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按摩穴位治百病
10942900000016

第16章 内科(九)

(二十六)前列腺炎

未经性交而在无意中流出精液称为遗精。男子在夜间有时遗精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次数过多则是病理现象,与神经衰弱、生殖系统炎症等疾病有关。

中医认为多因思慕不已、劳神过度、心火亢盛、恣情纵欲、肾气虚惫、精关不固,或嗜食肥甘辛辣、蕴湿生热、湿热下移等所致。一般因梦中而泄者称梦遗,无梦而泄者称滑精,临床要辨证论治。

1.梦遗

症状:梦中勃举遗精,一夜好几次或数夜一次,兼有早泄,致使有时头昏、失眠等。

治则:清心降火、滋阴涩精。

取穴:心俞、肾俞、关元、中封、厉兑。

说明:心俞,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通心络、安心神、疏心气、养心血、壮心阳,治心阳虚弱和心阴不足引起的梦遗、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癫痫等疾患。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为先天之本,男藏精,女系胞,是生殖生育之源。所以肾喜补宜固,而不可轻易泄。

关元,别称下纪、三结交等。在前正中线上,脐眼下3寸处,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此穴主男子藏精、女子月事,能补肾固脱,治虚劳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崩漏和中风脱症等。

中封,别称悬泉。在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缘跷足陷处。此穴能清肝胆、利下焦、舒筋脉,治疝气、遗精、阴痛等。《金鉴》载:治梦泄遗精、阴缩、五淋、不得尿、鼓胀、瘿气。

厉兑,在足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此穴能清胃安神,治热病、心烦、痰火壅盛等。

手法:患者俯卧,医者用手拇指肚分别揉其背部心俞和肾俞各36次,腰背部有温热舒适感效果好。再嘱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掌面揉其腹部关元穴,顺逆各36次,然后用手拇指肚推压中封,左右穴各36次,用手拇指指甲点掐左右足二趾的厉兑穴各36次,使酸胀感传放到下肢,乃至会阴处。

2.滑精

症状:无梦而泄精、滑泄频繁,甚则见色流精、腰腿酸冷、神疲体倦、自汗等。

治则:补肾固精。

取穴:气海、肾俞、志室、三阴夺,

说明:气海,别称脖眏,下肓等。在前正中线上,肚脐眼下1.5寸处。为元气之海、生气之源。刺激此穴能增强元气、疏利下焦,冶小腹冷痛、遗尿、遗精、子宫脱垂、真气不足、中风脱症等。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为人之先天之本,喜补宜固,而不可轻易泄。

志室,别称精宫。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此穴在肾俞之旁,有壮肾益精增髓的功能。肾藏志,治肾虚、失精、梦遗、记忆减退等。

三阴交,别称承命、下三里等。在腿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为回阳和保健穴之一。能健脾补肾、通经络、调气血,治遗精、早泄、腹胀、带下等。

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用掌面推揉其脐下气海穴,顺逆各36次。再令患者翻身俯卧,医者用掌面横擦其肾俞和志室穴36—72次,腰部有透热感效果好。然后用手拇指肚推揉患者左右腿部三阴交穴各36次。

附:遗精自我施治方

治则:强肾回阳、清热利湿。

取穴:会阴。

说明:会阴,别称屏翳、金门、海底、下极等。男子在肛门与阴囊连线的中点处。此穴有利湿热、壮腰肾的功能,治且T疾、子宫脱垂、疝气、遗精、阳痿、癫狂等疾患。

手法:仰卧,两腿抬起屈曲,并左右分开。用手食指或中指端点压会阴穴60—L00次,至局部有温热感。每晚进行一次,可酌情增减点压次数。如能坚持早、晚各施治一次,效果会更好。

男子阴茎不能勃起或举而不坚,性交困难或早泄。多由前列腺炎或神经机能障碍引起。中医认为多因长期手淫、纵欲过度、精神紧张、思虑伤神或湿热下注所致。

治则:温补肾阳、清利湿热。

取穴:关元、中极、肾俞、腰阳关、三阴交。

说明:关元,别称下纪、三结交、小肠募等。在前正中线上,肚脐眼下3寸处,为人之根源,能补肾培元、温中固脱,治阳痿、遗尿等虚劳疾患。

中极,别称气原、膀胱募。在前正中线上,肚脐眼下4寸处。此穴能补肾气、利膀胱、清湿热,治阳瘘、遗精、遗尿、产后恶露不止等。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调补肾气、通利腰脊,治腰痛、阻痿等。近代研究,刺激此穴能使肾功能明显增强。

腰阳关,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此穴有壮腰补肾、疏利关节的功能,治腰骶痛、阳痿、月经不调等疾患。

三阴交,别称太阴、承命、下三里。在腿内踝尖E 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此穴能调脾胃、益肝肾,治腹胀肠鸣、完谷不化、疝气遗尿,遗精、阳痿等。

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掌面揉其腹部关元、中极穴,顺逆各36次,再嘱患者俯卧,医者用掌根擦其肾俞和腰阳关36次,腰部有温热感为宜。然后改用手拇指肚推揉左右腿三阴交穴各36次。

