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抗衰红宝书
10935800000010

第10章 保护人体机制

孙思邈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这即是强调睡眠起居对养生抗衰老的重要性。睡眠是大自然最神奇的恢复剂,高质量的睡眠会给人带来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体力,而睡眠不佳,则可能表现出烦燥、激动或精神萎靡、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等精神神经症状,迅速加快人体衰老。

人体是奥妙无穷的,如人类生活在大千世界中,不断受到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不良刺激和干扰,可人在这样险象环生的内外环境中,为什么总能基本上保持健康体态呢?这完全依赖于人体特殊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加深对人体各种机能的认识,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延缓衰老。

人体体温与健康

在炎热的夏天或严寒的冬天,气温相差40℃~50℃,为什么人体的体温仍能保持在37℃上下,并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呢?

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而这种动态平衡,是靠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

体温的调节是由大脑皮质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作用的结果。体温调节中枢支配着两种调节作用,即产热和散热的作用。此两者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断取得平衡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皮肤的感受器受到寒冷的刺激,反射性地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同时血液温度通过体表时的降低,也可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出汗停止,而减少热的发散,使机体不致因周围环境温度降低而使体温下降。

当外界温度增高时,皮肤的感受器受到热的刺激和血液温度通过体表时的增高,分别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而出汗多、呼吸次数增加、血循环加快等,从而增强热的发散,使机体不致因周围环境温度升高而使体温升高。

体温脱离正常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影响。

(1)高体温对身体的影响

所谓高体温,是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较高的体温对身体产生如下影响:

内脏机能活跃:体温较高,能让体内消化酵素,以及让对内脏有益的其它酵素更有活力。可预防便秘、胃胀气、尿频等症状。

提高免疫力:高体温能提升抵抗外来病毒、细菌的白血球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

提高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高的人,就算不运动,消耗的热量也比基础代谢低的人要多,较高的体温能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体温每升高1℃,脉搏跳动每分钟就会增加10次,使体内充满了新鲜的氧气,细胞的新陈代谢率也会相应提高。

血液循环良好:体温高时,血管会变得较为柔软,血液能顺利地输送至全身各处。

调整自律神经功能及激素水平的平衡: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身体始终能够保持平均温度的人,自律神经及激素分泌自然也能相应地保持平衡,且能发挥正常机能。

(2)低体温对身体的影响

既然高体温对身体有如此种种好处,与它对立的低体温自然也会对身体产生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则多半是负面的。

容易产生轻度疾病:具有调节体温机能的脑下视丘,同时也是控制自律神经及激素的中枢。因此,低体温会影响自律神经功能以及激素平衡,进而引起肩膀僵硬、头痛、晕眩、手脚冰冷等症状。另外,体温偏低与月经不调、经前症候群等妇科病也有关联。

内脏功能低下:体温降低,包括消化酵素在内的有助于内脏活动的各种酵素机能都相应降低。体温每下降1℃,酵素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感到疲倦,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如便秘、胃胀气、尿量减少等,都会频频出现。

免疫力降低:侵入人体的细菌及病毒要由体内的白血球来对抗,但每当体温降低1℃,白血球所提供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体温较低的人,在季节交换时比较容易感冒。

基础代谢率下降:体温升高1℃,基础代谢率就会增加12%。而低体温则让你不易消耗热量,也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率衰退、肌肤变差。

血液循环变差:低体温的人,手脚的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另外,也可能因自律神经发挥的功能降低,导致血管收缩能力受到影响,血液的流通受到阻碍。

人体内环境与衰老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以分为两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叫做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叫做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人体正常内环境的酸碱度(液值)为-7.45,属微碱性。现在很多人每顿饭都离不开荤,去麦当劳、肯德基吃洋快餐更是家常便饭。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大量摄入这些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结果是使体内产生过量的酸性物质。当酸性物质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或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受到影响时,人体环境的平衡就被打破,医学术语称之为酸性体质。此时人体的免疫力下降,肺、肾脏等参与体内酸碱平衡调节的器官负担加重,人体内部环境开始恶化,衰老开始加速。

所以,要想增进健康,延缓衰老,保持人体内环境平衡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治理好内环境呢?治理好内环境,就是要让细胞间液的成分尽量接近正常。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摄入足够量的水分,每天清晨空腹饮一杯(约500?mL)凉开水,不仅可发挥人体纠正酸碱平衡的缓冲作用,将多余的酸性物质排出体外,减轻疲劳和不适,还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刺激胃肠蠕动和排便。

