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让孩子长更高
10942300000003

第3章 怎样才算身材矮小

这一天,王女士的邻居陈女士带着6岁的女儿燕燕过来串门,王女士6岁的儿子林林也在卧室里玩着玩具。无意中,王女士发现自己的儿子林林比起同龄的燕燕竟然矮了不少,但其实双方父母的身高并不差太远。于是王女士和旁边的陈女士谈论了起来:

“陈姐,你说怎么你家的燕燕长得比我家的林林高那么多呢?我们俩身高也不差太远啊?”

陈女士看了一下自己女儿和林林的个头,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这有什么,女娃长得比男娃快嘛。”

“这样子啊,不会是矮小症吧?”王女士不无担心地说。“小王,你也太多心了吧?给他多喝点牛奶就行啦,补充补充营养,长得快!过几年都要高过你了!”

在以上这段对话中,很多父母都会认同陈女士的观点:孩子长得慢点,无所谓,绝对不是矮小症,补充补充营养就行了,其实不然。

孩子的生长都是有速度的,有科学依据的,有正常范围的。孩子长得慢,长得不高也是有多种原因的,有的是真的患上了矮小症,有的只是发育较慢,有的和骨头生长的速度有关,有的和遗传基因有关,情况不一。这就需要父母们客观测评,甄别对待,有需要时向医生求助。

1.妈妈,我是不是“小矮人”呢

某儿童医院接待了一个伤心的母亲和一个矮小的孩子:陈女士带着自己已经12岁身高却只有120厘米的女儿玲玲向医生们求助。玲玲已经上六年级,个头却明显比自己班的同学矮了不少,每次换座位总是逃脱不了被安排在第一排的命运。比起其他天真活泼的孩子,玲玲却显得害羞、怯弱。

童话《白雪公主》里面的小矮人很可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孩子身材矮小,恐怕家长们就不能掉以轻心了。孩子身材过分矮小很可能是患上了矮小症,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那么,怎样才算是身材矮小呢?这需要科学的观察和测量。

“身材矮小”通常指的是如果身高低于同地区、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孩子平均的2个标准差,或孩子的身高在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的第三个百分位以下,低于3%为身材矮小。

例如:6岁4个月的男孩,身高107.5厘米,该年龄组男孩的平均身高是117.8(中位数)厘米,标准差是4.65厘米(标准差等于50%的身高减去4.6%的身高的一半,这里近似用50%的身高减去3%的身高,也就是适当扩大了标准差,(117.8-108.5)/2=4.65),该男孩的身高107.5厘米小于117.8-(2×4.6.5)=108.5厘米,这时我们才称这男孩身材矮小,如果孩子身高只是比同龄人稍矮则不是矮小症。

那怎样才能知道孩子是不是患上了矮小症呢?

(1)对孩子进行身高测量,再和医学上的标准数据作对比,可以看出孩子的生长是否出现异常。一般来说,三岁以下婴幼儿生长速度小于7厘米/年,三岁以上至青春期(据调查,我国女孩进入青春期平均年龄为9.3岁,男孩子晚一年),孩子生长速度小于4至5厘米/年,青春期生长速度小于5.5至6.5厘米/年,即为生长发育迟缓。但是,历年的生长记录有时比体检化验更重要,父母应密切留意。

(2)通过骨龄测试监测孩子的生长状态。正常的孩子骨龄发育是与年龄发育同步的,但矮小症患儿的骨龄发育与年龄发展不同步。测骨龄一定要到正规专业的医院进行测试。

(3)观察身高处于班级或幼儿园最后几位的孩子,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因为按照人口比例和病发比例,某个特定的环境中,患上矮小症的孩子并不多。如果你的孩子在班级或者幼儿园里长期是最矮的,那就要警惕孩子患上矮小症的可能了。

2.孩子怎么就成了“小矮人”呢

很多父母常常感到纳闷,父母双方都是长得好好的,为什么孩子会得了矮小症呢?还有的是,自己的其他孩子长得很正常,为什么偏偏有一个却比其他兄弟姐妹矮小那么多呢?

