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10923900000050

第50章 心悸

“原文”

心悸形凛,不时遗泄。(115)

茯苓 炙甘草 桂枝 大枣

此劳伤营卫,寒热时作,心悸胸痛,怕其失血。(136)

小建中汤加芍加牡蛎

气血不调,心悸脘闷,法宜温之。(251)

当归 白芍 焦术 炙草 枣仁 茯神 陈皮 柏仁

烦劳伤营,心悸脘痛。(846)

人参 当归 桂心 煨姜 茯神 白芍 炙草 南枣

风动,心悸嘈杂。(934)

淮麦 炙草 桂枝 牡蛎 茯神 南枣 龙骨 枣仁

营血暗耗,心悸食减。(925)

淮小麦 生白芍 枣仁 白茯神 炙甘草 柏仁

诊脉软,心悸不耐烦,营虚气怯甚矣。(837)

淮小麦 茯神 炙草 炒白芍 枣仁 建莲

心肾不交,心悸内怯,阳痿不举。(888)

淮小麦 枣仁 远志 柏仁 龙齿 建莲

心悸,食不甘味,舌苔颇浊,宜和阳明。(254)

北沙参 麦冬 茯神 扁豆 霍石斛

营阴枯槁,心悸嘈杂,咳嗽。(78)

炙甘草汤去参、姜加牡蛎、白芍

营阴暗耗,心阳不宁,怔忡渐至。(1024)

生地 龙骨 丹参 天冬 茯神 柏仁

五志内燔,心悸舌糜,宜存阴泄阳,第脉弦涩,不宜过于苦寒。(440)

生地 川连 新灯心 茯神 丹参 赤麦冬

脉涩,心悸内热。(909)

生地 白薇 柏子仁 条芩 稆豆 茯神 左牡蛎 白芍

营虚心悸,神倦身痛。(477)

熟地 杞子 柏仁 归身 茯神 杜仲

弦劲脉长,心悸嘈杂,此肝阳化风,冲激阳明所致,良由少阴不充,无以涵木耳。(867)

熟地 茯神 柏子仁 川斛 牡蛎 淡天冬

此伤于肾精不能封蛰,肝阳化风不宁,由冲海上逆,冲突无制,心悸,身若溶溶无定,是病静养葆真,调理经年乃复。(233)

熟地 人参 茯苓 龙骨 牡蛎 飞金

形寒心悸头旋,身如溶溶,此二维任带病也。由带中血液下渗,奇经失灌溉之源,日久有怔忡腰折之患,极早图之。(9)

熟地 牡蛎 桂心 巴戟 茯神 杞子 白芍 白薇

脏真不固,阳浮失守,化风内煽,心悸不寐,火升气逆,阴不能平,阳不能秘耳。(23)

桂七味汤加牡蛎

形丰脉微,阳气自薄,进以六味地黄,纯阴碍阳,是以心悸阳痿,议用通阳,以消阴翳。(444)

人参 远志 鹿茸 菟丝子 附子 细辛 茯苓 粉萆

“按语”

叶氏在治疗心悸的医案中,应用较多的药物主要为健脾安神药、补益药,不偏重于金石重镇。按出现次数多少的药物是:茯苓(茯神)、枣仁、柏子仁、白芍、生地、淮小麦、人参、当归、建莲,金石类药物仅有龙齿、龙骨、牡蛎、紫石英、琥珀等几味。其用药符合心悸的基本病机,即营血不足、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对心悸的预后指出“静养葆真,调理经年乃复”、“亟早图之”。

治疗心悸的特点:

1 辨虚实,重调理

叶氏认为心悸多与心、脾、肝有关,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血虚不能荣心所致,如“营血暗耗”(第925条)、“营阴枯槁”(第78条)、“心脾交伤”(第325条),在治疗中多用健脾安神的茯苓、茯神,补虚的人参、当归等。如“肝阳化风”(第867条)“肝阳化风不宁”(第233条),多用熟地、人参、石斛气阴双补,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心悸还与奇脉有关,“由带中血液下渗,奇经失灌溉之源,日久有怔忡腰折之患”(第9条)多用“熟地 牡蛎 桂心 巴戟 茯神 杞子 白芍”温补奇脉,填纳固摄。

2 综合其他症状进行辨证

叶氏用药体现了他综合其他症状进行辨证,从气血阴阳,或夹痰、夹饮、夹瘀全面调理,这是他治疗本病的特点。如“心悸,食不甘味,舌苔颇浊,宜和阳明”(第254条)。为胃虚夹湿,治宜养胃阴,用北沙参、麦冬、茯神、扁豆、霍石斛;“五志内燔,心悸舌糜,宜存阴泄阳,第脉弦涩,不宜过于苦寒”(第440条)。为心火上炎,治宜清心安神,用生地、川连、新灯心、茯神、丹参 赤麦冬;“脉涩,心悸内热”(第909条)。为阴虚夹瘀,治宜养阴清热安神,用“生地 白薇 柏子仁 条芩 稆豆 茯神 左牡蛎 白芍”。

古人治悸,多以血虚、痰饮、火邪立论。其治有补血养心,化痰,清火等法。而天士先生治悸,不泥前人之见,而是独出机杼,有所创新,其“阳化为风”、“温补奇阳”、“静摄任阴”“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以及“久病入络”之学术思想,亦体现于心悸怔忡证治中,吾辈后学确有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