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古代伟人
10938400000028

第28章 魏征

古代的皇帝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他们也往往自以为是,只有他们下命令发圣旨,以教导或训斥大臣及子民,而绝少听到有臣子上疏规劝或批评他们,唐代的魏征,则是很特殊的一位敢直言劝谏皇帝的大臣。

魏征,生于公元580年,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喜爱读书但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他先是太子李建成的下属,任太子洗马一职。李建成与其弟李世民是死对头,魏征多次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如何铲除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也擒拿了魏征。李世民审问魏征:“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说:“先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魏征虽如此顶撞,但李世民觉得他是个人才,不仅没有杀他,还拜他为谏议大夫,专门给自己提意见。而魏征也着实不客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专挑起了皇帝李世民的毛病。

唐太宗是一位虚心的君主,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唐太宗曾问魏征:“做皇帝怎样才能明辨是非?”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魏征说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真是一语中的,言简而意赅。作为谏议大夫,魏征不管那么多,只要看到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即直言诤谏,有时遇到唐太宗大发脾气,他也神色不变,唐太宗只好收敛怒气。如此一来,唐太宗真的怕了魏征了。

唐太宗曾得到一只极好的鹞鹰,唐太宗非常喜欢这只鹞鹰。有一次他把这只鸟架在臂上逗着玩,正在这时魏征来见,唐太宗望见魏征来了,连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就看见了唐太宗在玩鹰,于是他故意向唐太宗汇报许许多多的事情,耽搁了很长时间,唐太宗一直也不敢把鹰拿出来,后来那只鹞鹰竟被唐太宗闷死在怀里。

当然,对魏征的犯颜直谏,唐太宗有时也实在受不了。有一次,他退朝回宫后,愤怒地喊道:“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问要杀谁,他说:“魏征常常当众侮辱我!”长孙皇后当即向他道贺,说:“正因为陛下是明主啊,所以魏征才忠直敢谏。”唐太宗听罢,怒气顿消。他后来对群臣说:“人家都说魏征态度粗暴,我看他有时候也很温和嘛。”

有一天,唐太宗准备去打猎,传话下去备好了马匹与猎犬,结果又被魏征知道了。魏征急急忙忙赶来,想要当面谏告太宗要以国事为重,少做危险的事。奇怪的是,他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太宗出宫来。魏征觉得好奇魏征怪,便冲入宫中一探究竟。他发现唐太宗安坐在那儿,不像是要出门的神态。魏征疑惑地问:“听说陛下要前往南山打猎,怎么还不动身?”唐太宗看了魏征一眼,笑着说:“不错,我本来是要去打猎的,又担心被你知道了唠叨个不停,所以现在不想去了。”

魏征听到太宗如此一说,非常感动。自古以来,还很少有皇帝如此敬畏臣下,他暗自庆幸遇到了一位明主。不过有一点唐太宗始终想不通,他问魏征道:“为什么群臣的上书写得洋洋洒洒,可圈可点。然而真的召见他们,却又言语失次,道理在哪儿呢?”

魏征回答道:“臣观百官奏事,往往在家中打了数日腹稿,等到上朝时,只能表达他意见的三分之一。更何况,上谏所说的,一定都是有拂皇上心意的事,倘若陛下再一脸不肯假以辞色的模样,臣下当然害怕而不敢畅所欲言。”

自从魏征说了这番话后,唐太宗格外注意自己的态度,倾听大臣意见时尽量地和颜悦色,因此,君臣之间的感情更浓。

唐太宗曾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安国利民,犯颜正谏的,魏征功劳最大。”

后来,唐太宗的生活逐渐奢靡,魏征很以为忧,几次上疏进谏,其中有一篇《谏太宗十思疏》,最是有名。此疏告诫唐太宗,要从十个方面反思和约束自己,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只有做到这些,国家才能“垂拱而治”。魏征在职期间,据统计先后陈事二百余次。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而死。魏征出殡之日,太宗登上苑西楼痛哭,下诏百官送出郊外。太宗对人说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人为镜,可以知道往来兴替的道理;以人为镜,可以自镜中看出自己的得失。我常珍藏这三镜,以防止自己的过错。魏征走了,我丧失了最宝贵的一面镜子。”

正直不阿的魏征拥有过人的志略胆识,一心为国、不图私利、直言敢谏,而他“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警句,至今让人受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