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十二时辰养生法
10929800000030

第30章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

未时的时候,小肠开始消化中午的饭食,这时一定要保持好的心情,不能生气,否则会影响营养的吸收,从而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此时要保持心理上的健康。既然形体依赖精神才能充满活力,所以应该保养自己的精神,通过安定心志来健全形体,使爱憎忧喜等情感不留于心中,淡泊宁静,做到没有过分的情欲,从而达到心气平和。嵇康的这一养生主张与老子的“淡泊”,庄子的“忘却情感”“不为物累”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他的说法更全面和系统,体现了对老子和庄子养生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嵇康常说,身为一个君子,应该“体亮心达”,情不系于所欲,这样就能“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相反,如果不注重养生,耽声色、溺滋味、七情太过,就会使身体内外受敌,容易夭折。嵇康一直身体力行这些主张,他自己提出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他的好友王戎说:“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因此留下了“意趣疏远,心性放达”之美名,可见他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很好,能够做到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心气平和,以达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的目的。

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心气平和。我们常说世事无常、风云变幻,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和不顺心的事,喜、怒、哀、乐都是正常的情绪反映,而正常的情感宣泄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万事皆有度,难就难在对度的把握。情绪的波动一旦超出正常范围,就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所以要特别注意疏导和理顺自己的情绪和欲望。

从保健学的角度看,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制怒”。“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为怒不仅伤肝脏,还伤心、伤胃、伤脑等,从而导致各种疾病。《老老恒言·戒怒》篇中这样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古人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一定要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怒气伤身的严重危害性。年纪大了,生理器官的机能逐渐减退,血管硬化、血脂增高、心脏衰弱、肾上腺素减少,对于老年人来说,愤怒就像一团喷出的火,一旦“怒从心头起”,突破了理智的防线,破坏的是自己的健康。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我们都应该保持理智的头脑,有副对联说得好:“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头忍最高”,心境开阔一些,凡事达观一些,就是给健康最好的投资,给自己最好的奖赏。所以善养生者首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保持心理上的健康。

曾经有一首相当流行的顺口溜,其中有这么几句:“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句句都是大实话,但却很有道理。清代的养生家石成金也写过一首《莫恼歌》,头一句就是“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虽然七情六欲是人所共有,但必须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才不至于影响健康,尤其是我们平时最容易犯的愤怒。

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头忍最高。浙江省有位百岁寿星叫羊耀同,他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经历了改朝换代和连年战乱,后来迫于生计,他参加了国民党,穿梭于战火硝烟中。解放后被捕入狱,因表现积极而被提前释放。后来他带着家人先后两次跨县搬迁,一生的遭遇可算坎坷。面对生活的磨难,羊耀同能坦然视之。高兴时他会哼上一段小曲,难过的时候就背“人之初,性本善……”他总是和和气气,从不无端发火或与人争吵。经过了一个多世纪,年逾百岁的老人说,他的长寿秘诀就是“有喜不大喜,有悲不大悲”。老人实践了嵇康“除喜怒”的养生主张,也验证了“和气增寿”的古话。

对于普通人来说,凡事都能做到平心静气,不急躁、不愤怒确实很难,有时候情绪和欲望比我们想象的要难以控制,失控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所以我们应该找几个适合自己排遣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尽快使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把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比如找朋友或家人倾诉、散步、做运动、听音乐、睡觉等。嵇康不肯与统治者合作,受到猜忌,还经常有小人的恶语中伤,他也有自己疏导和排遣的方法,那就是弹琴。

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乎声音也。嵇康爱好音乐,他在《琴赋》中说弹琴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乎声音也。”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模制嵇康画像砖,就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在情绪不畅的时候他能以乐抒怀,在音乐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得到高度的休息和调节。古琴音色优美,韵致幽远而活泼,富于转折变化之妙。在风景幽雅的竹林下,远离世俗的喧嚣,《广陵散》的绝美音质与潺潺溪涧相和,不仅陶冶了性情,而且也排除了一切烦恼。

从音乐养生的角度看,呼吸着清新空气,沉醉于音韵之中的抚琴者,可以很长久地处于入静状态,并在此状况下,使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得到适当的调整,体气顺畅,平和通达,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听音乐、读书、散步等排遣方式也能收到相似的效果。

目前医学界有一个共识:心理养生正在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一个人是否健康,至少有两个标志:一是健康的体能,一是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在一定意义上更重于健康的体魄,一个心理上未老先衰的人往往不会长寿。一般来说,心理健康应该具有善良的品格,能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最重要的就是能把情绪和欲望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心境淡泊,处世坦荡、达观,也就是嵇康所推崇的“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保持心气平和。

要想益寿延年,乐观是一味良药。乐观的心态能使我们避免伤害或把伤害减到最小,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要想益寿延年,乐观是一味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