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10923900000003

第3章 发热

“原文”

风温发热。(329)

薄荷 花粉 杏仁 枳壳 桔梗 连翘

身热,头痛渴饮,脉浮弦。(880)

芦根 连翘 杏仁 桑皮 花粉 通草

风热上侵,身热作咳。(948)

杏仁 花粉 桔梗 连翘 桑皮 薄荷

舌白,身热头胀。(774)

杏仁 连翘 桔梗 苏梗 枳壳 橘红

身热头胀。(795)

杏仁 半夏 橘白 厚朴 苏梗 茯苓

痰阻热蒸,发热脘闷。(438)

竹茹 半夏 橘红 枳实 茯苓 桑叶

脉弦紧,形凛发热,头胀恶心。(775)

藿香 半夏 生姜 杏仁 橘白 厚朴

晡热月余,阴分渐伤,恐延劳怯。(947)

真元饮

晡热,右脉弦大,阴弱伏温,且养阴和阳。(437)

新鲜地骨皮 麦冬肉 茯神 青皮甘蔗汁 川石斛 知母

湿去热未已,面热舌黄。(838)

川黄连 广皮白 金斛熟半夏 绵茵陈 茯苓

身热头痛,身疼无汗,脉弦。(844)

小柴胡汤去人参

风湿相搏,发热身痛。(446)

杏仁 桂枝 木防己 米仁 茯苓 大豆卷

劳伤营卫,寒热。(1099)

茯苓桂枝汤

劳伤挟邪,发热形凛。(321)

杏仁桂枝汤

劳伤挟邪,形凛发热。(421)

括栝蒌桂枝汤

阳维为病,苦寒热,治以调和营卫。(981)

桂枝汤加玉竹

脉浮身热,头痛。(773)

桂枝汤加杏仁、花粉、黄芩

阳微伏邪,寒多热少,间日一发,治以辛温。(1126)

杏仁 桂木 生姜 茯苓 炙草 大枣

伏邪寒热,身痛舌白。(1140)

花粉 桂枝 白芍 炙草 生姜 大枣病后营卫不谐,不时寒热。(638)

小建中汤

劳伤伏邪,发热身痛。(884)

当归 炙草 广皮 青蒿 白芍 茯苓 半曲 黄芩

伏邪发热头痛。(1084)

淡豉 杏仁 枳壳 桔梗 橘红 连翘

伏邪发热。(1037)

苏梗 橘红 杏仁 厚朴 花粉 连翘

伏邪发热。(770)

杏仁 橘红 桑白皮 连翘 桔梗 川通草

伏邪发热,舌白。(1145)

桑皮 杏仁 通草 浙苓 米仁 芦根

伏邪未清,寒热不罢,法宜和之。(983)

当归 柴胡 半曲 橘白 鳖甲 赤芍 茯苓 黄芩

风湿相搏,发热头重,肌肤搔痒。(1108)

茵陈 桑皮 豆卷 杏仁 浙苓 米仁

阴损及阳,寒热日加,脉数形瘦,其何以理。(917)

贞元饮

发热,舌黄脘闷。(881)

淡豆豉 黑山栀 枳壳 土蒌皮 扁杏仁 桔梗

汗止内热。(1015)

生地 阿胶 川石斛 麦冬 炙草 火麻仁

“按语”

中医认为发热是邪正斗争的外在表现,发热的类型很多,各种热型在治疗上也因其病机的不同而不同。叶氏阐述发热的条文共33条。其中阐述有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劳伤伏邪引起的发热,日晡发热,风湿热等。其中绝大部分发热都用到了杏仁,起到了开宣肺气,透热外出的目的。现就其对各种发热的认识作一分析。

1 外感风热之发热

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除了具有发热的特点外,大部分都有外感表证的特点,如:“身热,头痛渴饮,脉浮弦。”(880条)、“舌白,身热头胀。”(774条)以及身热作咳等等。此类条文共8条,其治疗多运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法,故用药以薄荷、杏仁、连翘、桔梗等为主。如981条运用桂枝汤加杏仁、花粉、黄芩等来治疗脉浮身热,头痛。

2 劳伤伏邪之发热

在叶氏论述的发热中,劳伤伏邪之发热共有11条。其发热特点有发热,寒热往来,身痛,头痛,舌白等。在治疗上,叶氏强调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桂枝汤为主方进行加减。如1099条、321条、1126条、1140条等,均是如此。另外强调在针对伏邪未清,寒热不罢的病证,宜采用和法,如第98条方中用柴胡即是此意。

3 其他类型发热

叶案中大部分发热条文是针对外感风热、劳伤伏邪之发热。其余14条分别阐述了其他类型的发热。如947条、437条讨论了日晡发热,指出日晡发热体现出阴伤的特点,故治疗时注重阴液的救护,故用地骨皮、麦冬等滋阴清热之品。再如446条、1108条等谈论了风湿热的特点,其发热的特点体现出来风、湿和热三方面的特点,“发热头重,肌肤骚痒。”故在治疗时强调既要清热,又要祛风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