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42

第42章 让自卑的孩子昂首向前

自卑的孩子很难取得成功,因此,父母应把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当作第一要务。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

童童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里的教授。童童是独生女,因此爸爸妈妈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希望他们的女儿和他们一样有知识,甚至超过他们。于是从童童很小的时候起,爸爸妈妈就给她制定订发展计划。当童童刚会咿呀学语时,父母就教她念英文。等童童长到三四岁时,她每天的时间就被父母安排得满满的。如早晨起床要练声,上午学知识,下午学跳舞,晚上练琴。童童的爸妈希望童重成为一个全才,所以对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童童起初的表现很出色,不论在幼儿园里还是后来的学校里,她都是一个活跃分子,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在德智体等方面,她都不会落于人后,但这样仍不能让她的父母满意,因为父母给童童定的标准是第一。每当童童拿着自己还认为满意的成绩单高高兴兴地回家时,得到的总是父母的训斥:“这一道题怎么能错呢?这么简单,真是笨呀!”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童童伤心地低下了头。上小学一年级时,童童参加了全市的歌咏比赛,拿了二等奖,下台之后,她欣喜地向爸爸妈妈跑去,没想到面对的却是爸妈冰冷的面孔:“你看人家获一等奖的那个小朋友,嗓子多甜美,表情多自然,可比你强多了,你呀,真让我们失望。”可怜的小童童,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小童童慢慢地变了。现在,她已经十二岁,上小学五年级了。据老师说,这几年来,小童童仿佛换了一个人,原先她是一个特别开朗、调皮、聪明可爱的孩子,而现在她总是一个人独处,很害羞、胆怯,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就是老师把她叫起来,回答也是含含糊糊,犹犹豫豫,总是说我不行,我不知道,再也看不到小童童那充满自信、活泼可爱的样子了。

自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将会产生消极作用。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和夸奖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而且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将因为他们的自信而更容易走向成功。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孩子时代。

美国孩子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父母的必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

自卑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

1.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孩子,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他们还会因自卑而拒绝交朋友。

一般来说,正常孩子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友兴趣索然,甚至视为“洪水猛兽”。

2.疑神疑鬼

自卑感强的孩子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怪。自卑孩子对父母、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3.贬低他人

自卑孩子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忌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家因自卑而产生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尽管这往并不奏效。他们还有一种表现:过分追求表扬。自卑孩子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父母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4.自暴自弃

占大比例的自卑孩子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父母指责,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辩解。

5.回避竞争

虽然有的自卑孩子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断定自己绝不可能获胜。由此,绝大多数自卑孩子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加比赛的时候却临阵逃脱,甘当“逃兵”。自卑孩子大多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每每即便遇到小小失败便“痛不欲生”。

6.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据专家所作的统计,高达8成以上的自卑孩子的语言表这能力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孩子为什么缺少自信呢?造成孩子缺少自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父母包办代替过多,不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缺少对自身能力的认识。

其次,是父母经常用各种危险恐吓孩子,“别爬高,会摔断你的腿!”、“别去学游泳,淹死怎么办?”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力萎缩,不敢大胆尝试做任何事情。父母切不可用“你太笨!没用!”这样的话来指责孩子。

再次,是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太高,使孩子尝不到成功的喜悦,反而得到许多因失败而导致的斥责,孩子心理负担太重,害怕失误,于是羞于表现自己。

父母不正确的态度是孩子自卑的重要原因,因为自卑的孩子往往根据父母对他们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解铃还要系铃人因此,孩子自信的获得大都要靠父母。

父母的信任,积极的评价就使他们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认识。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制定适当的努力目标。目标太容易实现,产生不了激励作用,太难实现,则容易被孩子放弃。难以实现的目标还容易给孩子造成挫折感而丧失信心。

所以应该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能使他增加自信。

人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是如果父母对儿女的期望过高,给孩子的压力过大,那么,孩子就会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再也无法前进,甚至会逐渐失去自信,滑人自卑的深渊。

期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成为成功之人,是当今大多数家长的心愿。为此,父母可谓不辞辛苦,呕心沥血,但在父母们一心为孩子好的辛劳中,常常忘记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以至于劳而无功,不但使孩子的童年充满了痛苦的回忆,还给亲子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做父母的平时容易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看人家,可比你强多了”,或是“我们家怎么有你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孩子”之类的话。父母说这些话往往是无心,但孩子却容易把它们当真,在多次讲了这类话之后,就会对孩子起到强烈的暗示作用,对孩子来说,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可是,父母的一句话,就会使孩子完全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自卑的人,往往不切实际地低估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卑的人,由于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都过低,所以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但又感到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丧失了实现自我的信心。她总是以别人为参照物罗列理由来说明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自卑会使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丧失前进的动力进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

如何纠正孩子的自卑?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家长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与孩牛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家长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心。

2.关心孩子的困难和挫折,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孩子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失败和挫折,由于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对自己的评价还不客观全面,在困难面前就容易产生自卑。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给孩子以指导,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3.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我们常常会发现当好多孩子在一起交谈时,有的孩子讲得津津有味,绘声绘色,有的孩子却只在一旁听着,一言不发。孩子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主要是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有的孩子见多识广,有的孩子见识短浅,相比之下,那些知道的很少的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为此,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多读书,多接触新事物,广交朋友,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知识,有能力,从而消除自卑。

4.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孩子的自尊心非常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做错事,自己就很内疚。如果家长再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拳脚相加,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破罐破摔”,越来越差。

这时家长应关心、体谅孩子,对他说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这样,孩子会排解消极情绪,越来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