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一学就会
10931300000021

第21章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篇解

汤液和醪醴是由五谷制成的酒类,古人用以治疗疾病。味淡轻清者叫做汤液,味厚黏稠者叫做醪醴。醪,醇酒而未滤去滓者,即浊酒;醴,味甘而酒味不浓者,即甜酒。因本篇一开始就讨论古代汤液醪醴的制作和应用,故以“汤液醪醴”名篇。

原文615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已竭1也。津液充郭2,其魄独居3,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4,此四极急而动中5,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6,去菀陈7,微动四极,温衣,缪刺8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9,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10乃平。

注释

1.五脏阳已竭:竭,阻遏。五脏阳气被阻遏,导致阳气虚衰,气虚则水停致气不化水,水邪泛于肌肤胸腹则为水肿。

2.津液充郭:津液,指水液。郭:此处同“廓”,指形体胸腹。本句意为水邪(水气)充满胸腹肌肤。

3.其魄独居:魄,属阴,《灵枢·本神》云:“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此指属阴的水液。居:留,这里有“盛”的意思。五脏阳气郁遏,水液独盛于内。

4.形不可与衣相保:形,形体,这里指水肿的形体。保:安也,引申为适应之意。相保,即相称、相适应的意思。本句意为水肿的形体与原有的衣服不相称,形容水肿之甚。

5.四极急而动中:极,末。四极,即四末,指四肢。急,肿急,指水肿严重,肌肤绷紧。动,变动。中,内脏,主要指心肺。由于四肢严重浮肿而影响到内脏的功能出现喘悸的症状。

6.平治于权衡:平治,指治疗。权衡,意为平衡、协调。使阴阳平衡,形气协调。本句意治疗水肿的治则是首先要协调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之平衡协调,即平衡阴阳。

7.去菀陈:去,去除。菀,通“郁”,指体内郁积的水邪。陈,陈腐,指体内的水邪。斩也,除的意思。当“去菀陈”理解,动宾。祛除郁积陈久的水邪。

8.缪刺:缪,同谬,左右交错之义。病在左而刺其右,病在右而刺其左的刺络脉法。此处意谓根据脏腑经络辨证,分别左右交刺其所属之络脉。

9.开鬼门、洁净府:鬼门,指汗孔。净府,指膀胱。开鬼门,即发汗法。洁净府,即利小便法。

10.巨气:大气,此指人体的正气。

释义

黄帝道:有的病不是从体表毫毛而生的,是由于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阴气独盛,阴气独居于内,就会导致阳气更耗于外,形体浮肿,不能穿原来的衣服,四肢肿就会影响到内脏,这是阴气格拒于内,而水气弛张于外的表现,对这种病的治疗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要平复水气,应当根据病情,衡量轻重,驱除体内的积水,并叫病人四肢做些轻微运动,令阳气逐渐发布出来;穿衣服温暖一些,帮助表的阳气恢复,而阴气凝易散。用缪刺方法,针刺肿处,去水以恢复原来的形态。用发汗和利小便的方法,开汗孔,泻膀胱,使阴精归于平复,五脏阳气输布,以疏通五脏的郁积。这样,经气自会生成,形体也强盛,骨骼与肌肉保持着常态,正气也就恢复正常了。

按语

本段论述了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及具体治法。文中“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已竭也”“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气拒于内”等都明确指出了本段所言水肿由内伤所致。阳气有温煦推动的作用,现在五脏的阳气衰竭,气行不畅,阻碍水气津液地运行输布,以致水气充满于皮肤,形成水肿。症状表现为:“津液充郭”“形不可与衣相保”是浮肿以四肢为甚;其治则是“平治于权衡”“去菀陈”即恢复阴阳的平衡,消散水液的蓄积,驱除血液的郁积。具体治法包括:“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和利小便法;“缪刺其处”祛除络中郁滞;“温衣”温暖形体顾护阳气;“微动四极”助阳行气。这些认识都为后世医家对水肿病的辨证施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张仲景的“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就是“开鬼门,洁净府”的治法理论延伸。

现今意义

水肿作为临床常见病,本段经文向我们指出了针对水肿病的治法大法,包括“去菀陈”“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这些理论堪称经典,后世医家对这些理论地发挥应用也极为精当。对于水肿这一常见病的治法临床有不少报道,如根据具体的症状表现在主方的基础上酌加麻黄、桂枝辛温解表一类的药物来发汗:选用地龙、蝼蛄、蟾蜍一类通经活络的药物的以达行水目的;选用肉桂、附子一类温中补阳药物来温通阳气;用龟板、白芍一类的滋阴潜阳的药物于阴中求阳等等诸如此类。还可以根据“微动四极”的理论指导,嘱咐患者多加强体育锻炼,因为“动则生阳”,更好地促进体内阳气的升发,来温化行水,使水湿得以排出,水肿自消。这些治法在临床的应用是完全符合经典旨意的,所以收效也极为灵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