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按摩穴位治百病
10942900000021

第21章 急救

(一)发烧三方

发烧也叫发热,就是体温增高。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如超过37.5.就是发烧,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常见突然发烧,来势凶猛,体温甚至达到40℃以上,多出现在某些疾病之前,或某些疾病之中。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症多由六淫侵袭肌体所致。

方一:发烧汗幂出

治则:解表退热。

取穴:陶道、肺俞。

说明:陶道,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即后正中线,大椎节下间处。为督脉之气通行之道,有解表退热、镇痉止痛的功效,治发热汗不出、头痛脊强等。《类经图翼》载:“退骨蒸之热。”

肺俞,在第三胸椎突下,身柱旁开1.5寸处。刺激此穴,能泻胸中之热等。《百症赋》载:“发热时行,陶道复求肺俞理。”

手法:嘱患者俯卧,医者先用手鱼际或掌根部按压其背部陶道穴36次,再用拇指肚按揉左右侧肺俞穴各36—72次,有微汗出效果好。

方二:发热恶寒

治则:清热祛邪。

取穴:大椎、合谷、曲池。

说明:大椎,别称百劳、大槌等。在第一胸椎之上,第七颈椎棘突下,为项后平肩第一大椎骨。此穴能统撮全身阳气、解表清热、疏风散寒,治项强、咳喘、热病、惊风等。

合谷,别称虎口、含口、合骨。在拇、食二指之间虎口纹头上,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有开窍、解表、镇痛等功效,治热病汗不出、恶寒等。

曲池,别称阳泽、鬼臣。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上外端凹陷处。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能解表清热、利水除湿,治热病、肝亢等。

手法:嘱患者端坐、平视。医者用一个手掌面扶于患者前胸,用另一手的掌根重按轻揉其大椎穴36—72次,再改用手拇指端和其余四指对拿患者左右手合谷穴36次,然后令其屈肘,医者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相对,推揉其左右侧曲池穴各36—72次,上肢和手部有放射性酸胀感或有微汗出效果好。

方三:发热昏厥

治则:疏风解表、泻热醒神。

取穴:少冲、曲池。

说明:少冲,别称经始。在小手指内廉端,指甲角上1分处,为手少阴心经井穴。《类经》载:“脉气由此而出,如井泉之发,其气正泻也。”故能泻热醒神,治热病、心火上炎、昏厥等。

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上外端凹陷处,是宋代马丹阳治杂病十二穴之一,也是临床常用的强身保健穴之一。能疏风解表、清热退烧。《千金要方》载:“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

手法:医者先用手拇指指甲掐压患者小指端内廉甲角旁的少冲穴,一掐一放,左右侧各36次,指力要由轻渐重掌握好,以免掐伤皮肤。然后嘱患者屈肘,医者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相对,揉按其左右侧曲池穴各36—72次。

(二)昏厥

因脑部贫血引起供氧不足而短时间失去知觉。心情过分悲痛、精神过度紧张、大出血、直立过久、心脏疾患等都能引起昏厥。

治则:降逆清脑、苏厥潜阳。

取穴:百会、隐白。

说明:百会,别称巅上、天山、维会等。在头顶正中,即前发际直上与两耳尖直上,在头顶正中相交处。为三阳五会之所,能主升一切,是保健与治晕厥、中风之要穴。

隐白,别称鬼垒、鬼眼、阴白等。在足大趾内侧端爪甲旁约0.1寸处。能治一切癫狂之疾和尸厥等。

手法:医者一手扶患者头部,用另一手的拇指肚或指端,按压其头顶正中的百会穴36次,然后改用手拇指指甲和其余四指相对,点掐患者足大拇趾内侧端的隐白穴36次,接着用同样的手法,点掐其另一足拇趾端的隐白穴36次。如患者不见苏醒可继续点掐一会儿。

(三)昏中暑二方

中暑也叫日射病,有的地区叫发痧。由长时间受烈日照射、高温作业劳累或室温过高、通风不好等引起。中医认为中暑是感受暑热或暑湿秽浊之气所致。轻者可出现头昏、头痛、胸闷、恶心、汗闭、高热、烦躁、疲乏,重者汗多肢冷、心慌气短、痉挛抽搐、血压下降、甚则昏迷等。

