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一学就会
10931300000026

第26章 至真要大论

原文805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1,甚者从之2.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3,结者散之,留者攻之4,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5,逸者行之6,惊者平之7,上之下之,摩之浴之8,薄之劫之9,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10,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11,寒因热用12,塞因塞用13,通因通用14.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15.其始则同,其终则异16.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土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17,热之而寒者取之阳18,所谓求其属也。

注释

1.微者逆之:病势轻浅,病情单纯,疾病表象与病机一致,逆其病象而治。

2.甚者从之:病势急,病情深重、复杂,疾病表象与病机不完全一致,用药当顺从与病机不一致的表象而治。

3.劳者温之:虚劳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

4.“客者除之”“留者攻之”:二者相同点是祛除邪气。不同的是,“客者除之”,其除之邪是外来的六淫之类的邪气。而“留者攻之”,其攻的邪气,是由于机体代谢障碍,功能低下,气化不利而形成的蓄水、停饮、停食、瘀血等。

5.损者温之:虚损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疗。

6.逸者行之:由过度安逸导致气血壅滞,运行迟缓一类病证,治宜行气活血法。

7.惊者平之:惊悸不安、精神亢奋一类病证,以镇静安神法平抑之。

8.摩之浴之:按摩、汤液浸渍洗浴治病的方法。

9.薄之劫之:用具有侵蚀作用的方药治病谓“薄之”;以作用峻猛的方药劫夺邪气的治病方法谓“劫之”。

10.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其病象用药,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谓之正治。顺其病象用药如以寒治寒,以热治热,谓之反治。

11.热因寒用: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如用通脉四逆汤治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之假热证。

12.寒因热用:用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用白虎汤治脉滑而厥之里热证。

13.塞因塞用:前一“塞”字,指阻塞不通之证;后一“塞”字,指补法。即正虚所致的痞满,宜用补益法治疗。如脾虚大便不通者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之类。

14.通因通用:前一“通”字,指邪实于内的泻痢证;后一“通”字,即下法。谓用攻下法治疗下痢的病证。如用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之类。

15.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因而要先探求疾病的原因。伏,制伏;主,指疾病的本质;因,病因。

16.其始则同,其终则异:此句说明反治法的机理。因反治法用于疾病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的病证,所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假象一致,但与疾病的本质相反,即开始时药性与病性似乎相同,但终究是与疾病本质相反。

17.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用寒药治热证,热势不减者,为阴虚发热,当用补阴法治疗。

18.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用热药治寒证,寒象不除者,为阳虚生寒,当用补阳法治疗。

释义

一般而言,寒性病证要用热性药物进行治疗,热性病证要用寒性药物治疗;病情较轻的要用与其症状性质相反的药剂来治疗,对于重病,如果性质与症状相反,则要选用与其症状性质相同的药剂予以治疗;对于坚实成块的病证,要用削弱它的药物予以治疗;侵入人体风寒等外邪,要用能够驱除相应邪气的药物治疗;对于劳倦过度引起的虚弱病证,要用温养的办法予以治疗;对于郁滞不通的病证,要用宣散的药物予以治疗;对于滞留体内的病邪,要用峻猛的药物来攻治;对于干燥的病证要用濡润的药物给予治疗;对于肢体拘急的病证,要用能使病情和缓的药物来治疗;对于气机涣散不收或正气耗散的病证,要用补益的药物予以治疗;对于因过度安逸懒散而导致的气血凝滞的病证,要用收敛的药物予以治疗,同时要让患者多加活动;对于惊悸不安的病证要用镇静的药物予以治疗。此外,是用催吐法还是泻下的方法,是用按摩法还是用药浴的方法,是用强劲的药攻邪外出还是用味厚重之剂截击病邪,是开泄腠理还是发散表邪等等,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灵活选用。总之,以合乎病情的需要并达到治疗的目的为准则。

黄帝又问:什么是逆从呢?岐伯说:逆着疾病的征象用药,逆,就是寒治热,以热治寒;从就是顺从,也就是顺着病象用药,如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也叫反治。根据具体情况而适当的选用顺从的尺度。黄帝问:怎么理解反治呢?岐伯说: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用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用补益法治疗阻塞不通之证,但是治疗的时候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先探求疾病的原因。反治法用于疾病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的病证,所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假象一致,但与疾病的本质相反,即开始时药性与病性似乎相同,但终究是与疾病本质相反。

黄帝说:经文中说寒性病证要用热性药剂进行治疗,热性病证要用寒性药剂进行治疗,现在的医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另辟其径。但是寒热错杂引起的病证,怎么去治疗呢?岐伯说:用寒药治热证,热势不减者,为阴虚发热,当用补阴法治疗;用热药治寒证,寒象不除者,为阳虚生寒,当用补阳法治疗。这就是所谓的治病求本了。

按语

经文论述了正治法和反治法的运用。所谓正治法是指逆疾病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所谓“逆者正治”,故正治法又名“逆治”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等,也就是病性属于寒的病证要用热性药物进行治疗,病性属于热性病证要用寒性药剂进行治疗;此外对于坚实成块的病证,要用削弱它的药剂来治疗等也属于“逆治”范畴,文中还提到临证运用要注意把握“适事为故”,即根据实际情况而灵活选用。

所谓反治法是指顺从疾病假象来治疗。所谓“从者反治”,反治法又名“从治”法。这种治法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即“甚者从之”。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用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阻塞不通之证用补益法治疗。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治疗的时候“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即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先探求疾病的原因,再来谨慎的选方用药。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即阴阳虚衰所致寒热的治疗原则是用寒药治热证,热势不减者,这是阴虚发热,当用补阴法治疗;用热药治寒证,寒象不除者,为阳虚生寒,当用补阳法治疗。这也是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

现今意义

经文中黄帝的“疑惑”——医生严格按照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的原则,但临床往往有不能获效的情况,并且还会见到病情没有转机,反而愈演愈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对这种情况岐伯给予了精辟的回答,一言以避,“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实际上是告诉了我们阴阳虚衰所致寒热的治疗大法,即后世医家王冰概括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就是用热药治寒证,寒象如果没有好转为阳虚生寒,就要用补阳法治疗。

此法用于临床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阴虚或阳虚所导致的病情纷繁复杂,在患者身上也会表现出寒热错杂,即患者会感到忽冷忽热,也有症状表现不剧烈,不显著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医生辨证,所以会有这样症状出现,虽然用寒药治热证,但热势不减或者虽然用了热药来治寒证,仍会有寒象不除的情况,一般是由阴虚或者阳虚造成的,即“用寒药治热证,热势不减者,为阴虚发热”“用热药治寒证,寒象不除者,为阳虚生寒”。经文告诉我们阴虚也可生热,这时就不要一味的用寒性的药物来除热,而应当选用补阴的方法来滋阴除热;阳虚也可生寒,这时就不要一味的用热性的药物来驱寒,而应当选用补阳的方法来温阳散寒。

结合到临床我们不难看到疾病的病因都是错综复杂的,病证也都不是单一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查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真正原因,治疗才不至于失之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