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遏制与绥靖:大国制衡行为分析
10927100000015

第15章 2 法、俄对德国威胁的认识

19世纪90年代初,法国和俄国都把德国视为欧洲的最主要威胁。普法战争以后,落败的法国被迫把极其重要的资源产地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屈辱地割给了德国。德国宰相俾斯麦意识到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列强的防范目标,他意识到欧洲国家“只能容忍德国的实力强大到不至于触犯其自身安全为限”。为了防止法国复仇和进一步削弱法国,他坚持地区性守成原则,在欧洲大国间构筑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联盟体系,在外交捭阖中小心翼翼地维护俄德关系并努力稳定德俄奥三皇关系。1872年德、俄、奥三国皇帝签订协定,声称一旦和平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威胁,则“无需寻求或缔结新的盟约,即可彼此进行协商,以求达成共同遵循之路线”。1882年俾斯麦利用英、法、意在地中海的冲突,拉拢意大利与德奥形成三国同盟。俾斯麦建立这些交叉结盟网络体系的目的是防止、限制和削弱法国复仇的可能性,因此法国在70年代和80年代可以说被彻底孤立起来。

1887年之后,法国统治集团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加。1887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得到延续。从军事实力的对比看,由于德国的工业化速度大大超过法国,从而为德国军事权力的扩张奠定了经济基础。1887年之前法国基本上还能平衡德国的力量。但是,1887年之后,德国通过了七年期的军事法案,大大提升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其军事能力逐渐超过了法国。因此,俾斯麦数度成功地对法国发出恫吓言辞以制止法国国内不断滋长的反德情绪。1887年6月,德国与俄国签订了三年期的再保险条约,该条约规定俄国在德国发动的对法防御性战争中保持中立的义务。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俄国的一种束缚,防止它和法国建立反德同盟。德国军力的增长以及对法国进行鼓励和高压的结果是,法国领导人不但不能“像当年宽恕滑铁卢那样宽恕色当”,反而把德国视作“最主要的敌人和危险的对手。”

俾斯麦担任首相职务近20年,他企图达到的目的是争取在政治上出现除法国外各国都需要德国的形势,而稳定四方的目的则是用较长时间巩固和消化德国在1866-1872年期间在欧洲取得的地缘政治成果。因此,俾斯麦的战略目标是将德意志的强国地位限于欧洲地区,拒绝任何全球性的战略企图。但是,德国实力的上升在德国国内滋生了向世界扩张的动力,这种冲动在威廉二世的身上得到强烈体现,并导致1890年3月俾斯麦和威廉二世分道扬镳。在威廉二世外交“新方针”指引下,德国拒绝了俄国提出的续订再保险条约的要求,而俄国一直心怀不满的三国同盟却在1891年5月得以再次延续。此外,1887年地中海协定签订,英国间接地与德、奥、意发生联系,这使英国与三国同盟实际上形成非正式的盟友关系,从而加重了俄国受到德国和三国同盟威胁的危机意识。至此,俄国人“不再相信德国具有和平的愿望了。事实上,他们认为德国有可能会发动侵略”。到1891年,俄德和俄奥关系日益恶化,俄国的威胁感和对德国的警觉增加。不过,俄国人稍感宽慰的是,一旦战事发生,法国无疑会从军事上支持自己抗德。虽然有这样的把握,俄国外交大臣尼古拉?吉尔斯还是认为,俄法应该达成某种政治协定以“保持有利的力量均衡”。因此,与法国一样,俄国也把德国视为威胁,并认为法俄联合能够抵消德国的实力。

在90年代后半期,欧洲另一个重大矛盾是英法围绕中亚和非洲殖民地的争夺而产生的紧张关系。但是,这种矛盾是在欧洲以外地区,在欧洲大陆最直接和最大的威胁是德国扩张性的战略意图;其中,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德国对东南欧和近东等属于法俄传统势力范围的觊觎,更增加了法俄的担心。

这里需要作出辨别的是,1905年之前德国是否具有侵略意图从而构成了对法俄的威胁和法俄是否感受到德国的威胁是两回事。根据进攻现实主义者的逻辑,如果大国具有对外侵略的意图,那么1905年俄罗斯大败于日本从而法国不得不单独面对德国时,德国为什么不乘此大好时机征服法国并夺取欧洲霸权,而非要等到1914年才挑起战争呢?约翰?米尔斯海默的解释是,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里,德国的实力不足以与当时的欧洲大国同时开战,只能被迫接受现状。而乔治?凯南(GeorgeF。Kennan)则持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德国不是当时欧洲均势的现实威胁。他写道:“俾斯麦准则不仅排除德国对法国或俄国的无端进攻,也排除德国支持三国同盟中的其他任何成员采取类似行动。俾斯麦准则对德国皇帝身边的人非常有说服力,尽管有时候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个事实或者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从事后的角度来说,历史学者很难描绘当时究竟是哪些情势使德国悖离了这些准则。毕竟就欧洲本身而言,德国是一个要求得到满足的国家。如果欧洲大陆发生战争,德国不会捞到什么好处。俾斯麦对此心如明镜,其后继者也一定对此不会有多少异议。”

如果德国不具备侵略意图,这可能会在一定意义上修正人们对当时欧洲战略局势的传统认识。但是,根据第二章的理论分析,本文理论检验的预设条件是现状维持国的被威胁感而非德国真实的侵略意图,因此德国事实上是否具有侵略意图对于理论检验来说并不成为问题。就本章而言,法、俄两国如果感受到了德国的威胁,就满足了理论假设的既定要求。而且,有一点可以不用质疑,即德国领导人对法俄同盟始终非常警惕,并意识到经济上的相互需求是法俄接近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