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41

第41章 让抑郁的孩子变得开朗

保持良好心情是每个人的愿望,愉快稳定的情绪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心理条件。抑郁不安的情绪有可能会导致身体疾病。所以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飞飞8岁了,正上小学一年级。在班里他算是较大的孩子,可是他整天总是很忧郁的样子,性格很内向,很少跟同学一起玩。每天下了课,别的同学大呼小叫地从教室涌向操场,飞飞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座上;调皮的同学在他不注意时揪一下他的耳朵,他也从不反抗和还手;别人错怪了他,他也不申辩。在老师眼里,飞飞是个老实孩子,对他的印象很好,只是他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点名叫他时,他也总是憋红了脸半天不说话,显得非常拘谨。为此老师向飞飞父母反映了几次。飞飞父母每次都笑着说:这孩子,从小就老实……

可是老师越来越觉得飞飞老实得有些“过分”,比如班里几个女生欺负他,他不吭声只会哭,班里的女孩儿都嘲笑他,并因此瞧不起他而远离他,男同学更是对他侧目视之,飞飞在班里显得人单影只。还有飞飞什么活动都不愿参加,显得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一点朝气都没有,时时眨着一双没有灵性的眼睛,看上去像个暮气沉沉的老头儿。老师郑重地提醒飞飞的父母,该关注一下飞飞的内心世界,因为这孩子似乎心事重重的,显示出这个年龄不该有的忧郁。

老师的话引起了飞飞父母的注意,他们开始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从孩子出生到现在,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如此关注飞飞的日常言行,也第一次感到飞飞的确有些过于“老实”,老实得有些懦弱,有些窝囊。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飞飞沉默寡言背后似乎总在担心什么,总有些不安。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一向把飞飞听话看做是优点来加以夸赞的做法有些不妥,意识到8年来对孩子的成长有些大意了。他们着急了,却又一时不知该怎么办。

现实生活中,父母大多喜欢老实、听话的孩子,对那些调皮捣蛋、爱惹是生非的孩子都感到头疼。但是孩子老实、听话有时并非好事,往往隐藏着个性、心理等方面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却又往往被父母忽视。

事实上,不爱说话、不惹生非并不能与老实相提并论,不善社交、不愿凑热闹并不能说明性格内向。真正的老实是虽不惹事、不爱说话,但也不懦弱、胆小,不头脑发木、盲目顺从、缺乏生气和主见。

真正的性格内向是虽不善社交,不愿凑热闹,但并不封闭自己;虽然性格不活跃,不主动与人交往,但由于温和、本分,周围同学并不疏远他,孤立他,甚至愿意与他交往,因而他并不孤僻,甚至因内向的性格而使自己的人缘很好;虽然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很少出头露面,但并不闭门不出,缺乏兴趣爱好,而是有自己的爱好。尽管这种爱好可能由于内向性格使然,相对一些喧闹、活跃的活动而言,有些冷清,但是忙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整个人会显得有生气,情绪状态很好,并没有孤寂、消沉的情绪。

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要把孩子不愿说话、不惹是生非简单地归结为老实、性格内向,而且因此夸赞孩子省心、听话。当孩子看上去老实憨厚时,家长不可大意,而要细心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确认孩子是否心理健康、性格状态良好。若发现孩子“老实”背后有问题,则要及时纠止,以免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给孩子一生带来不利影响。

当人们遇到不开心的事,会感到情绪低落,长时间的压抑会使人处于抑郁不安的状态。抑郁是一种消极的心境状态,通常的表现是沮丧、悲观、忧郁。有人曾对此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大约有4.7%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其显著的特点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对原本喜欢的事物也会失去兴趣,不愿和人交往,甚至故意回避熟人;干什么都提不起来精神,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为一点细小的过失或缺点后悔不已。从表面上看,这些人疲乏倦怠、表情冷漠,整个生活弥漫着灰暗的气氛。

张奕男在两年前还参加过高考,可现在的他却患有了严重的抑郁症,整天都感到心烦意乱,无精于打采,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干什么事情都缺乏兴趣,也没有了先前参加高考的勇气。

那还是在他刚记事的时候,妈妈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不幸死去,从那时候起张奕男就开始了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生活。每当张奕男看着别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欢欢乐乐的样子,他不知道有多么羡慕。然而他逐渐地意识到这一切对他来说,永远是不能实现的。于是他开始有意地隐蔽自己,到了初中,凡是认识他的人都会说张奕男是个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交际的孩子。的确,中学时候的张奕男已经变得不愿意出头露面、孤僻、倔强。但是在张奕男心中,他的理想不会改变。

