密集,亦可想见水井之众多。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被填平了,有些遭到废弃,总之大多数已名存实亡。在普遍安装了自来水设施的时代,井已成文物,抑或作为古典的象征。井已非为饮水之用,它真正的功效在于审美。

北京的胡同,是难以统计的。北京的水井,也是无法计算的(据说带“井”字的胡同曾有上百条)。它们都属于被遗忘的角落里被废黜的事物。不断地遭受损坏,随时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因为水井的没落,我不禁担心起胡同的命运——同样也会倾覆,只留下象征性的地名。没准某一天,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虽张挂着某某胡同的门牌,却已无胡同之格局与气象。

王府井不就是这样吗?岂止不见王府,更找不到那口古老的井了。于是只好以赝品来代替。居然还有人信以为真。

北京的水井,剩下的已不多了。硕果仅存的一些,水都已经枯了吧?甜水井,甜水井,简直像神话。再甜也甜不过满大街热销的雪碧与可乐呀。有了工业化的软饮料,人们也就忽略或忘却了田园情调的水井。

参观为旅游观光而发掘的那口“王府井”(“全新包装”?)——铜铸的井盖上镌刻着对典故的解释。我怎么读,怎么觉得像是为北京水井这一光荣的集体所拟定的墓志铭。北京的水井已经死了!

而在元代,在明清,整座北京城都是靠井水哺乳、滋润的。整座北京城,都不过是一扇庞大的井盖。

北京的水井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数王府井。其次才是珍妃井呀什么的。王府井已蜕变成一个抽象的地名,不仅已枯竭,连井址都失传了。可它仍然是生命之源。它以另一种形式的井水(商业)浇灌着老北京的后裔。人们称之为“北京的窗口”,以及“中华第一街”。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王府井大街,确实出名了,为之提供原始依据的王府与井,却先后消失,彻底变成传说:“这里原来是王府的住宅。王爷府中有一口有名的水井……当年井上有一座精巧玲珑的六角亭子,井口是一块大石头凿的圆孔,井沿很高。井的南面就是王府大院,很阔气……”(转引自赵志忠著《北京的王府与文化》)

王府井的现实,与“王府井”的传说分不开的。

我一度没弄清王府井所称的王府,属于明代的,还是清代的。偶然翻阅《明太宗实录》,才解开了谜团:“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日兴工,至是成。”看来此地曾为明代十位亲王的“集体宿舍”——一座座王府唇齿相依。据说这十王府位于今烤鸭店的帅府胡同至长安街一带。王府井大街就因之而得名:明时称十王府或十王府街,清时称王府大街。

十王府选址于东安门外,肯定是因为永乐皇帝的恩赐。东安门是皇城的东门,这十王府属于“皇城根儿”。皇城根下多贵族。东安门在1912年“壬子事变”中被烧毁,南段的皇城城墙于1917年拆除。城已消失,门也不存,唯有东安市场能唤起人们的回忆。东安市场的原址,在清初曾为某王府——你猜是谁的?是吴三桂的。吴三桂被顺治封为平西王,其宅邸一定很豪华。他后来因叛乱而身败名裂,风光一时的“平西王府”自然也难逃厄运:被连根拔除,平毁后移交八旗兵神机营作操场(估计要练射击)。可惜呀,“平西王”自己最终也被人“平”掉了。王府的遗址,驻扎着一群“打靶归来”的大兵。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原在王府大街两侧摆地摊的小商小贩,全被收容进废弃的神机营操场,统一管理——命名为“东安市场”。东安市场沾了东安门的光,沾了皇城根儿的光,生意火爆。宣统元年(1909年)的《京华百二竹枝词》述及其盛况:“新开各处市场宽,买物随心不费难。若论繁华首一指,请君城内赴东安。”原诗附注:“各处创立市场,以供就近居民购买。东安市场货物纷错,市面繁华,尤为一时之盛。”看来大清帝国的“市场经济”,最初是从这里搞起来的。

如今你要去王府井,再也找不到那露天搭棚(俗称“雨来散”)的东安市场了——一座现代化的“新东安市场”大楼凌空屹立,取而代之。

王府井的明代十王府,早已成了海市蜃楼。废弃的十王府遗址,清雍正年间营造了贤良寺。王府虽未留下一砖一瓦、只鳞片爪,但王府井大街就是这么叫响的。

其实在未有王府之前,此街就存在了,据元末明初熊梦祥著《析津志》记载:元朝时名称为“丁字街”。主要指今灯市口至金鱼胡同一段。这一段,在民国后又叫“八面槽”——据说路中间有一架八角形的水槽(清朝遗物),原是供南来北往的客商饮马用的。我想,那时候载人运货的骡马(可能还有走过丝绸之路的骆驼),俯饮的一定是甜美的井水吧?

对奔波于城乡之间的骡马而言,这架巨大的水槽就是北京的标志,就是最好的街心花园。

估计那口井,离饮牲口的水槽不会太远吧?否则一桶桶地拎过去,多麻烦呀。

而今井已失传,水槽也荡然无存。

在原先安装水槽的位置,站立着一位指挥交通的警察——这红绿灯下的哨兵!

他可以疏导车辆,却唤不回遥远的马群。

所有的往事,只服从岁月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