(2)保持乐观情绪,排除精神压力,使各个器官正常的工作,充分发挥其功能。

(3)加强体育锻炼,从根本上提高各器官的功能,加速新陈代谢,提高免疫能力。

(4)节制饮食,减轻饮食负荷可刺激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的活动,从而调动机体的调节功能,促使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使内环境接近正常。

人体免疫系统与衰老

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体内部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正如一个国家的安全要靠军队和警察来维持一样。人体的免疫部队不断抵御外来病毒、病菌和各种有害物的入侵,并消除体内病变、衰老和死亡的细胞,使人体平安无恙。

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淋巴器官和免疫活性细胞。诸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都是重要的免疫器官组织,免疫活性细胞是指淋巴细胞等。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对人体的健康和衰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合起来,免疫系统具有以下的功能:

(1)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2)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3)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无可取代的,虽然它的力量令人赞叹,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证实,适当的营养可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换言之,影响免疫系统强弱的关键,就在于精确平衡的营养,不均衡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功能减弱,不纯净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产生失调,导致慢性疾病。营养免疫学的研究焦点就在于如何借助适当的营养滋养身体,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进而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强健。

(4)士兵工厂:即指骨髓。红血球和白血球就像免疫系统里的士兵,而骨髓就负责制造这些细胞。每秒钟就有800万个血球细胞死亡并有相同数量的细胞在这里生成,因此骨髓就像制造士兵的工厂一样。

(5)训练场地:即指胸腺。就像为赢得战争而训练海军、陆军和空军一样,胸腺是训练各军兵种的训练厂。胸腺指派T细胞负责战斗工作。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荷尔蒙。

(6)战场:即指淋巴结。淋巴结是一个拥有数十亿个白血球的小型战场。当因感染而须开始作战时,外来的入侵者和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这里,淋巴结就会肿大,甚至我们都能摸到它。肿胀的淋巴结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它正告诉你身体受到感染,而你的免疫系统正在努力地工作着。作为整个军队的排水系统,淋巴结肩负着过滤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细菌等废物运走。人体内的淋巴液大约比血液多出4倍。

(7)血液过滤器:即指脾脏。脾脏是血液的仓库。它承担着过滤血液的职能,除去死亡的血球细胞,并吞噬病毒和细菌。它还能激活B细胞使其产生大量的抗体。

(8)咽喉守卫者:即指扁桃体。扁桃体对经由口鼻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着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体的人患上链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机率明显升高。这证明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9)免疫助手:即指盲肠。盲肠能够帮助B细胞成熟发展以及抗体的生产。它也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生产分子来指挥白血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能“通知”白血球在消化道内存在有入侵者。在帮助局部免疫的同时,盲肠还能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

(10)肠道守护者: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肠道与口相通,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结是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一种无被膜淋巴组织,富含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T淋巴细胞等。对入侵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线。

人体生物钟与衰老

对于人体生物钟的研究和应用,自古有之。比如我国的脉学经络学、灵龟八法、子午流注针法等等,都与人体生物钟有着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健康人体的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昼夜的生理节律,这与地球有规律自转所形成的24小时周期是相适应的,表明生理节律受外环境周期性变化(光照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的影响而同步。诸如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生物近似时钟的结构,被称之为“生物钟”。时间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植物、动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持久的”、“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

生物钟依靠像时钟那样周期往复的振荡工作,其工作节奏是不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故认为其周期振荡节奏是内生的或在不同器官内独立进行。生物钟的存在有极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能使生物与周期性的环境变化相适应,特别是一些对生存和繁殖关系重大的,如迁徙、觅食、交配、生育等,以至作出提前安排。

然而,生物的这种适应性也是有限度的,生理周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追随外界的周期性,当偏差太大,外环境变化造成刺激过强过弱,以致使生理振荡变为越轨的自由运转,从而干扰了时钟的正常运转,造成个体不同器官内部节奏位置的紊乱,破坏有序的合作,会引起某些疾病。

因此,人们应该尽量让自己的生物钟保持正常的运转。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只有顺从它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天地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有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以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性。历代长寿老人均具有起居、饮食规律的生活,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适应阴阳升降变化,按照天地、日月、星辰的自然运行规律来安排起居。

尽管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些事不尽人意,但只要保持乐观情绪,正确对待和处理矛盾,使生活节律中同步因子不断维持动态平衡,仍可最大限度地保持机体的健康,有效地延缓衰老。