两年前,张奕男满怀希望地准备着高考,可是由于考前复习时用脑过度,常有头痛、失眠、恶心、食欲不振的感觉。在参加高考时又心情紧张而出现心慌,脸色苍白,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落榜后他感到失落、烦闷。看着那么多的同学都步入理想的大学,他深深地感到自卑、失望、心情极不舒畅。久而久之,他开始有了失眠、健忘、思维能力下降、多梦、腰酸、脖子疼等症状。

不难看出张奕男有抑郁的倾向,这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他的学习和生活。那么判断抑郁的标准是什么呢?通常有三方面,分别是个体的情绪低沉,自我评价过低;同其他人的接触减少、不愿上学、成绩下降;

有睡眠障碍、躯体不适、精力不足等症状,其中有两项左右引起了学生平时的行为改变,至少持续一周以上。

对于孩子而言,当抑郁出现时通常表现为身体不舒服,常见为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部不适、厌食等;还有一些孩子表现为惊恐、绝望、伤心流泪、不进食、失眠、夜惊多噩梦等。一般情况下,抑郁的孩子情感脆弱、动作迟缓,回答别人问话总是含糊其辞,显得拘谨不安。

抑郁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交际、孤僻、多疑、违拗、依赖的孩子,常注意事物消极面,很容易产生抑郁。

另外抑郁情绪的出现,一般都有心理或精神的促发因素,如父母离异、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孩子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成绩不良等负面生活事件等,均可能诱发抑郁情绪。当然家族遗传性因素对孩子抑郁也起一定的作用,据统计有50%抑郁孩子的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有抑郁的倾向。虽然说孩子胆小,性格内向,有先天原因,但是后天的环境更为重要,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理解和关心的环境里,孩子就可能不表现抑郁,时间长了,这种不卑的情绪可能就会逐渐被掩蔽。所以,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那么,家长如何使孩子走出忧郁的阴影呢?

1.首先要想办法使孩子从消极情绪状态中摆脱出来这就需要做父母的用心去安慰孩子,转移孩子的苦恼情绪,引导孩子消除忧郁,使心境逐渐平静下来。家长平时疏于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从现在开始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抚慰,让孩子感到自己并不是没有人注意和关心,最起码父母是真心爱自己的。这样孩子在心理上会得到慰藉,逐渐地会主动向父母倾诉苦恼,既宣泄了消情绪,又使父母与孩子的心靠得更近。

2.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说话的环境和机会尽力打破孩子沉默寡言的习惯。平时多与孩子聊天,问问他在学校的情况,让他讲讲刚刚看过的动画片等等,并逐渐地让他参与接待来访的客人,到邻居家借送东西,让他多做些与外人接触的事。在此期间,要及时表扬他,使他感到自己的表现被大人肯定,从而自信心增强。当他在熟悉的亲戚、邻居等熟人面前能够自如交流之后,还可安排他独自去采购东西,鼓励他与售货员讨价还价;还可带他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然后让他自己向陌生人问路。这样一来孩子的活动、交际范围就扩大了,内向、沉默寡言的习惯会逐渐改变。

3.注意培养孩子的勇气,逐渐克服懦弱的性格特点比如带孩子出去玩时,鼓励他在前面跑,不要跟在父母身边或身后;家里电话响了,让孩子去接电话,教他问明对方是谁、找谁;常鼓励孩子给一些亲近的亲属,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打电话,由他自己拨号、问好,讲清要找谁和有什么事,直到挂断电话;鼓励孩子去找邻居家同龄的小朋友玩,和他们一起写作业、做游戏……这样做不仅使孩子变得大方、敢说话,而且不再怯懦,封闭自己。

4.帮助孩子交朋友

朋友可使孩子感受到爱与被爱,自尊与尊重别人的快乐。家长可请求老师配合,在班里营造一种气氛,暗示大家与孤栩朋友,尽可能促使同学们接近他,与他成为朋友。当他拥有几个朋友后,他的内心就会趋向安定,不再沉默寡言,郁郁寡欢。

5.培养孩子的抗争意识,教会他学会自我保护对于别人的欺负和误解,如果总是忍气吞声,默默忍受,那并不是老实而是懦弱、畏缩。当孩子受了无端的欺负,要告诉孩子奋起反击,学会抗争,保护自身的权益。当孩子遭人误解,要教会孩子为自己解释。当然,有些时候让孩子对他人,对来自无意的伤害,则应宽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