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分钟父母教子细节枕边书
10942100000018

第18章 教孩子学会预习

凡事预则立,学习更是如此。课前预习,不仅能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概念,更可以带着疑问和难点去听课,还能事先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在课堂上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知识和加强理解。

成都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王晓燕,学习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

和她谈及学习心得,王晓燕笑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体会,我觉得我最突出的一个方法就是课前预习。”尤其是语文课,课前预习比其他科效果更明显。

比如高二下学期学习古典文学单元时,我对《鸿门宴》的预习收获特别大。我首先从阅读提示开始通读了一遍课文,并将所有注解对照原文读完。然后再研究性地反复看阅读提示,将其分段对照课文再读。

这样,不仅初步弄懂了本文的故事发生背景,明白鸿门宴的戏剧性即矛盾冲突,还抓住了作者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行为、情态的刻画,对于课文中一些特别精彩的语言词汇我也作了摘记。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等。然后,我再通读第三遍,就觉得亲切、熟悉了,并且从中受到作者对人物与故事的写作启发。

但我绝不在预习中做一个字的作业,那样会因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深、不确切产生错误,一旦错的东西先入为主,今后改起来就难。我还是按惯例作些记录,留待次日老师讲解或课堂上提出质疑。这样一来,预习就会轻松些,上新课时心中有数,学习有针对性,新课就成了我的旧课,掌握得就更牢了。

预习有两大好处:

首先,预习可以提高自己记笔记的水平。由于课前预习过,上新课时老师讲的内容和板书,心中都非常清楚。上课时可以不记或少记书上有的,而且有的已在预习中记过了,为45分钟的课堂节省了时间,减轻了负担。上课时就把重点放在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

其次,预习有利于弄清重点与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提问,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上。这样就使我上新课时疑惑易解,听起课来轻松有味,思考起来顺利主动,学习效果好。

王晓燕也强调了预习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预习时要读、思、问、记同步进行。对课本内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苛求全理解,疑难也不必钻深,只需顺手用笔做出不同符号的标记。把没有读懂的问题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但牵涉到已学过的知识以及任课老师讲不到的小问题,自己一定要搞懂,以便消灭“拦路虎”。还有就是预习一定要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

时间少,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以当天的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这样会打乱正常的学习秩序。她说她曾经吃过这方面的亏。

应该说,正确的预习是每个同学都需要的,但方法和时间安排上一定要得当。否则,本末倒置,其效果也适得其反。

对于学习差的同学,总认为自己忙不过来,挤不出时间去预习,因为上新课时听不懂,课后需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其实,他们差的原因可能就在没有预习上。

学习本身是由预习、上课、整理复习、作业四个环节组成的。预习是头一个环节,缺了这个环节,就会影响下面几个环节的正常连接,难以运转了。假如以前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现在就改变它,坚决做到先预习后上课,但也不要一下子铺得太开,每门功课都搞提前预习。先从重点搞起,按时间多少安排。这样既不太紧张,又从容不迫,还可找准切人点,带动并推及到其他功课,达到预习的好效果,并由此养成预习及自学的好习惯。

记住,学习的关键在自觉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己自觉学习的好方法。

怎样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呢?

1.让孩子尽量能自己解决学习中的疑难有的家长,生怕学习上的疑难难住了孩子,只要孩子一提出,而自己又能帮忙的话,马上就会为其代劳。这样一来,孩子原本经过思考,费点力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依靠家长解决了,久而久之,形成依赖习惯,学习上就难以养成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解决疑难的习惯了。这对孩子的预习和自学是十分不利的。父母们应当鼓励孩子尽量靠自己努力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

2.预习方式不要过于简约

预习方式通常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浏览式预习;二是自学式预习。

一般学生采取第一种预习方式的居多。这种预习只是对未来的课堂内容作了浮光掠影式的了解,但对于未来概念出现的盲点和难点不能做较好的估计和确定。这种方式对文科类科目比较适合,或者由于时间比较短促,所以只能采取简单的浏览式预习的方式作为应对。

第二种自学式预习,不仅要细致地阅读和研究,并且能根据课后练习或找相关的练习册的练习题来验证自己掌握的水平和程度,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预习方式,实际上也就是自学。不过这种方式对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更合适。

3.坚持预习,要有恒心

做作业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样,取决于听课的效果;而听课的效果怎么样,取决于课前的准备——预习做得如何。有的学生对此缺乏认识,每天疲于应付作业,所以会说:“作业太多,没有时间预习。”缺乏自信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讲过,所以看不懂。”还有怕麻烦找借口的学生会说:“都预习了,还上老师的课有什么用?”由于对预习的偏见、忽视,以及方法上的不当,也就直接影响预习的效果。

据统计,认为预习是好习惯的学生占95%以上,但不能坚持预习的学生也有95%。

如果没有从一件事情中深刻体验到好处的话,这种事情就会得不到强化和巩固。所以如果对预习的方法、意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能更规范地开展预习,使预习成为学习的习惯,对学生学习产生很大的促进后,预习的行为也就容易得到巩固和继续。

4.预习应该有所选择

预习是重要的,非常有意义的,但不是必要的。预习是为听课服务的。预习应该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来进行。对于学习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比预习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作业以外的时间里把以前的薄弱和空白点及时弥补上来。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不一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盲从。

强调的一点是,成功的预习,听课质量会更高,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对预习产生反感,在当你具备预习条件的时候,对预习可能就没有兴趣了。

5.坚持对孩子的预习作定时检查

最好是每天或每次孩子完成作业后,提醒孩子作新课预习。并且,对孩子预习的结果进行检查。这就要求家长自己首先得付出一点时间,真正了解孩子的课程,知道他们现在该做什么,明天该学什么,让督促和检查能有的放矢,这也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