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蒙台梭利教育羊皮卷
10941900000035

第35章 3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从出生开始,儿童的大脑就不知疲倦地从周围世界中吸收、学习。3岁之后,这种吸收、学习的能力在经验的帮助下会变得更加丰富。儿童此时不仅可以发挥感觉的作用,还希望自己亲自参与。于是他们忙了起来。一个起初在潜意识状态下对周围世界进行吸收学习的儿童现在已经能够自己动手去改造世界。

此时儿童的智力已经由发生阶段迈向了发展阶段。他们希望通过自己有目的的行动探寻世界,因为在这一形成阶段,还会出现更进一步的心理发展。

几乎所有成人的思想中都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障碍。一个年纪大一点的人,即使他同意儿童的要求,让他随便触碰、挪动东西,也会发现他无法抵制心里那种模糊的冲动驱使他去支配儿童。

有一位有这种想法的母亲,虽然没有限制她3岁半的孩子搬东西,但却总想替他做点儿什么。有一天,她看到儿子把一只装满水的水罐拿到客厅里去。她注意到,他处于高度的紧张之中,并缓慢地、费力地穿过房间。他一边走一边对自己说:“小心,小心!”这罐水很重,孩子的母亲终于忍不住要去帮他了。她拎起水罐,把它拿到他要去的地方,但这个孩子看上去十分伤心。孩子的母亲承认说她也很难过,但她依然认为她这么做是对的。许多家长或许都有跟她一样的想法,亦即虽然孩子正在做的事是有意义的,但让孩子搞得精疲力竭,并且浪费很多时间是不值得的。

但后来这名妇女完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如果深入研究,就可以发现,妇女之前的表现,正是“对孩子的吝啬”,它产生于要保护自己财产的欲望。不过这里面并非存在什么本质性的冲突,因为妇女不是反对孩子拿取某个东西,而是害怕孩子把珍贵的东西弄坏。因此,妇女完全可以走一条折中的路线,在家里放置塑料杯,或质量很好的玻璃杯,让孩子拿一个这样轻巧的东西,再来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妇女确实这么去做了,她发现她的孩子拿着杯子时十分小心,每走一步都要停一停,最终,他安全地把杯子放到了目的地。整个过程中,孩子的母亲由于两种感情激动不已,一种是为她儿子的工作感到高兴,另一种是为她的杯子担心。但她还是让儿子完成了这项工作,因为孩子非常渴望做这件事,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极为重要。

一个成人如果不理解儿童喜欢活动的重要性,他就会对儿童第一次表现出这种本能惊讶不已。对于成人来说,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必须做出牺牲,必须抛弃他的某个脾性,降低对环境的要求。如果不让儿童接触他周围的环境,就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事实上,有心的父母都不难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那就是给孩子准备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孩子能在其中实现自己强烈的渴望。孩子想要从事活动,就得有东西来配合,这样的东西能够“刺激活动”。

3~6岁年龄段通常也被称为“玩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需要接触各种不同的东西。人们认为借助大量玩具,就能满足儿童的需要,但儿童真正的需求并不是玩具。在“儿童之家”,专门有一个为3~6岁的儿童设计的“有准备的环境”:一个小房间,使儿童能够像在他们家里一样玩耍——房间里的小桌子、小椅子、小盘子和小碗都是为儿童准备的,他们可以自己清洗碗碟,自己摆桌子,自己打扫卫生,并且可以自己穿衣服。儿童将要进入的社会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新鲜的,这些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比玩具更有意义。

在玩具业不发达的国家,儿童们也表现出不同的活动兴趣。尽管没有玩具,他们同样保持着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和快乐。他们的唯一想法就是融入到周围环境中去。他们与成年人一样做着几乎同样的事情。当他们的母亲洗衣服、做面包或蛋糕时,他们也会参与其中。虽然这些行为也带有模仿性,但这是一种有选择性的、聪明的模仿。儿童想通过这些行为为自己参与周围活动做准备,也是为了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老师或父母,应该向儿童提供各种各样能够模仿周围事物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为孩子特制的,大小、轻重对于孩子来说都非常合适,甚至设计一个房间,专为满足儿童的需要,让儿童在里面自由玩耍。

在“儿童之家”,儿童获得了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正是这些东西,使儿童得到了真正的快乐,并改变了他们的性格,让他们具有了独立的倾向。这些孩子好像在说:“我要自己做事情,不要你们的帮助。”他们似乎突然间就成了一个不需要帮助、能够自给自足的人!儿童通过在这个小环境里获得的巨大收获,将帮助他们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这样做不仅仅给儿童带来了快乐,还打开了他们成长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