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38

第38章 让孩子不要盲目攀比

盲目的攀比可能诱发孩子不健康的动机,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父母应正确引导孩子的审美与欣赏,改变其盲目的攀比行为,让孩子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下面是一个母亲的自述:

在与女儿谈话中,我发现她的攀比心越来越严重,比谁家里有钱,比谁的父母职位高,比谁零花钱多,比谁身材好,比谁的电脑玩技高,比谁网友多等等,请问,我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攀比心?

首先,我试图采用“反攀比”。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因此,别人买了新书包,他也应该有;别人买了名牌服装,他也应该有;

别人有了新式玩具,他更应该有。这时,无论父母如何解释,因为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情绪控制,缺乏理智,不能理解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是实行反攀比。比如:用他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用他进步的一面比别人退步的一面,用他有的东西比别人没有的东西等等。

另外,就是改变“攀比兴奋点”。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比如:当孩子埋怨老师经常表扬某同学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列出这个同学的优点,让孩子暗中努力和同学比一比,看能否超过他。比如孩子和同学比穿着时,父母可以从穿着整洁美、颜色的搭配美等方面去改变攀比兴奋点。

最后,引导孩子“纵向攀比”。不妨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例如,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特殊的攀比中,孩子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会的拼音现在都会了,原来不认识的字现在都认识了,原来不懂的道理渐渐地懂了。这些比较都可以让孩子获得进步,其自信心也会增强,并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努力超越他人。

攀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状态,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攀比心理存在。对于孩子来说,攀比不一定都是坏某小学曾针对3~6年级学生进行了一项题为“你最欣赏什么?”的调查,下面是20条答案中排在前六位的内容:

他们欣赏歌星、影星的风采;

他们欣赏雷锋、张海迪的行为;

他们欣赏“迪斯科”的节奏;

他们欣赏华尔兹的优雅;

他们欣赏百万富翁的潇洒;

他们欣赏不花钱进入重点学校的努力。

小小年纪有这么多的“欣赏”?我们不能不感叹现代孩子心灵的丰富。但是,我们又能听到其中不和谐的音符——攀比。紧接上述欣赏之后的还有“欣赏”同学生日花钱之多,“欣赏”别人上了好学校,“欣赏”别人的名牌服饰,“欣赏”别人优越的家庭条件……诸如此类的“欣赏”都是在以自身做参考与他人的攀比。

孩子们在比较中,发现别人在某方面远远超过自己,超越众人之上,他们就可能产生欣赏、羡慕、企盼等情感。

健康的欣赏,可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引发努力进取的行为。

变调的欣赏就是攀比,则可能诱发不健康的动机和行为,导致失当的结果。例如:

少年A,因为欣赏他人吸烟的姿势,自己逐渐染上吸烟的恶习,最终走上偷窃之路。少年B、少年c,因为欣赏深山练武功的情境,结伴离家出走,闯入深山,险些入虎狼之口。

对待孩子的欣赏心态,首要的是区分是否健康有益。

区分欣赏心态是否健康有益,一是看欣赏对象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二是看欣赏形式是否有益于身心健康。

孩子的欣赏心态往往受着传播媒介尤其网络世界发展的极大影响。

传播媒介不停地宣传港台音乐,孩子们很容易对港台音乐产生欣赏之情。传播媒介不断地宣传科学家的业绩,孩子便可能产生对科学工作的欣赏。因此,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对孩子的欣赏心态进行积极的引导;另一方面,家长应该设法调控传播媒介的影响,筛选其内容,削弱传播媒介的不良影Ⅱ向。

在对待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方面,家长们往往不是显得无可奈何,就是简单粗暴地禁止。这都不是积极的办法。

现在的孩子攀比心理太重,经常在一起斗富,要求家长买这买那,真给家里造成不小的经济负担。其实,攀比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有攀比心理存在。所以孩子之间的互相攀比不一定是坏事,但关键在于他们在比什么、他们该比什么,这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正确引导……

记者调查发现: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女生说,我们同学之间经常比谁家里有钱。尤其是过生日的时候,看谁最气派、花钱最多、请的朋友最多、去的饭店最好。每天放学后,同学们会在校门口的小店里买零食,这时大家就会比谁的零花钱最多,谁要能拿出20元钱的零花钱,大家都很羡慕。

一位五年级的男生说,我们经常会比谁去过的地方多,谁去的地方远。我们班同学有的去过海南,有的去过哈尔滨,还有的去过北京……

就在前几天返校时,同学们还在一起交流暑假旅游见闻呢。我们班的王天皓跟他爸爸去过澳大利亚,同学们都很羡慕他。

初二的一位男生则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同学家里都有电脑,大家没事就经常在一起比赛,看谁的电脑玩技高,谁的电子游戏得分最高。我们还会比谁懂得网络知识多,谁认识的网友多。我们班里很多同学会上网,大家经常交流谁知道更多更好的网站。

孩子们比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还有的同学谈到比谁的父母职位高、比谁知道的明星多、谁的衣服漂亮、身材好……只有少数同学会谈到比谁的学习好、谁做了班干部等等。

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事情就会向反面发展。攀比如果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过度攀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

攀比易分散孩子注意力,使孩子把兴趣点集中在自己正在攀比的东西或事物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盲目攀比容易导致嫉妒心理,在和别人比较时,比不过他人就会心里不高兴、羡慕别人,甚至产生嫉妒心理。

虚荣心会更加严重。盲目攀比往往来自于虚荣心,虚荣心是自尊心过度的表现,过分自尊的孩子容易产生虚荣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孩子对面子更在乎,虚荣心也更严重。

有的孩子在攀比心理支配下,为了获得某种自己需要的玩具、物品等,甚至去偷窃。

其实,孩子爱攀比、比什么和家长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一些父母一方面反对自己的孩子攀比,一方面自己却攀来比去,这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身为家长,怎么办呢?

1.在生活中积极引导

父母应积极适时地介人孩子的欣赏过程,在与孩子共同欣赏过程中进行引导和点拨。例如,孩子欣赏影视中的武打镜头,家长不妨抽时间与孩子一起观看几部武打片,当你和孩子坐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便感到你的心与他的心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有了这种情感的基础,你的引导、点拨、教诲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心灵。这时,可以运用插话、议论、回忆等方式,强化武打片的积极内容;也可以在观看之后的空闲时间(吃饭时、散步时、共同游戏时、共同做家务时),与孩子回忆有积极意义的影视片断,这样加深孩子积极记忆的同时,抑制对消极内容的记忆。

2.推荐有积极意义的欣赏对象

引导孩子的欣赏心理,另一个有效措施是推荐、介绍和宣传积极的欣赏内容、高尚的欣赏对象。例如,孩子倾心西洋音乐,这样的欣赏心态并不错,但不能让孩子因此而忽视或贬低民族音乐。于是,家长可以购进一些介绍民族音乐的书刊,可以经常播放一些民族音乐的乐曲,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民族音乐会。通过这些方式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音乐内涵,变调的“欣赏”现象自会逐渐减少。

3.培养孩子健康的欣赏心态

欣赏是一种情感。因而,父母培养孩子健康的欣赏心态,矫正孩子变调的欣赏,都要重视充分发挥情感的陶冶、感染、熏陶、暗示、震撼的功能,力求收到最佳的效果。

4.将攀比变为动力

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的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毅力、习惯等方面进行攀比。同时,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将攀比变成动力,告诉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

将攀比变为动力,父母不妨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让孩子把今天和昨天比,本学期和上学期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有所增强,并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努力超越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