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02

第2章 父母最好只有一只手

一个国王可以过得很悲伤,一个常人却可以每天都展现出快乐的笑容,为什么?因为不会生活的人是可悲的。一个孩子聪明绝顶,才华出众,但不会生活,那他的一生将会充满遗憾。所以,天下的父母,爱孩子就首先从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做起吧。

一味地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刚考进浙江大学的一名女学生,在妈妈陪同下到学校报到注册,又让妈妈为她挂上蚊帐,铺好床单,买好饭菜票。妈妈要走了,女儿拉着妈妈的手怎么也不肯放,做妈妈的千交代、万叮嘱,一百个不放心。

果然,妈妈刚离校,麻烦事就来了。傍晚,女学生到学校的浴室去洗澡,等全身淋湿后,才突然想起没带洗涤用品和替换的衣服(平时都是由妈妈事先替她放置好的)。她既不知道怎么洗下去,又想不出擦干身子的办法,只好在浴室里号啕大哭。

也许是我们中华民族曾经受过太多的磨难,也许是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迅速普及,也许是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当代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实在有些过火,他们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经受一点磨难。他们会说:“我疼都疼不过来,还让他干活?”不知他们在说这句话时,是否知道作家高尔基也有句意味深长的话:“爱孩子是母鸡也会的事。”

过度爱护的又一重要原因是受“升学第一”的影响。“你把书读好就行,别的用不着你操心。”这样,小孩子也使唤起大人来了:“把铅笔给我削了。”“把字典给我拿来。”“把书包给我整理好”……做父母的也乐意照着办。

其实,这种情形下的孩子学习也未必好。学习不仅要依靠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过度爱护卞的孩子,智力再好,学习也很难获得成功。因为在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他就不会处理和克服。

某报刊载过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孩子带了一个煮鸡蛋到学校,但又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因为他不知道怎样剥掉鸡蛋外面的壳。可见,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会给孩子带来何等的难堪。

家长应该让孩子成长为一株独立支撑的大树,而不是让孩子成长为靠大树遮风挡雨的、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小草。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想出多种方法,让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去应付时代的挑战。

50年前,我国著名孩子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针对父母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

50年过去了,今天做父母的对孩子过度照料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

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这种现象更是有增无减:

孩子已经会自己吃饭了,父母还要一口一口地喂:

孩子会走路了,父母非要抱在怀里不可,从这个大人手里传到另一个大人手里,不让孩子双脚着地走路;

孩子会自己拿东西了,父母不让他们自己动手,而将东西一件一件地递到他们的手里;

孩子会自己洗手、洗脸、洗脚了,父母却给他们打好水,替他们洗;

孩子会自己穿衣服了,父母不让他们自己动手穿;

孩子上学了,尽管距离学校很近,也不经过大马路、小马路,父母却每天要背着书包接送;

孩子写作业,父母要陪在旁边,替他们削铅笔、灌墨水,用橡皮擦去写错的字;

写完作业,父母不是要孩子自己收拾书包,而是替他们收拾;

孩子自己会洗红领巾、手绢、袜子,父母不让他们洗,全由父母代劳等等。

孩子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难怪有人称他们是“小皇帝”。可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不需要“皇帝”,即使是皇帝也要自立。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到社会上都要成为“平民百姓”。

平民百姓都要生活自理,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料理,就难正常生存。

孩子在小时候,爹妈心甘情愿地侍候这些“小皇帝”,爹妈年轻力壮,有精力侍候他们;但孩子从小过惯了“小皇帝”的生活,没有学会生活自理,到他们长大了,爹妈也变老了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

当孩子还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时候,父母应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做父母的有这种责任和义务。但父母还应当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进而掌握自立的能力。

天下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下一代的明天,请将孩子从“怀抱”中放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生活自理的锻炼。告诉孩子: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自己劳动获得。

《害怕出国的研究生》是一篇真实的报道。其中一个18岁学习优秀的青年,因生活不能自理,失去了出国深造的机会。他自幼一切依赖母亲,上大学了,还靠母亲洗衣、叠被,离开母亲的照顾,他就无法生活。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远不能在天上翱翔了。”

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告诫家长:“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的确如此。怪不得日本人向我们挑衅:

“你们这一代孩子不是我们对手!”

