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自我保健小百科
10943000000181

第181章 胆囊炎

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胆囊炎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两种: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慢性胆囊炎除相关炎症反应外,在病理学上表现为胆囊壁增厚、纤维化和胆囊收缩。两者均与胆囊结石密切相关。

(1)病因:①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石症、胆囊管阻塞、胆道蛔虫病、创伤和化学刺激等是常见原因。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产气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②慢性胆囊炎。长期不吃早餐。在反复发作的患者中约70%有胆囊结石。也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或因胆固醇代谢紊乱而引起。轻者胆囊壁增厚和纤维组织增生;重者胆囊壁显著增厚,囊腔变小,功能失常。③其他。如胆汁代谢失常、胆囊管梗阻、胆汁理化状态改变、胆石形成等,使胆囊黏膜长期受到刺激引起慢性炎症,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常见因素。

(2)临床症状:①急性胆囊炎。突然发作上腹绞痛,绞痛后右上腹持续加重,可向右肩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发冷、发热,少有寒战。10%~20%患者出现轻度黄疸,食欲缺乏,腹胀等,可反复发作,多在冬秋之交。脂餐饱食,过劳受凉等易诱发。胆囊结石引起者,夜间发病为其特点。②慢性胆囊炎。缺乏典型症状,有些患者似胃病表现,有上腹痛、嗳气、呃逆、厌食油腻食物、胃口差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些似慢性肝炎症状,有肝区、右上腹钝性隐痛,常牵涉到肩背或腰部。上述症状时隐时现,每因进食油腻后加重。当胆囊管梗阻而引起急性胆囊炎时,可出现胆绞痛、发热或黄疸等表现。

(3)临床检查:①急性胆囊炎。体征检查:体温在38℃左右。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或反跳痛,莫菲征阳性,部分患者可触及压痛、肿大的胆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10×109/升,中性粒细胞>70%。B型超声检查:胆囊增大、壁厚>3.5毫米,胆囊内可出现光团声影,动态观察胆囊呈进行性扩大、壁变厚。腹部X线片示肿大胆囊影,约20%见阳性结石,反射性肠淤积征。静脉胆管造影显示胆管,胆囊不显影。②慢性胆囊炎。体征检查:右上腹有轻度压痛。如炎症波及胆管引起梗死时,可扪及肿大胆囊,但可无明显压痛。X线检查:腹部平片约10%的患者显示胆囊结石和钙化胆囊。胆囊造影:可发现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结石、胆汁浓缩和排空不良等征象。B型超声波检查:可揭示胆囊大小及囊壁厚度、胆囊内结石(阳性率在90%以上)和胆囊功能失调。

(4)治疗

①西医治疗

●急性胆囊炎: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使用广谱抗生素。如伴心功能不全或糖尿病则应用保护心功能药物及胰岛素治疗。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可先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以控制感染,待症状缓解后再进一步查明病情,有计划地择期手术。

●慢性胆囊炎:细菌感染时选用消炎类药物,如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等肌内注射,以尽快控制感染。

●利胆药:利胆醇、胆酸钠、去氢胆酸(胆管完全阻塞和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忌用)、硫酸镁(便溏患者不宜服用,孕妇、妇女月经期、急腹症及有肠出血可能者均属禁忌)。

●解痉镇痛药:疼痛严重时选用溴丙胺太林(青光眼患者忌用),颠茄(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和急腹症诊断未明时慎用或忌用)口服,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可用于胆绞痛发作时(青光眼、低血压、脑出血、颅内压增高者忌用)。

②中药治疗

●急性胆囊炎:疏肝理气,缓急止痛:可选用清胆行气汤。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可选用清胆利湿汤。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可选用清胆泻火汤。

●慢性胆囊炎:疏肝利胆散结:可选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肝胆炎片、利胆片等。疏肝利胆和胃:可选用中成药逍遥丸、四逆散、保和丸、木香顺气丸等;并发结石的患者,可配合服用胆石通、利胆排石片等。

③拔罐治疗。背部:取曲垣、膈俞、肝俞、胆俞穴。胸腹部:取日月、梁门、太乙、章门穴。下肢:取足三里、胆囊穴。

④食疗法

●玉米须饮:取30~60克玉米须,煎汤代茶饮。每日3次。具有利尿降压,止血止泻,健胃消食功效。适用于急性胆囊炎。

●利胆散结粉:玄明粉、海金沙、木香、广郁金各等量,研末。每次3克,每日3次,白开水或米汤送服。3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肝胆气结型患者。

●消炎利胆茶: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各30克,加水1000毫升,煎30分钟后去渣,加白糖适量温服。每日3次,每次250毫升。适用于肝胆气结型患者。

●姜橘二金汤:生姜6~10片,橘皮、鸡内金各10克。加水适量煎煮约20分钟,调入白糖少许,水煎代茶饮。可常服用。适用于胆胃不和型患者。

●利胆汤:竹茹12克,枳实、茯苓各10克,陈皮6克,水煎20分钟,代茶饮,可常服用。适用于胆胃不和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