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24

第24章 沟通从家庭开始

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什么?是沟通。在平等、和谐、民主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行为言谈自然会逐渐变得雅致,性格也会开朗、乐观、豁达。在今后面临人生种种挑战时,也会表现得更为勇敢、自信。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们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通过沟通我们将生活的“垃圾”扔掉,将心灵的“垃圾”扔掉,通过沟通我们一同带着爱带着祝福带着希望进入梦乡,并以平静的喜悦去迎接明天……

这是一个9岁的德国小女孩英格在学校里写的一篇短文,讲的是她参加家庭集体会议的亲身经历:

我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出现问题,可是我们又不愿意实实在在地说出来。部分原因是由于害怕,部分原因是觉得丢脸。大家全都是这样,包括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这些孩子。一直到母亲说:“我的心理医生对我说,如果大家愿意痛痛快快地说出心里话,那就应该举行一个家庭会议,在会议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我们每人买了一个笔记本,在上面记下(我弟弟是在上面画上)所有其他人对他做错的事情。我们规定一个时间举行会议,每次会议结束时选出一个新的领导人,由他来办所有的事情。从那以来我们觉得情况好了很多。

星期五下午18:30分,是我们全家一起商定的会议时间,大家很快就会聚一堂。我和弟弟彼得希望得到孩子喝的调味酒,而且在家中点上蜡烛,这样在家中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谈话是由小事情展开的。我首先发言:“正如你们所说,我会太胖,但是你们对此什么也不做。爸爸和妈妈总是在我面前吃巧克力,而我只可以看看,我希望你们帮帮我。”全家决定制订一个卡路里表,到儿科大夫那里去咨询允许的饮食限制。比较单薄的小弟弟彼得也表示,他以后可以悄悄地吃巧克力。

我们逐渐地适应了向父母袒露我们的情感要求,希望父母晚上经常陪我们一起玩一会儿,父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对我们的要求,即要做到及时上楼、吃饭和洗澡。

英格一家人交谈方式使父母与孩子轻松地所欲言,而且大家都乐于去实施作出的决定,家庭的情感沟通、家庭教育都收到了理想的成效。

这种作法就是心理学者所倡导的自助式的家庭教育,他们认为家庭生活可能会使家人之间产生心理障碍与隔阂,但家庭同时具备一种积极的力量,应该主动而充分地利用它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您常和孩子聊天吗?”当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去问15位中小学生的家长时,有10位家长答案是一致的——很少聊天。只有一位家长表示,她和孩子沟通顺畅。一所中学对230多名高一至高三的学生调查发现,有七成的学生不喜欢和家长聊天,有什么心事宁愿倾诉给好朋友也不会对父母吐露半个字;而有八成的家长感到自己和孩子存在距离和隔膜,觉得无法理解孩子的所做所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隔膜呢?

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这已成为当今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

案例一:工作太忙无暇顾及

胡女士:一流行饰品店店主。每天我都很忙,没有周末和节日。每天回到家的时候已经累得快散架了,甚至没有一点精神和力气说话。因为缺乏基本的交流,我对女儿的事知之甚少,时间一长,她也养成不和我说心里话的习惯了。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有时就故意早回家,想和女儿交流一下,可是她却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不与我交流。

案例二:命令不能打开孩子心灵之门

倪先生:某机关干部。一天,我发现儿子心事重重的,吃完饭,儿子用手机发短信,当时我很生气,给他买手机是为了放学晚或者他外出时好联系,用手机发短信能不耽误学习吗?我就命令他马上把手机关了。儿子平时挺听话的,没说什么就把手机关了。结果第二天,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是孩子没做完作业。原因是没有记全作业,想发短信问同学被我制止了。我一听,非常后悔,想想当时真应该找他好好谈谈,问清楚,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让他关机。以前也有过这样的事情,但因为各种原因我都没能和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最终导致了与孩子的隔膜。

案例三:没有共同话题如何交流

刘女士:公司职员。我很想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平时喜欢和儿子聊天,聊得最多的就是学习。但是感觉儿子越来越不愿意听这个,每次都敷衍了事,有时干脆什么都不说。儿子挺喜欢篮球的,说起篮球来眉飞色舞,每到这个时候,我心里就会来气:一说学习你就烦,提起篮球你就不烦了?我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想和孩子亲近,希望每天能和他有15分钟到20分钟的聊天时间,却苦于没有合适的话题。后来,我和爱人特意找一些关于篮球的资料和信息,和孩子一起看NBA,和他一起评论球赛,慢慢孩子的话开始多起来,从学习到生活。我们不再特意询问他的学习,可实际上我们对他的了解比以前多了许多。

为了教育孩子,父母可谓绞尽脑汁,然而基于种种客观因素,他们教育的效果却落得“用心良苦却成空”的结局,孩子无法“领情”,宁愿自闭。为什么他们不愿与父母交流呢?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与父母的淡漠关系?