在发达国家,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因为他们懂得,社会的竞争,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这种精神,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在日本,全家外出旅游,无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背上一个背包。问为什么,家长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由他们自己背。”

在美国,一些州立中学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家长对这一活动全力支持。

在瑞士,为了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孩子从初中毕业就送到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佣人。

在德国,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这条法律已有100多年历史,至今不但有效,还规定得更详细:孩子们6岁前不承担家务;6至10岁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至14岁要在花园里劳动,给全家人擦皮鞋;14至16岁要擦洗汽车,并在花园里翻地;16至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房间大扫除。

今天的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复杂多变、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而现代家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相对优越,许多事情大人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免不了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孩子未来参与社会竞争是十分不利的,因而为父母者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强者素质”。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呢?

1.家长一定要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另一方面是家长的怕麻烦,有些家长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

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孩子的家长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他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包括对父母。

完全忽略孩子自理能力的教养方式,既会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因此,强化家长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2.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后,便有了独立完成事情的愿望,如自己洗衣、做饭、做清洁。而这时的孩子往往由于骨骼发育并不强壮,也由于没有经验,动作会缓慢而不怎么协调,或想做好事反而成了坏事一桩。

例如衣服洗完后,领口、袖口照样脏;做饭,饭糊了;做清洁,反而把花瓶给摔破了;等等。这时大人往往会心生厌烦,有的甚至会大声训斥孩子“不会做就不要做”。也有的父母因为有“自己小时吃过苦,现在孩子不能再吃苦”的思想,而让孩子过舒适的生活。这样,无形中限制了孩子动手的机会,而难以让孩子体会到依靠自己的双手取得成功的喜悦。

而这许许多多“善意的帮助"却泯灭了孩子的自信心,又如何让孩子独立生活昵?所以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也许第一次、第二次会失败,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做得很好。

3.家长对孩子做的事应予以鼓励

由于孩子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这样,既能保护孩子自理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帮助孩子逐步走向成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自理能力。

家长还可以做些示范,如教子有方的家长教孩子做家务所采用的“三步教学法”,就是一种示范的方法:首先是大人先做一次示范表演,让孩子在旁边仔细观察。然后,家长和孩子再一起做一遍,发现孩子做得不对时及时予以纠正,必要时可以手把手地教给他们那些较复杂的动作。最后,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一遍,大人在一旁观察指导。

孩子如有兴趣,可以让他们反复多做几遍。如果孩子总也做得不好,家长切不可性急,更不能谩骂或挖苦,主要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他做得好的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孩子感到自己再加把劲就可以做好了。

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对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4.再富也要穷孩子

在国外,父母不会看见孩子摔倒,或因互相的碰撞便大惊小怪,抱在怀中心疼得不得了,最多只是安慰几句。这就是所谓的“穷”待孩子的现象。

在国外的医院曾有这样一幕:一对夫妇带着一个两岁大的女孩来医院做二胎产前的例行检查。妻子独自一人进入病房去看医生了,小女孩就一直跟在父亲的身边。没过一会儿,孩子口渴想喝水了,这位父亲便取了一个免费的纸杯,为女儿接了一杯自来水递给她(国外许多地方的自来水都可以直接饮用,因为经过了净化)。其实,在他们坐的地方旁边就有一台自动售货机,在那里就可以买到饮料,可是,这位父亲却没有这样做。并不是这位父亲买不起(他是一位年薪很高的公司主管),而是他们的观念和我们家长的观念完全不同。

国外父母的这种做法完全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无法照顾孩子一辈子,最终他们是要离开父母,过自己的生活。如果等到将来他们无法面对挫折与困难的时候再着急,岂不是为时已晚,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们早点经历磨难,在风雨中逐渐成长起来。

半个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给孩子们写过一首《自立歌》,歌中道:

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宗,

不算真好汉!

家长朋友,愿您的孩子做一个长大后靠自己顶天立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