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17

第17章 形神兼养,少私多寿

在庄子之前,养生思想偏重于养神和养德,而庄子对形与神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了形神兼养的原则。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原本身体很好的人如果天天情绪低落、怨天尤人,他的健康一定会受影响;一个充满朝气的人如果不懂得保护自己,经常使身体受到意外的伤害,他的好心情也持续不了多久。所以庄子提出“以形保神”的观点,他说神是依据形而存在的,没有了形也就没有了神,所以养生与养形是相依相存的。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在《庄子·达生》篇中,他举了两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有个鲁国人名叫单豹,他是有名的隐士,远离市井,在深山中隐居多年。单豹一直过着“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的生活,虽然清苦,但精神上逍遥自在,七十岁时仍然鹤发童颜,是位非常善于养生的人。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高人隐士却被老虎吃掉了。

还有一个人叫张毅,他善于交际,朋友很多,交游广阔,无论高门寒舍都有往来。张毅在四十岁的时候,患“内热之病”,不治而亡了。

这两个人性格和生活方式迥异,但都不得尽其天年。对此,庄子的评价是“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他们都忽略了形神兼养的原则,终不得养生之道。

庄子所谓“形神兼养”,即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传统养生学认为“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养生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保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运动得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要动静结合。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也是养生的根本方法。若以动静来划分我国古代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他们在养生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

国民党的元老陈立夫,生于1900年。陈家在20世纪初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陈立夫一生也经历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晚年却对养生之道颇有研究。2000年,众多亲友和门生聚在一起为陈立夫举行隆重的百岁庆典。当时的陈立夫满头银发,精神饱满。良好的健康状况得益于他为自己制定的养生座右铭。他把养生座右铭写成条幅,悬挂在厅堂之上,头一句便是:“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陈立夫确实把养形和养神结合得很好。他经常参加一些体力活动,说生活不能太呆板,必须保持活力。他定居美国后,还自己养鸡,亲自清扫鸡舍。在养神方面,他强调“知足常乐,无求常安”。正是基于这样的养生之道,在他83岁高龄患癌症时,能心态平和地接受治疗,并成功地战胜了病魔。

《类经附翼》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古代的养生家们一直很重视动静适宜,主张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气,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将动和静,劳和逸,紧张和松弛的关系处理得当,协调有方,则有利于养生。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根据自身特点,体力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体力差的人可以少动,皆不得疲劳过度。在时间上,早晨宜先静后动,便于展开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动后静,利于入睡。总之,心神欲静,形体欲动,只有把形与神、动与静有机结合起来,才符合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强身防病。

人是形与神的统一,形神兼养才是养生的正确途径。而庄子更重视养神,他提出了很多养神的方法,提倡在“保身”的基础上达到“全生(性)”“尽年”,追求形与神的统一。

“去私欲”是庄子养神的一条途径。虽然人欲不可绝,但“亦不可纵”。他认为“私”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一个人如果满腹私心,便会患得患失,思想上终日不得安宁,时间一长就会形劳精亏、积虑成疾,以至“殆而已矣”。只有剔除私心,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生活物质“取之有道”,才能够知足常乐,心地坦荡。使精神得到宽慰,才“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少私多寿”,是庄子总结的养生规律。

北京中国传统医学药大学的王为兰教授,生于1913年,年过九十依然精力充沛、耳聪目明。王老一直坚持工作,笔耕不辍,为我国的中国传统医学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王为兰教授的养生经验是“十不过”,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名不过求、利不过贪”。他对名利的态度是:“名”任其自由发展,绝不刻意追求,以不伤害别人为准;“利”取之有道,绝不徇私舞弊,只求温饱,不求富贵。他常说能为病人解除痛苦,是他最大的光荣和愿望;平平安安、克勤克俭的生活,是他最大的幸福。王老既无私心,不管顺境、逆境都能处之泰然,有如此高寿也就不足为奇了。

“心斋”也是庄子提倡的养神方法。心斋可以理解为息心,使内心保持虚静平和。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侵,邪气不能袭,故而精神不亏缺,可以全真保性,祛病强身,延缓衰老。如果一个人终日躁动不安,定会心力交瘁,百病丛生。有志于养生的人,应当磨炼自我控制能力,善于在纷乱的环境中保持镇定,能从容自若。为此,庄子首创了以“头空、心静、身松”为要领的“静坐功”。

总体来说,庄子肯定“形神兼顾”的养生原则,但他同时也更注重对神的保养,并提出了一系列养神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今天对我们的生活也很有帮助。和庄子相对消极的思想不同,现代人的生活都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中,甚至积极得有些盲目。人们每天像陀螺一样旋转,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直到有一天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庄子的这些思想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想一想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怎样把生活安排得和谐而有意义。养生的目的是身心健康且长寿,提高生命的质量。如果整天都唉声叹气、疲惫不堪地活着,即使活到一百岁,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