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一学就会
10931300000009

第9章 营卫生会篇第十八

篇解

营卫,指营气和卫气而言;生会,即生成与会合。故本篇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营卫二气的生成和会合。

原文403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1?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2,阴阳异位3,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4,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5,五十而复大会6,阴阳相贯7,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8.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9,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10,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11,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12.

注释

1.营安从生?卫于焉会:互文。营卫之气在哪里产生,在哪里会和。

2.老壮不同气:老年人和壮年人营卫之气的盛衰不同。《灵枢·卫气失常》:“五十以上为老,三十以上为壮。”

3.阴阳异位: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二者运行道路不同,故曰“异位”。

4.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水谷精气中之精纯柔和周行者为营,疾滑利捍护者为卫。此清和浊,指营卫之气的性能而言。营为水谷之精气所化,其性精专柔和,故能入脉为营;卫为水谷之悍气所化,其性悍滑利,故充实于皮肤分肉为卫。

5.营周不休:营运周行不止。

6.五十而复大会:营卫二气别行两道,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但在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之后,便会合一次。五十,指营卫在一昼夜中,各在人身运行的周次。

7.阴阳相贯:营气循行主要沿十二经脉之序,阴阳表里迭行相贯。张介宾注:“其十二经脉之次,则一阴一阳,一表一里,迭行相贯,终而复始。”阴阳,此指阴经和阳经。

8.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指卫气昼行于阳经则人寤而起动,夜行于阴经则人寐而静止。张志聪注:“气至阳则卧起而目张,至阴则休止而目暝。”起、止,言寤与寐。

9.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即中午是阳气最盛之时,半夜是阴气最盛之时。

10.太阴主内,太阳主外:营卫之气的循行,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经复会于手太阴经,故曰太阴主内。卫行脉外,起于足太阳经复会于足太阳经,故曰太阳主外。

11.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2.与天地同纪:纪,规律。指营卫二气日夜运行不息,如同天地日月的运转一样,是有规律的。

释义

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精气是从哪里得来的?阴阳二气在哪里会合?什么气叫营?什么气叫卫?营是从哪里生的?卫是怎样与营汇合的?老年人和壮年人气的盛衰不相同,在夜间白昼,气行的位置也有差异,我想听听你认为二者是怎样会合的。岐伯回答说:人体的精气是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水谷入于胃中,经过消化吸收,成为精微而传注到肺脏。从而使五脏六腑都得到营养物质的供应。其中精纯柔和部分的称营气,悍滑利部分的称为卫气,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两者都周流而不休止,一日一夜,各自循行于全身五十周次,至夜半于内脏相汇合。沿着十二经脉的阴阳表里依次循行,相互贯通,如圆环一样无边端。卫气夜行于阴经二十五周次,昼行于阳经也是二十五周次,总共循环五十周次;卫气的循行,从头部阳经起始运行于手足阳经,最后到五脏终止。所以卫气行于阳经,在白天中午阳气最旺盛的时候,称为重阳,夜半行于阴,是阴气最盛的时候,称为重阴;营气行于脉中,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而又终于手大阴太肺经,所以说太阴主内,卫气行于脉外,起于足太阳膀胱经而又终止在足太阳膀胱经;所以太阳主外。总之,营气和卫气在全身各运行二十五周次;白天是这样,夜间也是这样。阴阳盛衰,相互交替。夜半是阴气最盛的时候,夜半以后阴气渐衰,到黎明时候阴气衰尽而阳气渐盛;中午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日渐西行则阳气渐衰,日落则阳气衰尽而阴气渐盛,这样昼夜循环不止,到了夜半卫气和营气总会合于内脏,这时人们都已入睡,是阴气最盛的时候,所以叫做合阴。到了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阴气又衰尽,阳气又渐渐旺盛了,营卫运行就这样无休止。像天地日月的运转一样,是有它一定规律的。