孩子声音一:我和爸妈话不投机

冬冬:我和父母几乎不聊天,他们问我最多的就是学习情况,我特烦这个。我妈总认为我考不好是因为我的学习方法没有她的好,非得让我按她的方法背各种课文,连数学都要背。我喜欢足球,可踢足球也得用背课文做交换。我希望和他们聊足球,聊体育,可他们不懂,也不感兴趣,甚至有时还会发脾气,说整天只知道玩,也不讨论讨论学习。所以我也没有兴趣和他们聊天,感觉没什么话好说的。

孩子声音二:家长永远只看到我们的缺点文文:期末考试前,妈妈就捧来一大堆书,说:“都要期末考试了也不知道复习,是不是想考零分呀。”第二天有个小测验,我得了97分。

我很高兴,心想这样妈妈肯定会夸奖我的。可当我颇为得意地告诉妈妈时,妈妈一脸不屑:“你也太没上进心了,还错题。人家怎么能考100分。”家长永远只看到我们的缺点,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当记者在与学生聊天时,很多孩子都对记者说:“你考得多好,家长都不满意。家长最爱拿我们跟人家的孩子比。”

专家认为,家长与孩子出现沟通危机,如果说因为家长忙,那是大人自我推脱,最主要的原因是做父母的不注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缺乏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家庭教育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一种生活教育、实践教育,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但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要淡化学校教育的色彩。而生活中,家庭教育学校化现象很普遍,孩子到学校的任务是学习,可回到家里,家长仍然追着孩子的学习不放,孩子自然会很反感。

经常有家长向教育专家咨询:和孩子每天沟通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如果家庭教育规定出时间,那样就太刻板了,和孩子沟通不是学校上课,家庭教育要融人日常生活中,应随时随地自然而然。

孩子与家长出现沟通危机,原因不在孩子,主要还是家长造成的,为什么孩子关心的事,家长就不关心呢?家长要学会去关心孩子关心的事;为什么孩子懂的家长不懂?家长要去学习。和孩子聊天,从孩子想什么、关心什么入手。在和孩子沟通时,讲究技巧,与孩子是谈话而不是训话,和孩子平等沟通。

在相互交谈中做家长的特别要注意,一定要细心倾听孩子的叙说,了解他在学校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想和所做之事,并要给予适当评说。把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融人孩子的叙说之中,或夸奖、或批评、或提醒、或建议,充分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与尊重。

积极的沟通不仅是父母与孩子对话、教育孩子的重要途径,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受家长的言谈举止的影响,孩子对他所处的环境也能以主动和自信的姿态出现,能够从容而理智地解决问题。所以孩子从3岁起就可以加入类似于家庭会议这样的活动;其他群体成员所讨论的东西,尽管孩子还不能每一个字都懂,但是孩子已经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事,人们相互间怎样交谈,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因此,再忙的父母,每天都该空出一点时间来和子女作些沟通的。

如何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与孩子实现有效沟通呢?

1.定期举行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既可以是严肃的,也可以是游戏式的,它并不拘泥于形式和内容,只要是家庭内的事无论大小,都可以通过“会议”这一渠道来沟通来决定。关键是要全体参与,人人发表意见,因而它是平等的。为什么要定期呢?定期,容易渐渐成为家庭成员共有的习惯,成为家庭“惯例”。

注意事项:

父母要让子女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意见。

在别人说话时,其他人不要作出评判。

会议要有时间限制,例如半小时。每次不要讨论太多议题,让孩子更有兴趣投入讨论中。

当子女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有出入而不能说服对方时,请投票作出决定。

在投票产生结果后,仍需关注每个人的感受。让每位成员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直至达成共识。

2.安排父母与孩子独处的黄金时间

“黄金时间”是指父母每天或每星期插出一段时间,让孩子决定在这“黄金时间”中的活动。孩子可向父母说出心里话,而父母一定要用心倾听,了解孩子的感受,但不要立刻下判断。孩子亦可以要求与父母玩各种游戏。

回应孩子的需求,是父母的职责之一。父母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上费尽心力,希望孩子生活得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在满足孩子的“情绪需要”上,有些父母却往往力有不逮,甚至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孩子放学回家,或父母回家见到孩子第一句对话便是:“今日功课做好了吗?温习功课了吗?”“今日在学校有没有犯规?”“今日有没有和人打架、争吵?”“让我听听你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

以上对白,并非杜撰,而是一群与父母关系不佳的“不良子女”的亲身经历。

在此情况之下,一个较好的对话建议是:“今天你的情绪指数是多少?为什么?”“情绪指数”是让孩子自我评估自己的情绪状况的标准,其中0分代表最差,10分代表最佳。重要的信息是让孩子知道父母重视他们的感受,父母不是警察或狱长,这样,若孩子期望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境况时,他们便会主动诉说了。

父母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朋辈的关系,是理所当然的事。若能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相处,让他们自由发挥,他们便更容易向父母尽诉心中情。

3.可以采取文字交流的方式

用“留言”的形式应该对年龄稍大点的孩子是较为合适的,可以接受的。对含蓄的中国父母来说,不易口头探讨的诸如青春期的生理保健等等,用文字说明更方便些。之所以要用专门的本子,是为了平时可以“回顾”将来可以“回味”。

现在还有多少人会用书信交流?书信交流的一大好处是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压力,更能够把握分寸,更理性。用书信交流一般可以做到心平气和,思路清晰,条理完整,在书写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这是多么大的财富啊!

4.对一时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以微笑将其保留国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经过认真研究,提出“微笑协商解决冲突”。具体为:

分析确定冲突是什么;分析判断冲突的实质是什么;找出解决这一冲突的各种办法;

分析冲突一方不能接受的解决方法;找出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实践并检验调整双方能接受的解决方法。最后,让沟通成为我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生活无时不在沟通中行进,缺少沟通的生活是没有生气的枯萎的生活,父母与子女的沟是情感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两代人共同的成长。光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爱的技巧,培养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