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十二时辰养生法
10929800000028

第28章 气功养生调身调心

如果你在未时的时候没有充足的时间睡午觉,练一练气功也是调身养心的好方法。尤其是老年人,在未时做做气功,不但可以使自己身体得到很好的放松,还可以改变烦闷的心情。

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等都有一定的联系,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气功分静功和动功两大类,前者也叫内功,后者也叫外功。静以养神,以吐纳呼吸为主要练功方法;动以练形,以运动肢体为主要练功方法。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能动能静,所以长生。气功用于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两千多年前先秦的医学著作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论述。道家的老子、庄子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古代的气功,如《老子》中的“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庄子》中的“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等,均是讲练功的。《黄帝内经》中有以气功治肾病的记载。葛洪在《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经验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孙思邈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从历代养生家对气功支持、肯定的态度来看,气功养生在我国确实有很大的影响,热衷于气功养生的人,除了陆游,还大有人在。

我国古代传说中最著名的长寿人物彭祖就精通服气导引之术,他说“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

唐代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638-727),以精通气功养生之术而著名。他曾遍游名山大川,后在天台山筑草庐隐居,修习气功养生法。武则天曾慕名召见他,但他没有应召。唐睿宗时,皇帝派他的兄长去召请他,司马承祯才不得以入宫。睿宗向他请教养生与治国的方法,他以练习气功的要旨“减少思虑”来回答,认为减少思虑则心安体健,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他说对任何事物能顺其自然发展,不妄图令其合乎自己的心意,那么国家也就可以治理好了。这位气功养生大师享年89岁,他去世后唐玄宗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

而司马承祯的师傅潘师正,居于逍遥谷,活了98岁。据说他的气功养生术得自南北朝时的养生大家、“山中宰相”陶弘景的真传。

气功之所以有养生益寿的作用,首先,因为通过练气功,可以疏通人体经络,流通气血,特别是使人体的元气旺盛,所以无病可以强身,有病可以治病;其次,通过气功各种功法的锻炼,可以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增强机体的生命活力,生命自然会延长,推迟衰老,健康长寿。

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我国著名的气功大师刘贵珍在其著作《气功疗法实践》中,详细地阐明了气功养生的道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培补元气,扶正法邪。

在气功学理论中,贯穿着“以气为本”的论点,在锻炼方法上,也强调培补元气以固本的指导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对气功培补元气机理的精辟概括。传统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体的内因,气功就是外练“筋、骨、皮”和内练“精、气、神”动静结合的自我锻炼养生法。练功后,元气充溢,即可更好地激发、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对维持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2.调节阴阳。

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气功对阴阳平衡的调节作用广泛存在。中医学认为,形、精可以转为功能,但机体功能亢进时,则可使形、精耗伤。气功锻炼入静后,则交感神经兴奋强度减弱,气体代谢降低,高反应状态得以纠正,这就是气调节阴阳作用的具体表现。气功的补阳作用也极其广泛。根据“肾虚”的理论分析,肾阳虚者,练功后出现的四肢由厥冷变暖,尿酮类固醇恢复到正常水平,以及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等变化,都是气功补阳作用的体现。

吐故纳新,熊经鸟伸。3.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气功治病、保健的作用,是通过“通经活络”来实现的。经络不通、气血不调的患者,练功后,凡气血弱者,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练功过程中,还观察到经络传感明显和内气循环任督二脉和其他络脉等现象,这都是气功通经活络作用的具体表现。

总之,气功是一种极好的强身健体方法,每一个想要身体健康、“尽终其天年”的人都可以练习。气功一般可分为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保健功、五行掌等功法,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对功法的选择也因人而异。通常情况下,身体瘦弱者,宜先练内养功,待体壮以后,再练站桩功、行功和各种动功;体胖者,宜用强壮功、站桩功、行功等;高血压患者,可练松静功及内养功;患有胃肠病等消化系统疾患及肺结核的人,可选内养功;神经衰弱的人应选强壮功,再配合保健功。总之,初学者应根据中医的诊断,分清自己的身体偏于阴、阳、寒、热、虚、实哪种状态,阴虚者以练静功为主,阳虚者宜多练动功。