按语

原文指出营卫二气的生成及其运行规律。

1.营卫二气的生成:营卫二气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其中“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水谷精气中之精纯柔和周行者为营,悍滑利捍护者为卫。这里的清和浊,指营卫之气的性能而言。

2.营卫二气的运行规律:营气沿十二经脉流注的次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卫气昼行三阳,夜行三阴,即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营卫二气周而复始有规律运行,“如环无端”。两者虽各行其道,但“五十而复大会”,即于夜半子时会合于手太阴肺经。说明了人之营气与卫气的运行与昼夜阴阳变化息息相关,这对探讨人体的生命节律具有重要意义。

现今意义

这段经文详细地论述了人体阴阳之气随天地变化而变化的状况,由此我们悟出了合阴之时乃睡眠最佳时间。夜半的时候,卫气和营气总会合于内脏,这时就要求人们要上床睡觉了,不要扰动卫气入阴分。古人总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顺应天时的更替,人体的正常生命节律来生活。但是,现代人的起居就不这么规律了,夜半的时候,正是追逐时尚人夜生活开始的时候,整夜游离于酒吧、KTV、歌舞厅、桑拿浴、夜总会之间,但是,《内经》告诉我们长时期的夜生活会使卫气不能按时入阴分,也就相当于人为地改变了宇宙中某一天体的运转,势必影响整个宇宙的阴阳平衡,给人的身体带来的隐患是不言自明的,深夜的欢娱透支了生命,得不偿失。古人认为:到了半夜不可不睡,人到晚上血回归到肝,肝是藏血的器官,过三更还不睡,第二天面色萎黄,精神不集中,就是血未归肝的缘故。现代研究也表明,睡眠与吃饭、运动、呼吸一样,是人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时间缺少睡眠会增加癌症、抑郁症等疾病的发病率,古人有“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意思是一天不睡觉对身体造成的损害,一百天都难以恢复。民间也有谚语:“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有诗云:“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想见,不觅仙言觅睡方。”

原文404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1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2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3,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4,故昼不精,夜不瞑。

注释

1、气道:营卫之气运行之道。

2、昼精: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精,精明。

3、五脏之气相搏:五脏之功能不相协调。

4、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

释义

黄帝说:老年人在夜间不能熟睡,是什么气使他这样的呢?青壮人在白天不能熟睡,又是什么气使他这样的呢?岐伯回答说:青壮年人的气血充盛,肌肉紧实,气道通畅,营卫之气运行正常,所以他在白天精神清爽,夜间也能熟睡;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萎缩干枯,气道滞涩,五脏的机能不能正常运转。由于营气衰少,难以供养全身,卫气又经常向内争取补给,营卫失常,所以白天精神不足,夜间也不能熟睡。

按语

本段论述了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及少壮之人“昼精夜瞑”的道理。原文说:“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就是因为老年人营卫之气不足,运行不畅,尤其是卫气不能按时出表入里,营气不足,所以会有白天精力不足,夜里睡眠不安的证象;而“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即少壮之人气血盛,气道畅通,营卫运行正常,尤其是卫气能昼行于阳,夜入于阴,五脏之气调和,故白天精神饱满,夜里睡眠得安。

现今意义

这一节从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生理特点来说明营卫与睡眠的关系,说明营卫运行失常就会改变睡眠的规律。由此,广而言之,不论是外来的六淫邪气还是内在的情志失调,任何因素凡能影响到营卫运行规律的病因都可以影响睡眠,或表现为失眠,或表现为嗜睡等。人体的营卫运行是机体的节律之一,它不仅波及到人体的觉醒以及睡眠的规律,还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治疗等有很大意义,如评估健康程度的检验指标:血糖、基础代谢率、体温等随昼夜都有很大变化,睡眠不足导致的亚健康状态这些测评值就会出现很大波动。此外,后世医家根据这一理论创造出著名的“子午流注”就是一种随昼夜的变化营卫的不同分布而取不同穴位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

原文405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1而无两生2.