睾丸、阴囊、小腹肿大疼痛称疝气。中医认为多因坐卧湿地、淋雨受风,使寒湿之邪蕴结体内化热下注,或强力负重、气虚下陷所致。临床分寒疝、湿热疝和狐疝,所以要辨证论治。

1.寒疝

症状:腹痛控睾、肢冷、痛甚欲绝等。

治则:温通经脉、祛寒化湿。

取穴:期门、神阙、气海、足三里、大敦。

说明:期门,别称肝募。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处。此穴能疏肝理脾、调气活血,治胸胁胀满疼痛、奔豚上气、寒人血室等。

神阙,别称脐中、气舍、气合。在脐窝正中处。此穴能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治腹痛肠鸣、脱肛等。

气海,别称脖(月央)等。在前正中线上,脐眼下1.5寸处。此穴为元气之海、生气之源,能增强元气、散滞利下焦,治遗精、遗尿、疝气,和一切气虚疾患。

足三里,别称下陵、鬼邪等。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处。此穴能调理脾胃、扶正培元,治腹胀肠鸣和寒湿引起的脾虚疾患等。

大敦,别称水泉。在足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为肝经脉气所发,疏肝理气的效果最好,所以能治疝气,因疝为厥阴病变,而肝脉自足上行,沿大腿内侧向上,相交环绕阴器,然后再至小腹,故本经受邪,血凝气滞,肝气不舒,则疝痛偏坠。

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掌根推擦其乳头下的期门穴36次,再用掌面揉神阙和气海穴,顺逆各36次,用手拇指肚推揉患者左右膝眼下足三里穴各36次,然后用手拇指指甲掐按其左右足大趾处的大敦穴各36次。

2.湿热疝

症状:睾丸肿大、硬痛或积液、阴囊红肿热痛拒按、伴有恶寒发热等。

治则:清热化湿、消肿止痛。

取穴:外陵、大王、阴陵泉、照海、大敦。

说明:外陵,在肚脐眼下1寸,旁开2寸处。此穴能调理肠胃、通经、消肿止痛,治胃肠疾患、腹痛、疝气等。

大巨,别称腋门。在肚脐眼下2寸,旁开2寸处。此穴有益气固精、安肿镇惊的功效,治腹痛、遗精、厥疝等。《大成》载:“治水腹胀满,烦满,小便难,疝偏枯,四肢不收,惊悸不眠。”

阴陵泉,别称阴之陵泉、阴陵。在膝下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此穴能健脾利湿、疏通三焦,治肚腹胀痛等。

照海,别称阴跷。在足内踝下缘凹陷处。此穴能益水泄火、滋阴补肾、清咽利膈,治虚火上炙引起的疾患。

大敦,别称水泉。在足拇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能疏肝理气,治疝气等。

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掌面斜向内下推外陵、大巨穴B6次,再改用手拇指肚推揉患者左右下肢阴陵泉各36次,捏拿其左右内踝下照海穴各36次,然后掐按其左右大敦穴各36次。指力要掌握好,注意不要掐伤皮肤。

3.狐疝(也叫小肠串气)

症状:小肠通过腹股沟区的腹壁肌肉弱点坠入阴囊,阴囊偏坠或肿大,小腹部与阴囊牵连胀痛,立则坠下,卧则人腹,重则须用手推托才能使坠物回收入腹。

治则:补气升陷、温通散寒、活血止痛。

取穴:中脘、三角灸、关元、归来。

说明:中脘,别称上纪、胃管等。在前正中线、肚脐眼上4寸处。此穴能补气和中、散滞健脾胃,治腹胀肠鸣、积滞等。

三角灸穴,是针灸学上经外奇穴,选此穴的办

法是:以患者两嘴角之问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脐眼中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就是三角灸穴。用艾炷点燃灸这个穴能温通血脉、散寒止痛,治疝气、腹痛等。用搓热的掌面揉三角灸穴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所以治疗狐疝揉三角灸穴是不可缺少的。

关元,别称下纪等。在前正中线上,肚脐眼下3寸处。此穴能补肾培元、温阳固脱,为人之根源,治遗精、带下、疝气和虚劳等疾患。

归来,别称溪穴,在肚脐眼下4寸,旁开2寸处。此穴能温经祛寒、益气固脱,治阴冷痛、茎中痛、阴挺、腹痛、疝气等。

手法: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掌角际先揉其中脘穴,顺逆各36次。然后两掌相对搓热后,用手掌面揉三角灸、关元、归来穴36—72次。患者下腹部有温热舒适感效果好。

附:疝气自我施治三方

方一

治则:提纳疝气、消肿止痛。

取穴:疝气点。

说明:疝气点,在手拇指中、末节关节处。此穴能消肿、止痛、提疝,是临床治疝气的经验穴。

手法:微屈手拇指,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甲,掐压疝气点穴36次,一般是左侧疝,掐压右手疝气点穴,右侧疝掐压左手穴,两侧疝,则应掐压双手拇指处的疝气点穴,每天或隔天施治一次,连治15—30次为一个疗程。如病程长,肿块大,除自我施治外,可与其它有提疝作用的穴位交替进行施治,如百会穴、腹结穴等。