方一:中暑轻症

治则:清暑镇痉、和胃止呕。

取穴:曲泽、委中。

说明:曲泽,在肘内廉下凹陷中,即肘部微屈浅凹如泽处。此穴能清暑醒神、祛瘀通络、泄热除烦、降逆止呕,治中暑身热、烦渴呕吐、转筋臂痛等。

委中,别称胭中、郄中、腿凹等。在腿胭窝横纹正中处,是宋代马丹阳治杂病十二穴和五总穴之一。能清泄热毒、宣畅邪滞、行血祛瘀、舒筋通络、凉血止吐泻等,治腰脊强痛、霍乱、吐泻等。

手法:把中暑者抬至阴凉通风处,施治者先用手拇指端按揉其左右上肢肘内廉下的曲泽穴各36次,然后再用手拇指端推揉患者下肢胭窝处的委中穴,左右各36次。如症状不缓解,可酌情增加按揉次数。

方二:中暑昏迷

治则:泻热开窍、回阳救逆。

取穴,人中、内关。

说明:人中,别称鬼宫、水沟等。在鼻口之间中央上1,3与下2,3交界处。属督脉,为手足阳明交会穴,能开窍启闭、清热复苏,是急救要穴之一。治晕厥、中暑不省人事、中风等。

内关,仰掌,在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问。属手厥阴心包经,通于阴维脉。治疗范围较广,为五总穴之一,能清心醒神,治热病、失志等。

手法:用手拇指指甲先掐后揉患者人中穴36次,然后医者再用手拇指和食指肚相对,按拿其左右腕横纹上的内关穴各36次。如患者没有完全苏醒可再掐其人中穴,掐法是强刺激,要掌握好指力,注意不要损伤皮肤。

(四)煤气中毒三方

煤气是煤或其他燃烧物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无色无臭,有毒,被人和动物吸人后与血管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组织严重缺氧,导致血管痉挛、脑水肿、血栓等。轻者头晕眼花、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嗜睡、神志不清,重者则昏迷、肢冷、脉微欲绝等。

方一:煤气中毒脉微欲绝

治则:清脑升阳。

取穴:人中、十宣、涌泉。

说明:人中,别称水沟、鬼宫、鬼市、鬼客厅。在鼻口之间中央上1/3与下2/3交界处,为急救穴之一。能开窍救逆,治晕厥等。

十宣,别称鬼城。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O。1寸处,能醒神治昏迷。

涌泉,别称地冲。在足心前1/3的凹陷处。属肾经,为肾之井,是脉气出所,能开窍苏厥,治卒倒厥闭等。

手法:先把中毒者抬到空气新鲜、流通的地方,但要注意保暖。接着医者用手拇指端指甲掐患者人中穴36次,要掌握好指力,不要掐伤皮肤。再改用手拇指指甲和食指偏峰相对,分别掐压其十宣穴各36-72次,然后用拇指肚推揉两脚心涌泉穴各36—72次。如中毒头晕者不苏醒或症状不缓解,可再掐、揉其人中穴一会儿。

方二:谋气中毒头晕恶心

治则:醒脑开窍。

取穴:内关、足三里、合谷。

说明:内关,仰掌,在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为五总穴之一,属心包络穴。主治功能较广。能通畅心络、理气行血,治情志失和等。

足三里,别称下陵、下三里、鬼邪、下虚三里等。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处,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回阳固脱,宽中开郁,因此前人把它列为回阳九针穴之一。

合谷,别称虎口、含口、合骨。在拇、食二指之间虎口纹头上,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有多种功能,可收开窍活络之效,是回阳、增强整体功能的要穴。

手法:嘱患者仰掌,医者一手握住手背,用另一手的拇指肚和食指肚相对,分别按拿其内关穴各36次,接下来用手拇指端推揉患者左右下肢足三里穴各36—72次,然后改用手拇指肚和其余四指对拿其左右合谷穴各36次。如症状不缓解,可冉施治一遍。

方三:煤气中毒心悸呕吐

治则:泻火清心、宽胸和胃。

取穴:攒竹、人中、大陵。

说明:攒竹,别称眉头、始光等。在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即眉头凹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能清热、明目等。

人中,别称水沟、鬼宫等。在鼻口之间中央上1/3与下2/3交界处,为常用的急救穴之一。

大陵,别称心主、鬼心等。在腕横纹正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健之间处,为手厥阴心包经输穴、原穴。能散邪火、宁心安神、清心热、宽胸和胃,治心、胸、胃、胁痛和呕吐等。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端和食指端分别点压患者两眉内侧端的攒竹穴各36_72次,使其有明显的酸胀感传导至头项处。再改用手拇指端指甲掐患者人中穴36次,要掌握好指力,不要掐伤皮肤。_然后医者将食指和中指放于患者腕背,拇指肚放在掌面后正中处的大陵穴,相对按压其左右大陵穴各36—72次。