另外,练习气功要掌握一些要领,初学者应该引起注意。

1.松静相辅,顺乎自然。

松与静的关系密切,全身放松能促进入静,而入静后,也必然呈全身放松状态,两者相辅相成。所谓松,一方面是全身肌肉处于松而不懈的状态(采用卧式,全身放松较易实现),另一方面是意识的放松,伴随全身肌肉放松,使整个身体有舒适松快的感觉,要消除紧张状态,达到精神的放松。所谓静,是指在呼吸方面出入无声,悠然自得,在意识方面强调通过意守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的境界。总之,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关键,掌握得好,可以迅速获得良好的效果。

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关键。2.练意练气,意气合一。

气功之“气”,主要指元气。练气之初,必须由练肺气(呼吸之气)入手。肺气的锻炼,大都要求呼吸做到:悠、匀、细、长、缓。练功有素的人,每分钟呼吸次数可达二三次,形成缓慢的腹式呼吸。呼吸气的锻炼,必须由浅入深,由快至慢,逐渐练习,不能要求在短时间内即形成完整的深长呼吸。初练时必须以意念诱导,练到一定程度,便可达到自然而规律的呼吸。所谓练意:一为排除杂念;二为意守丹田,使整个机体发生更深刻的变化。初练气功者欲想很快排除杂念是很困难的,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杂念逐渐减少,达到入静的要求。

练功过程中把练意和练气结合起来,待深长、均匀的呼吸形成后,注意腹部随呼吸起落。当呼吸锻炼纯熟时,即使不注意呼吸也能自然达到气贯丹田,此时,单纯意守丹田即可。这样练气练意,二者就能密切结合,实现意气合一,使真气充沛,治病健身。

3.情绪平衡,心情舒畅。

在气功治疗中必须强调情绪平衡、心情愉快,这样才能促进健康、消除疾病,而且每次做功后都会有舒适、轻松的感觉。

4.循序渐进,勿急于求成。

初期练功不能急于求成,效果都是随着练功时间的延续逐渐显现出来的。练功方法虽然不很复杂,但要掌握得比较熟练,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

5.练养相兼,密切结合。

所谓练养相兼,就是练功和合理休养并重。只练功,不注意合理休养,对战胜疾病没有好处,所以练、养必须密切结合。合理休养包括:适当休息、生活规律、情绪乐观、饮食有节、适度体力活动等。这些内容在整个练功过程乃至一生中,都应当注意,这往往是战胜疾病获得健康的保证。

6.固定功法,功时适宜。

当前各地流传的功法甚多。有的功法已在临床广泛采用,效果不错;也有些功法,仅限于个别人练习,尚未完全公开,或使用之人甚少,功效究竟如何,尚难定论。练功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体质和日常习惯等,选择1~2种适合自身的功法,这样既便于掌握,又有益于健康。

7.总结经验,避免偏差。

气功疗法主要是患者自行掌握练功要求和方法,有的因急于求成,呼吸用力过大,一味追求深长缓慢,造成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头痛头昏、精神紧张等偏差。当偏差开始有所表现时,纠正比较容易,如果偏差已经形成,纠正起来就比较费力。因此练功之初,一定要深入细致地体会,总结经验,找到不足,及时纠正,以免形成偏差。

8.选择适宜的练功场所。

环境安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在室外最好选择树林、草坪、花圃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在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无论室内室外,都不宜让风直接吹在身上,尤其要避免吹在后颈部位。

心情平静,有益于调整呼吸和意守入静。除此以外,在上功前20分钟应停止较剧烈的体力和脑力活动,以保证练功时全身肌肉放松、心情平静,有益于调整呼吸和意守入静;练功前要宽衣松带,以便于全身肌肉放松和呼吸通畅;练功之前还要排除大小便;在练功的次数和时间上,初学者每天宜练一次,每次10~15分钟即可,练功熟练者可增加一次,每次20~30分钟;练功完毕后,不要匆忙站起,应该先用两手擦面,轻轻揉揉两眼,然后再缓缓起立,活动活动四肢;练功期间,生活要有规律,饮食上可适当增加营养,戒掉烟酒嗜好,保持情绪稳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目前,在中医理论的指引、配合下,气功疗法得到了蓬蓬勃勃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老年人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功法。

未时,正是小肠开始吸收营养的时候,适当地练一会儿气功,不但能有助于小肠对营养的吸收,还能使自己的心情得到很好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