人体睡眠与衰老

睡眠与人体的健康与否、衰老进程密切相关。

人体衰老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常情况下出现的生理性衰老;另一种是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衰老。不言而喻,由睡眠不佳所引起的衰老是属于病理性衰老。不仅人需要睡眠,其它任何生物都离不开睡眠,没有适当的睡眠,就无法维持生命活动。

尽管引起人体衰老的因素很多,但不能忽略由于睡眠不佳所带来的衰老。经久不眠,必然导致衰竭。人不要说多时不眠,就是长期睡眠不足,对健康的危害也是很大的。这首先表现在神经系统过度疲劳,以至发生神经衰弱,体力和脑力劳动效率降低,精力不足,记忆力减退,出现头晕、脑胀、眼花、耳鸣、全身乏力,严重者还会影响到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进而导致器质性病变或早衰。

此外,化验睡眠不足者的血液时还发现,其血浆总脂、β—脂蛋白和胆固醇增高,这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而动脉硬化则是衰老的前奏和必然。也正由于睡眠不好促使各器官功能普遍下降,因而才极易引起人体的衰老。

中医养生学认为,“劳则气耗”。意思是长期过度的劳累、疲乏,可使人体精气大量消耗。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都是以精气为源泉和动力的。

因此,尽管人体衰老的因素很多,表现复杂,但都必须伴随着精气的病变。“精气虚则邪凑之,邪势猖獗则精损之,如此恶性循环则病留之。”而要正气存于内,即精气不虚,就必须消除疲劳,而消除疲劳最好的方法是良好的睡眠。

有人说,睡眠是大自然了不起的恢复剂,这是合乎事理的。经过一夜酣睡,多数人醒来时会感到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原因是睡眠时,人体精气皆内守于五脏,五脏安舒,气血调和,体温、心率、血压下降,呼吸次数减少,内分泌功能减弱,从而使机体代谢率降低,体力得以恢复。

此外,睡眠好有利于保护大脑。睡眠不足者,可表现出烦燥、激动或精神萎靡、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等精神神经症状,长期缺少睡眠则可能导致幻觉。而大脑在睡眠状态中耗氧量大大减少,这无疑有利于脑细胞的能量贮存,尽早恢复精力,提高大脑的使用效率。

近代有关衰老的理论研究,有一种比较重要的学说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学说,随着大脑中枢神经功能的逐渐减弱,衰老一天比一天严重,而睡眠质量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大脑的中枢神经功能。

人的一生,觉醒和睡眠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地交替进行,构成了生活的基本节律,这周期性的节律一旦终止,生命也就结束了。莎士比亚曾写到:“睡眠是一切精力的源泉,是病患者的灵药。”因此,人们一定要重视睡眠,想方设法睡好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早衰。

人为什么要重视午休

最初,午休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后来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那时的人类是生活在暖热的地区,户外劳动是人们维持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午休成为人们避免遭受热浪袭击的方法。

午休是自然睡眠周期的一个部分。睡眠研究专家认为,午休已经逐渐演化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方式。

睡眠专家研究发现,人体除夜晚外,白天也需要睡眠。在上午9时、中午1时和下午5时,有3个睡眠高峰,尤其是中午1时的高峰较明显。也就是说,人除了夜间睡眠外,在白天有一个以4小时为间隔的睡眠节律。

专家们认为,人白天的睡眠节律往往被繁忙的工作、学习和紧张的情绪所掩盖,或被酒茶之类具有神经兴奋作用的饮料所消除。所以,有些人白天并没有困乏之感。然而,一旦此类外界刺激减少,人体白天的睡眠节律就会显露出来,到时候会有困乏感,到了中午很自然地想休息。倘若外界的兴奋刺激完全消失,人们的睡眠值亦进一步降低,上下午的两个睡眠节律也会自然地显现出来。这便是人们为为什么要午休的道理。

午休是正常睡眠和清醒的生物节律的表现规律,是保持清醒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少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都会体会到,午休后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午睡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预防冠心病。据医学家研究观察,每天午睡30分钟,可使体内激素分泌更趋平衡,使冠心病发病率减少30%。研究者认为,地中海各国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与午睡习惯是分不开的。而北欧、北美国家冠心病发病率高,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午睡。成人睡眠不足4小时者,其死亡率比每晚睡7~8小时的人高180%。这就提示人们,晚间睡眠不足,如能在午睡中适当补充,也将有益于延年益寿。

另外也要注意,需不需要午睡和个人自身的体质、睡眠状态、年龄和有无疾病等条件密切相关。凡是平素睡眠不足的人及体弱多病的人都该午睡;对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和中小学生而言,午睡更值得提倡。睡眠质量差的老人也能通过午睡让大脑得到真正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