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人们尊为“药王”,同时也是一位令人羡慕的寿星,享年102岁,甚至有人说他活了141岁。
孙思邈自幼聪颖好学,7岁能“日诵千言”,人称“圣童”。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他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隋亡后,他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显庆三年(658年),唐高宗又征召至京,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上元元年(674年),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他说“大医精诚”,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擅长各种医术,毕生以行医治病为第一要务,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著作计三十余种,现存《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为祖国医学和药物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养生方面,他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孙思邈年过百岁,也有人说他生于公元541年,活了141岁。如此高寿与他的养生之道是分不开的。他不仅继承了孔、孟以德养生的主张,认为调心志、淡性情,提高品德修养与养生密不可分,同时也从医学角度,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养生理论。他特别重视人的心理、生理与年龄的关系,尤其对老年人的疾病、保健、医疗等有全面的观察和深透的分析,认为人到暮年,体态特征和生理、病理都有变化,欲求长寿,须注意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
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全面而系统,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到季节环境与养生的关系,以及调气、按摩、导引、房事养生等都有所论述,他还提出了“防未病”的思想,即预防疾病以养生。这些思想都是对传统养生学的重要贡献,对我们现在的养生实践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日常养生方面,孙思邈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些建议涉及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而且经常被忽视,所以孙思邈的这些提醒对人们的日常养生非常有意义,综合起来有“六久”“十二少”和养生十三法,涉及行动、心理健康和日常的养生小方法,下面分别做介绍。
“六久”主要是提醒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应该注意的细节,即:莫久行,莫久立,莫久坐,莫久卧,莫久视,莫久听。养生中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适度,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停下来。做任何事时间过长了都会给身体造成不良影响,道理谁都明白,只是在生活中经常被忽视。有人习惯把所有的事都做完再休息,希望能一劳永逸,结果造成了身体上的损伤;有人喜欢睡觉,不分白天黑夜,只求尽兴,或者在电视、电脑前消磨一整天,弄得自己头昏脑涨,这些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尽量避免。“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所以养生必须做到“自慎”,孙思邈告诫人们“戒于近者不悔于远”,这就是说养生一定要严于律己,谨慎眼前的这些生活小事,就能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也就不会有“悔不当初”的遗憾了。
“十二少”侧重于心理健康方面。孙思邈认为,一个善养生的人要啬精神、淡性情,即能够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精神。最适合养生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不为事扰、不为物动,淡然无为、睿智达观。孙思邈指出:“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此以不死之药。”他还说情欲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提倡抑情节欲,尤其指出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食、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事、少怒、少好、少恶行,其中少欲、少食、少怒等都是与现代养生观念相符合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明确地说:“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这“十二少”也是孙思邈身体力行的养生之道。所谓“少”,就是切莫“太过”的意思,也强调一个“度”的把握。“七情六欲”是人不可避免的精神情志活动,适度则无害,一旦过度就会为身体埋下隐患。
孙思邈在道家“清净无为”“恬淡虚无”养生思想的基础上,要求人们在精神上保持乐观,通过颐养精神使各种精神活动不偏激、不过度,这样才能使精气收敛,做到“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从而消除心理上的阴影,防患于未然。孙思邈的“十二少”是要求人们节欲、摄精、养神,目的是积精全神,使形与神俱,以延年却病。孙氏认为,对待思、念、欲、愁、乐、喜、事、语、好、恶、怒等,贵在一个“少”字,有节制,不太过,堪称实实在在的中肯之言。
七情六欲在所难免,人要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要去“思”,去斟酌、谋划,但若不加节制,思虑过度,就会损伤心脾。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使你发愁和动怒,多愁伤肺,多怒伤肝。同样,过喜、过乐也会耗损精神,也会使人早衰折寿。
国内外都有类似的报道:每到良辰佳节时,一些地方的死亡率比平时要高,而且猝死率明显增加。原因何在?就是违背了孙思邈所说的一个“少”字。过分的喜悦、激动,往往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结果造成了悲剧。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中,为了健康,老年人要尤其注意“适度”二字。而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为了贪一时欢乐,不惜违背正常的生活节律,通宵达旦地沉迷在舞场等娱乐场所,也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有所节制。年轻时可能没什么,一旦到了中年,这种不良生活方式埋下的隐患就会全面爆发,使你陷入健康危机中,带来不尽的烦恼。所以从现在开始坚持一个“少”字,防患于未然,才能获得更多的健康。
与“十二少”相对,孙思邈还给人们开了另一付处方,即避免“十二多”。他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这些都是养生的金玉良言,应该善加利用。
