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微笑是一句世界语:塑造青少年阳光心态的名人故事
10924900000050

第50章 勤奋是通天之路

“这孩子天生不是唱戏的料”,不管谁见到童年的他,难免都会这么想。八岁的时候,家里人为他请了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几句简单的唱腔,翻来覆去教授了很久,可是他仍然唱不好。最后朱先生扔下一句“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便拂袖而去,再也不肯教他了。不单是嗓音条件不好,他普通的相貌、无神的眼睛以及迟钝的头脑都犯了作为一名戏曲演员的大忌。无奈之下,家人只好把他送去戏曲班学戏,那里的学生多,收费也不高。可是没有一位师傅愿意教他,大家都清楚他不是学戏的料子,怕坏了自己一生的名声。最后,一位叫吴菱仙的师傅主动将他收在了门下,其中是有渊源的——吴菱仙以前曾受过他爷爷的恩惠,此举完全是为了报恩。

针对他自身的缺陷,吴老师为其制定了一系列的训练。首先是练眼神,他双眼近视,毫无神采,吴老师教授了他几个灵活双眼的方法。其中一个方法是长时间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物体,他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常常弄得双目酸痛,泪流不止。经过长久的艰苦训练,他的眼神终于一天比一天灵活起来。

其次是练嗓子,每天早上六点钟,吴老师就把他叫起来吊嗓子。练嗓子是有讲究的,非得把全身的肌肉活动开了,血液流动顺畅了,才能开练,不然会把嗓子喊坏。于是,他起床后,吴老师先带着他散步,等他走热了,出了汗,才开始让他吊嗓子。至于脑子反应慢,记性差,那也就没什么好办法了,只有死记硬背,反复练习这一招了。按照吴老师的规定,每一句戏文他都得练上三十遍。为此,老师为他准备了一个碗和一打铜钱,每练一遍就在碗里放一枚铜钱,直到放足三十枚铜钱为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资质平平的他在这样的苦练之下,终于弥补了先天的不足,成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世界三大戏剧派别之一的代表人物,并且创立了“梅派”,他就是一代宗师梅兰芳。

名言:

M iraclessom etimesoccur,but one has to work terribly for them.

——C.W eizm ann

奇迹有时候是会发生的,但是你得为之加倍地努力。

——魏茨曼

名人剪影: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八岁学戏,十岁登台。解放后任北京京剧院院长,代表剧目有《洛神》《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抗金兵》《穆桂英挂帅》等。

成功指南针:

波兰著名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有一次接受杂志访问,谈及他的成功之道时说:“我认为不断练习,才能够精益求精,熟能生巧。假如我一天不练琴,就会发觉分别所在;假如我两天不练琴,乐评人便会发觉分别所在;假若我三天不练琴,连听众都会发觉分别所在,到那时才急忙补救,就实在太迟了,因此我坚持每天都练习。”

西谚有云,常用的钥匙最光亮。在成功者所具备的所有美德中,最无捷径可寻的恐怕就是勤奋了。可是,那也是通向成功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因为大量事实向我们证明,万事难抵一个“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