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自我保健小百科
10943000000022

第22章 人体对营养的需要

人类依靠地球上各种生物资源,因地、因时制宜地发展富有独特风格的民族膳食,并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和各种不同的食物构成营养,都是为了同一个结果:即通过膳食得到人们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而且既有足够的数量,又有适当的比例。概括起来,人体对营养的最基本要求是:

(1)供给热能,使其能维持体温,满足生理活动和从事劳动的需要。

(2)构成身体组织,供给生长、发育及组织自我更新所需要的材料。

(3)保护器官功能,调节代谢反应,使身体各部分工作能正常进行。

食物的营养功效是通过它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来实现的,这些有效成分就叫做营养素。它们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水和食物纤维。已知人体必需的物质约有50种。而现实没有一种食物能按照人体所需的数量和所希望的适宜配比提供营养素。因此,为了满足营养的需要,必须摄取多种多样的食物,找出最有益并且可口的食物配比。经验证明,健康人按照科学建议数量摄入营养更有益。

唐代医生孙思邈最早认识到:不吃杂食,单吃白米,得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人们通过长期实践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物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各类营养素,即使像乳、蛋这类公认的营养佳品,也难免“美中不足”。如婴儿赖以生长的乳类就缺乏铁质,半岁婴儿如不适时增补含铁质的辅食,就会发生营养性贫血;又如鸡蛋,营养可谓“丰富”,但缺乏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C。所以单靠一种食物,不管数量多大,都不可能维护人体健康。这就是说,吃饱了肚子并不意味着就有了足够的营养,除非所吃进的食物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反过来也一样,质虽精但量不足,同样不可能维护健康、促进生长。因此,要保证合理营养,食物的品种应尽可能多样化,使热能和各种营养素数量充足、比例恰当,过度和不足都将造成不良后果。营养过度,如热能超量可引起肥胖,进而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其后果比肥胖本身还严重。营养缺乏会造成营养性水肿,以及贫血、夜盲、脚气病、糙皮病、坏血病、佝偻病等一系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