注释

1.有两死:两,指夺血、夺汗。有两死,指既夺血,又夺汗,预后不良,故是死证。

2.无两生:谓夺血而不夺汗,或夺汗而不夺血,夺血、夺汗只见其一,尚有回生之机。

释义

黄帝说:血和气名称虽不一样。其实却同属一类,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营气和卫气的来源都是水谷化生的精气,血液也是水谷精微生化而成,从而产生了神气,所以血和气,名称虽异,其来源同属一类。因此,血液耗伤过度的人,不可再发汗;汗液耗伤过度的人,不可再耗血,血汗同源,今既过度耗伤其血,又过度耗伤其汗,导致生化之源耗竭了,人就会死,所以人在血和汗两方面同时耗竭的时候可以致命;若血与汗过度耗伤一方,这样生化之源没有耗竭,还有生存的可能,所以说无两生。

按语

本段论述了血与营卫二气皆来源于水谷之精,同源而异名。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疾病的预后及治疗原则。“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之气奉心神化赤而成。即血与营卫二气皆来源于水谷之精,但因各自作用、性质不同,所以名称也不同,同源而异名。根据血与营卫之气异名同类的理论,文中还提出了“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治疗原则,对失血的病人,勿再发其汗;对大汗伤津的病人,勿再耗其血。并指出“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就是夺血和夺汗同时出现就无药可救,两者不同时出现,尚有生存的希望,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现今意义

本段经文提出的一个经典的论点即“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后世医家根据这一理论又演绎出了“血汗同源”的论点。如《伤寒论》中的“衄家不可汗”“疮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等汗法禁忌原则。临床上发热的病人,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退热,针刺放血也可以退热,但是如果平时就有血虚的人或失血的病人,津液本来就亏少,就不要再用发汗的方法,以负加重津液缺失,如果非用发汗不可的情况,可以在发汗的同时配合养血的治法。同样,如果平时多汗或津液不足的病人也往往伴有血液的亏少或不足,所以也不能武断地运用放血、活血的疗法,破血、逐血峻剂也应当谨慎应用。一言以蔽之,见到大出血的病人禁用发汗的方法,汗多的病人慎用破血伤血的药物才是对此理论观点恰到好处的运用。

原文406

“上焦如雾1,中焦如沤2,下焦如渎3.”

注释

1.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2.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3.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排泄水液的功能,如同沟渠流行畅通。

释义

上焦心肺具有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中焦脾胃具有腐熟水谷,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就像沤渍食物,使之发生变化;下焦肾和膀胱具有排泄水液和糟粕的功能,如同沟渠流行畅通。

按语

本段主要论述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功能特点。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称作上焦。其生理功能是宣发输布水谷精气像雾露那样弥漫灌溉至全身,实际上主要是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即“上焦如雾”。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其所属脏腑主要是脾胃。有腐熟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是气血生化之源即所谓的“中焦如沤”。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等脏腑。其功能是“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即将胃传下的谷食经小肠分清别浊,其清的部分即水渗入膀胱排出体外,其浊的部分即糟粕归入大肠排出体外,所以概括为“下焦如渎”。

现今意义

心肺分布在上焦,二者相互配合把水谷精微等的营养物质分布散发到全身,就是“上焦如雾”的意思了。实际上主要是心肺输布气血功能的体现。“中焦如沤”指脾胃的功能而言,大意是指脾胃把水谷腐熟,化生为营养物质,如同用水来浸渍,使其发酵一样。“下焦如渎”是指饮食物通过大肠、小肠、肾、膀胱等脏器的配合,进一步消化、吸收并把代谢后的产物水、残渣等通过二便有规律的按时排除体外。所以说要保持下焦的通畅如同保持水道的疏通一样,及时排除体内的废物,才不至诱发疾病。可见,三焦的“如雾、如沤、如渎”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脏腑功能的概况,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通晓了五脏的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了。如同一棵大树只有源源不断的肥料供养才能长青,而体内的脏腑又像碾磨肥料的机器一样,一旦不能正常运转,身体就失去了养分来源,健康也就无从说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