其实,孩子身材矮小的原因是很多的,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族孩子身材矮小。

如果在孩子的整个家族中,有很多男孩身高不足155.5厘米,女孩不足146.6厘米,那么孩子很可能受到影响,因为孩子的身高与亲属血缘有一定的关系,父母、祖父母和叔姨都有可能。所以如果父母双方亲戚中有身材矮小者,就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正常长高。患有家族性身材矮小的孩子很多时候一出生就显得矮小,但是其他方面均正常,只是最终身高与孩子平均年龄段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也是孩子身材矮小的原因之一,如果孩子的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偏少或者失调或者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能引发侏儒症),无法正常供应生长需要,则容易导致孩子身材矮小,此类小孩约占20%。另外,如果甲状腺功能失常也可能影响孩子长高,但是比例只占1%左右。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也是影响身高的主要因素,让孩子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能促进荷尔蒙的分泌,同时身心才能顺利的成长,让孩子长期处于压抑或者承担繁重的学业很容易让孩子的心理出现偏差,从而长期处在压抑的状态下,最终导致孩子错过了长高的最佳年龄。曾经有一个医学案例: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因为心情不好,一直长不高。后来心理障碍得到治疗后,又恢复到正常的长高速度了。

(4)环境因素。

有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正在不断加大影响范围,那就是铅污染造成孩子的铅中毒。理论上说铅在人体内的含量为0最佳,但是如果孩子长期居住在城市工业区,或者父母从事的工作经常与铅打交道,那么孩子可能每天都在受到铅毒污染,随着体内铅的不断增高,最终将直接影响人体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抑制了孩子长高。

(5)生活细节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由于学业任务普遍繁重,很多平均睡眠时间不超过7小时,而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长期间,任何一段时间睡眠缺乏都将影响孩子的身高。另外由于没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孩子无法进行适当的运动,导致生长激素的分泌功能长期失去活力。因此,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学习任务,要知道长时间的端坐可能导致孩子身材矮小。最终的后果就是比其他孩子矮了一截。

另外有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吃好穿好,除学习方面严格以外,饮食方面极其放纵,逐渐让孩子养成了挑食、偏食、厌食的恶习。这无疑也增加了孩子患上矮小症的可能性。

所以说,造成孩子身材矮小的“元凶”是很多的。孩子有可能受以上个别因素影响,也有可能受以上因素的交叉影响。在接受治疗时,查清楚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使“小矮人”成为高个子。

3.身材矮小不能“等等看”

某中学一位初一学生,身高才129厘米。三年前曾到医院就诊,医生说是生长激素缺乏而造成的矮小症。当时,她的父亲并没有重视,认为孩子还会长,病情就此被耽搁。这一年家人又带她来检查,结果发现骨龄11.5岁,性发育已经三期,可供治疗的时间已屈指可数。

生活中,经常看见孩子到了十四、五岁,父母们才领着他们到医院咨询就诊。这时候孩子的骨骺接近或已闭合,生长空间已有限。因此,父母重视孩子的身高,矮小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身材矮小,开始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研究表明孩子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孩子生长的潜力及空间越大,对治疗的反应越敏感,生长效果越好。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患儿在3岁以前用生长激素治疗可获得近乎完全正常的快速生长的身高,最终身高与正常人几无差别。但很多父母早期都以为自己的孩子营养不良,或抱着孩子晚长的想法,一拖再等,待孩子因为求学、就业需要发现身高不足时再来就诊,为时已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父母要时刻关心孩子的生长状况,一旦察觉孩子的身高有异于正常水平,要及时诊断。如果孩子不幸得了身材矮小症,也不必灰心,孩子的身材矮小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把握关键时期,进行适当的治疗,孩子长高还是充满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