“养生十三法”主要是提供给人们一些日常养生的方法,又名“耳聪目明法”,都非常简便易行,是日常保健的良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实践,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发常梳。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至颈部。早晚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祛风、防止头痛、耳鸣、脱发等。
后来的养生大家苏轼就很喜欢梳头养生,只是他不用手指,而是用梳子,具体方法我们在后面还会做详细介绍。
二、目常运。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珠依次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珠依次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样做可以缓解视疲劳、放松视神经,纠正近视和花眼。
三、齿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须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松、缓慢地做36下。这种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促使头脑清醒、增强肠胃吸收;同时刺激牙齿,改善牙齿和牙周的血液循环,保持牙齿坚固,防止蛀牙、牙齿退化和其他牙病的发生;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有“肾为主宰,齿为先锋”的说法,叩齿也有利于肾的功效,历来为注重养生的人重视。叩齿要求集中思想、排除杂念,即“起坐兀无思”的精神境界。
白居易在一首养生诗中描绘了他晨起叩齿的情景:“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白居易长期坚持叩齿养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元末明初时著名的养生家冷谦,年逾百岁仍然身体健康,传说他寿终于150岁。他根据自己的养生经验,写了一本养生专著——《修龄旨要》。冷谦在书中就提到了叩齿养生的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很适合老年人,不仅能起到坚固牙齿的作用,还有祛惊吓、安宁心神的功效。
四、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唾液。方法是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逆时针慢慢转动12圈,然后将唾液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一次。然后再将口微微合上,舌头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左转12圈后吞唾液,完成后反方向再做一次。
孙思邈说:“人当朝朝服食玉泉(口中津液),叩齿使人丁壮有颜色。”那么,唾液对人体有什么好处呢?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津液中几乎含有血液中的所有成分,所以中国传统医学有“津血同源”的说法;津液中除99%的水分外,还有钾、钠、钙、激素等物质,其中的激素对人体骨骼、牙齿的生长发育,血液中钙、磷的代谢及蛋白质的合成都有一定的效果;唾液中含有大量的酶,有帮助消化的作用,同时阻止口腔内细菌的大量繁殖,能预防龋齿、咽喉炎和其他消化道炎症;唾液还能中和部分胃酸,增强胃黏膜对胃酸的抵抗力,有利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防治。
传说三国时有位长寿老人叫皇甫隆,年过百岁却毫无老态,耳聪目明、面色红润。曹操听说后十分羡慕,就派人把他请来,向他请教长寿秘诀。皇甫隆不敢隐瞒,他先向曹操讲了一通“唯人为贵”的大道理后,说出了自己的长寿秘诀。
皇甫隆说有个道人已经178岁了,身体还很健壮,他的养生秘诀就是从道士那里学来的。道士说人应该在每天早晨琢齿(即叩齿)、咽津,这样可使身体强壮、精神饱满,“去三虫而坚齿”。皇甫隆告诉曹操,他就是按照道士的方法,每天早晨起来,用含漱口水的动作使唾液满口,然后吞下,再叩齿数遍。坚持不懈,就能延年益寿。
在孙思邈之后,很多养生名家都非常重视咽津养生,如我国古代帝王中最长寿的乾隆皇帝,就是咽津养生的积极实践者。
五、耳常鼓。方法是用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重复做10下。再用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别住中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嘭嘭有声。该动作每天临睡前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六、面常洗。搓手36下,暖手后上下扫面。该动作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经常做可使皮肤细腻,脸色红润有光泽。
七、头常摇。双手叉腰,闭目,垂头,缓缓向右扭动,再慢慢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然后反方向重复。这个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要注意速度,否则会头晕。
八、腰常摆。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做50下,然后反方向重复。这样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等。
九、腹常揉。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叠,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将身体当做时钟。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这样做可以帮助消化、吸收和消除腹部鼓胀。
十、摄谷道,即提肛。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然后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最后呼气放松。做该动作没有时间限制,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下。经常做可以防止肛门疾病。
十一、膝常扭。双脚并排,膝部紧贴,身体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这一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俗语说“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想延年益寿,腿部的锻炼是很重要的。
十二、常散步。挺起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人们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十三、脚常搓。右手搓左脚,左手搓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搓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再用两手大拇指轮流搓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这样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对身体有益。
孙思邈通过“六久”、“十二少”和养生十三法,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日常养生中的一些问题和方法,可操作性强,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他善于从细节处着眼,把人们平时经常忽视的方面概括起来,这种以小见大的智慧,也是养生中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