方二

治则:化湿散结、理气止痛。

取穴:中封、太冲、行间、大敦。

说明:中封,别称悬泉,在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侧缘凹陷中。此穴有清肝胆、利下焦、祛湿舒筋的功效。治疝气、阴痛、遗精、淋症、胸腹胀痛等。

太冲,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有舒肝镇惊、泄热理血的功能,治头痛、眩晕、惊风、癫狂、疝气、崩漏等。

行间,在足第一、二趾问的缝纹端处。有祛火化滞、疏肝利胆、熄风潜阳的功效,治头痛、目眩、淋症、遗尿、疝气、失眠等。

大敦,别称水泉。在足拇趾外侧趾甲角旁约O。1寸处。为肝经脉气所发,疏肝理气的效果最好,所以能治疝气。

手法:用手拇指肚依次推按左右足背处中封、太冲、行间穴36次,再改用手拇指和食指肚相对,用拇指指甲掐压左右足大趾处的大敦穴各36次。然后用手指肚自中封穴推至大敦穴,推的次数以下肢和足部有温热感为宜。

方三

治则:理肠顺气、散积止痛。

取穴:独阴。

说明:独阴,别称独会,在足底第二趾节横纹的中点处。此穴能治心、胸、腹痛、呕吐、积聚、小肠疝气、月经不调等,还能解河豚鱼中毒。

手法:遇疝气上冲欲绝时,一时没有条件就医,可急用手拇指端偏峰点揉足底第二趾节处的独阴穴,左右各36次。如症状不减轻,可酌情再点揉一会儿。

(三十)痔疮

是发生在肛肠部的一种慢性疾病,根据痔核的部位,分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统称痔疮,多见于青、壮年和经产妇女。

中医认为痔疮多因久坐久立、饮食失调、泻痢日久或长期便秘、劳倦、胎产等引起肛肠气血不调、经脉瘀滞、蕴生湿热所致。一般分湿热瘀滞证和气虚下陷汪两种,临床要辨证论治。

1.湿热淤滞证痔疮

症状:长期便秘、蕴生湿热、瘀滞绎脉、口渴、舌红等。

治则:清湿热、化瘀滞。

取穴:次髎、会阳、长强、承山、二白。

说明:次髎,在第二骶骨角后上方凹陷处。此穴能调理下焦,治二便不利和盆腔疾患。

会阳,别称利机。在尾骨下端,督脉旁开O。5寸处。此穴能调下焦、理肛疾,治阳痿、带下、肠游、痔疮、便血等。

长强,别称气之阴郄、龟尾、上天梯等。在尾骨尖端下方的凹陷中。此穴能调肠腑、利湿热,治便秘、便血、痔疮、脱肛等。《大成》载:“主治肠风下血、久痔瘘、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难、头重、洞泄、五淋。”

承山,别称鱼腹,肉柱。伸小腿时,在腓肠肌下出现人字纹处。此穴能舒筋脉、理肛疾、治便秘、痔疮等。《天星》载:“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痛痠,霍乱转筋急。”所谓“九般痔瘘最伤人,必须承山效若神”。

二白,在手掌后横纹上4寸,两穴对并,一穴在筋中间,一穴在大筋外。此穴能止痛、升陷、治久痔、脱肛和胸胁痛等。

手法:患者膝臀式,医者用搓热的掌面,交替竖擦次髎、会阳、长强穴36—72次,使其腰骶处有明显的温热舒适感为宜,冉用手拇指端推揉患者左右侧承山穴36次,然后改用手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重按轻揉其左右上肢二白穴各36次,每天或隔日一次,施治10次为一个疗程。

2.气虚下陷证痔疮

症状:痔核脱垂于肛外不能回纳、肛门坠胀、面黄乏力、气短懒言、食少舌淡等。

治则:益气升陷。

取穴:百会、神阙、膈关、关元俞。

说明:百会,别称巅上、天满、维会等。前发际直上与两耳尖直上,在头顶正中相交处。此穴能升清降浊、回阳固脱,治脱肛、阴挺等。

神阙,别称脐中、气舍等。在脐窝正中处。此穴能和胃理肠、培元救脱,治脱症、厥逆、腹痛肠鸣、脱肛等。

膈关,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肩胛骨脊柱缘处。此穴有降逆、利气、宽胸的功效,为治膈病的重要穴。

关元俞,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与腹部关元穴相对,是阳气交关之处。有固护元阳、壮腰补气的功效,治虚损疾患。

手法:医者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用指端点按患者百会穴36次,再令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掌面揉其神阙穴,顺逆各36次,然后令患者俯卧,医者用手掌根分别揉其膈关和关元俞各36次,使腰背部有明显的温热感效果好。隔天施治一次,lO次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