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一学就会
10931300000005

第5章 藏象论篇第九

篇解

六节,古人以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为一节(六十日),六个甲子为一年,故曰“六六之节,以成一岁”。简称“六节”。藏,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居于体内的诸多内脏,包括五脏六腑;狭义,专指五脏。象,表现、形象、征象。本篇主要讨论了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等运气学说的内容,也有藏象学说的内容,所以命名为以“六节藏象论”。

原文302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1,神之变2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3,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4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5,通于秋气。肾者,主蛰6,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7,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8,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9,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10,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11,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12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注释

1.生之本:即生命的根本。生,生命。

2.神之变:即藏神之处。变,居处之义。与下文“魄之处”“精之处”“魂之居”等例同。

3.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属火,位居膈上,主宣达阳气,故为阳中之太阳,与夏热之气相应。

4.魄:指形体固有的感觉、运动及其他本能的行为。诸如寒、温、痛觉等。

5.阳中之太阴:当为“阳中之少阴”。

6.主蛰: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的功能。

7.阴中之少阴:当作“阴中之太阴”。

8.罢极之本:罢,通疲。罢极,疲困之意。意为肝是耐受疲困的根本。

9.阳中之少阳:当作“阴中之少阳”。

10.器:中空的器皿。以此比喻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像器皿一样,盛装食物,吸收食物中的精微物质,排泄其中的糟粕。本句意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藏是饮食物储藏、消化、运输的根本,是产生营气的场所,所以称为器。

11.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

12.至阴:即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

释义

黄帝问:脏象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是精神意志所在之处,它的精华外现于面部,它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阳中的太阴,与秋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肝是罢极之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象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传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按语

本段经文论述了藏象的概念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的著名观点。

1.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和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说明心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主血脉,为藏神之所。心又是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的所在,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即“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说明肺主气而司呼吸,为气的根本,是藏魄之处;“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说明肾为人体摄纳、封藏功能的根本,是藏精之处。

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为饮食水谷所化生。由于肾是全身精气归藏之所,故为“精之处”。又因为精为肾之本,只宜封藏,不宜耗泄,是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资源,所以又称肾为“封藏之本”;“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是耐受疲劳的根本,因为肝藏血,血养筋,筋连属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能够耐受疲劳,魂是在神的支配下的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或动作,以肝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盈,则魂有所舍,夜寐安和,所以肝为藏魂之所。“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上述脏腑均与饮食物的受纳、贮藏、消化吸收、传导、排泄有关。饮食物被摄入后,必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输布,小肠的分清别浊,大肠的传导变化,三焦的气化作用,膀胱贮藏与排泄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既能受纳腐熟水谷,又是化生精微(营气)之处,所以称之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另外,文中还指出了五脏与体表组织的关系,说明了五体是五脏的荣华所在。

2.提出了“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的著名观点。此句强调胆的功能既特殊又重要。对该句经文的理解主要有五个方面:

(1)春生之气为万物化源,胆应于春,气主升发,脏腑之气皆赖之以生,故曰:“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2)胆藏相火,温煦诸脏,相火源于肾,寄居于胆而布于三焦。少阳相火温煦,才能延续生命。

(3)精神活动系于五脏,而决断在胆,若胆虚,则数谋虑而不决,必影响神魂魄意志,而致“五神藏”不安。

(4)少阳主枢,通达阴阳。人身表里,脏腑上下的气机枢转,均有赖于少阳的枢机作用。

(5)胆贮藏胆汁,助肝疏泄,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精神活动,从而使十一藏功能协调。

总之,十一藏的功能离不开胆,即十一藏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

现今意义

《黄帝内经》把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归纳到五脏即肝、心、脾、肺、肾,我们不能完全像现在解剖学那样形体上理解肝、心、脾、肺、肾,中医的五脏更主要的是功能上的一种划分。所以说中医过去把这个理论叫藏象。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联系诸腑、经脉、体表、五华、五体,形成肝、心、脾、肺、肾五大生理系统,各个系统间又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那么五脏深藏在体内,我们又是如何观察它们功能是否在正常运转呢?这是因为五脏功能的盛衰能通过经络、通过相应的体表器官反映在体表,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外部征象的观察,了解五脏功能的状况,正如文中教会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检测五脏的功能状况:“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又如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我们还应该知道机体的五大系统与天地四时是通应的,是和自然界内外相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这也是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养生治病的理论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