(五)晕针

针刺时,患者感觉头晕、恶心、目眩、心烦欲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微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等,叫做晕针。多因素体虚弱、精神紧张、饥饿疲劳,或针刺时体位不当、针感太强等所致。

治则:升阳苏厥。

取穴:人中、百会。

说明:人中,别称水沟、鬼宫、鬼市等。在鼻口之间中央上1/3与下2/3交界处,为重要的急救穴之一。能救逆,治晕厥等。

百会,别称巅上、天山、维会等。在头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能主升一切,是治晕厥的要穴之一。

手法:一旦晕针,要及时施治,以免导致不良后果。先安排患者平躺舒适,接着医者用手拇指指甲掐其人中穴36次,要掌握好指力,不要掐伤皮肤。然后用手拇指肚或指端,按压患者头顶正中的百会穴36次。如症状不见缓解,可酌情增加按压次数。

(六)晕车、船等

坐车、乘船或飞机不规则的颠簸,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昏倒等。

治则:和胃止晕、降浊宁心。

取穴:内关、外关、风池,足三里。

说明:内关,在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主治功能较广,为五总穴之一。能疏调三焦气机、理气宽中、降逆止呕、活血除烦等。

外关,在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属手少阳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能清热熄风、通经止痛等。

风池,在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侵之处。拿揉此穴能祛风解表、爽脑明目,治一切风邪疾患。

足三里,别称下陵、鬼邪等。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能疏通足阳明胃经的经气、健脾和胃、回阳固脱,治一切胃肠等消化系统疾患和微循环障碍、手脚冰凉等。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肚和中指肚相对,推揉患者左右腕部内、外关穴36次,接着用一只手的掌面扶住患者额部,用另一只手的拇指肚和中指肚相对,揉捏其左右侧风池穴36—72次,然后用手拇指端推揉患者左右侧足三里穴各36次。如症状不见缓解,可适当增加推揉次数。

(七)

心绞痛是一种心脏病,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前胸中间部位刺痛,并可放射至下颏和双臂。重则胸闷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中医认为主要是由气滞血瘀或胸阳痹阻而引起。当心绞痛发作,一时无法就医也不能立即找到硝酸甘油片时,可选用以下几种方法施治。

方一:胸闷、厥冷

治则:宽胸止痛。

取穴:大陵、间使。

说明:大陵,别称心主、鬼心。在腕横纹正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腕横纹正中两筋问凹陷中)。刺激此穴能散邪火、清心热、宽胸止痛,治心痛、胸胁痛、惊悸等。

间使,别称鬼营、鬼路。在掌后腕横纹上3寸,前臂内侧两筋间凹陷处。此穴能开窍启闭、散滞行气、宽胸通络,治九种心痛。《甲乙经》载:“心痛,善悲,厥逆,悬心如饥之状,心颤而惊,大陵及间使主之。”

手法:医者用手拇指端交替推揉患者左右臂的大陵和间使穴各36-72次,或推揉至绞痛缓解。

方二:心痛彻背

治则:缓解胸脊痛。

取穴:至阳。

说明:至阳穴,别称肺底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发作时按压这个穴位能宽胸顺气、缓解胸脊痛。

手法:医者用手鱼际或掌根部按压患者背部至阳穴36次,如果绞痛没有减轻可酌情再按压2—3遍。经测定:服硝酸甘油与按压穴位相比,服药后5—10分钟痛开始缓解,而按压至阳穴10——30秒即可见效。

方三:心悸、惊恐

治则:疏厥气、清虚热、镇惊止痛。

取穴:然谷、太溪。

说明:然谷,别称龙渊、龙泉、然骨。在足舟骨粗隆前下缘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荥穴,有理下焦、泻肾热、治胸胁胀痛、心悸不安之功。《甲乙》载:“治心如悬,忘而乱,心惕惕恐。”

太溪,别称吕细。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内踝尖处,为肾经之原穴。能滋阴补肾、调经血等。治肾病和与肾有关的脏腑病变,如心胸痛等。《灵枢·厥病》载:“厥心痛,痛如以针锥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近代也曾报道,然谷配太溪可治疗心绞痛。

手法:医者先用手拇指肚按揉患者然谷穴,左右各36次,然后再用手拇指和食指指端提拿左右侧太溪穴各36次,或按揉至绞痛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