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10923900000022

第22章 下利

“原文”

暑湿下利,左脉弦,鼻衄。(619)

藿香 木瓜 炒扁豆 川连 赤苓 广陈皮

暑湿内陷下利。(686)

益智仁 砂仁 木瓜 广藿香 白茯苓 广皮

暑湿未净,下利频来。(574)

人参 茯苓 姜炭 炒陈皮 焦术 炙草 木瓜 益智仁

下利半月,脉涩,此阴暑(1)伤中。(704)

荜拨 厚朴 茯苓 丁香 益智 广皮

下利身热。(1133)

藿香 防风 广皮 厚朴 茯苓 煨姜

伏邪下利,脉弦,法宜和之。(818)

藿梗 广皮 泽泻 麦芽 茯苓 香附 猪苓 腹皮

湿阻泄泻。(720)

藿梗 苓皮 腹皮 麦芽 厚朴 广皮 泽泻 猪苓

湿热下陷,腹痛泄泻。(573)

藿梗 神曲 桔梗 广皮 川连 茯苓 米仁 泽泻

湿伏蒸热下利。(914)

木瓜 茯苓 陈皮 半曲 藿香 荷边 炙草 谷芽

湿阻下利腹痛。(906)

厚朴 广皮 香附 藿香 茯苓

湿邪内郁,腹痛便溏。(1141)

广皮 茯苓 藿香梗 厚朴 香附 砂仁壳

湿积,下利腹痛。(336)

茆术 广皮 益智仁 茯苓 厚朴 广木香

腹痛便泄,暂和中焦。(388)

谷芽 半曲 陈皮 茯苓 木瓜 煨姜

脘爽便泄,宜和中焦。(287)

半曲 木瓜 谷芽 茯苓 广皮 香附

久利盗汗,恶心形凛,肌发红点如瘾(2),虚中挟邪耳。(139)

谷芽 木瓜 半夏曲 茯苓 广皮 荷叶蒂

湿积脾困,便溏腹痛。(171)

厚朴 陈皮 砂仁壳 茯苓 麦芽 陈神曲

病后食物不节,下利。(905)

益智仁 广皮 大腹皮 砂仁壳 茯苓 广藿香

食滞下利腹痛。(199)

厚朴 谷芽 煨姜 陈皮 半曲 枳实

食物失宜,下利更甚。(183)

益智 胡芦巴 青皮 茯苓 炮老姜 荜拨

下利红积,腹膨。(869)

焦术 广皮 炮姜 茯苓 木瓜 益智

下利脉小而迟,食物不节,脾阳戕(3)矣。(950)

焦术 茯苓 荜茇 干姜 益智 新会

水湿外侵,阳郁不宣,腹痛下利,症恐转重。(365)

吴萸 附子 丁香 茯苓 干姜 广皮

劳伤阳气,神倦便溏。(1049)

人参 于潜术 茯苓 附子 干姜

阳微形寒,腹痛下利。(991)

人参 炮姜 焦术 茯苓 炙草 桂心

舌白,下利两月,脾阳伤矣,有年当此,恐延及肾致脱。(1078)

理中汤加桂心、茯苓

脾弱失统摄之司,便溏下泄。(599)

归身 人参 炙黑草 木瓜 白芍 焦术 炮姜炭 陈皮

填补皆效,复大便频下,中气虚甚,乏力用参,奈何。(819)

焦术 菟丝饼 芡实 山药 炙甘草 建莲

阳伤气陷,下利腹膨。(972)

人参 益智仁 茯苓 焦白术 炮姜 葫芦巴 菟饼 肉桂心

久泄腹满,下焦怯冷,经数载余,述起产后,此伤在冲任矣,

用药自以温纳,惟恐病深难复。(845)

鹿茸 淡附子 人参 赤石脂 川椒 葫芦巴 炮姜 补骨脂 桂心 茯苓片 肉蔻 菟丝子

下利日久,腰痛气坠。(259)

鹿茸 菟丝饼 胡芦巴 人参 补骨脂 云茯苓

久利,脉涩腰酸。(152)

鹿角霜 川续断 禹余粮 紫巴戟 赤石脂 椿根皮

脉弦腹痛,便泄不爽,此下焦阳微,阴浊僭逆(4)使然。(125)

胡芦巴 萆 桂心 巴戟天 青皮 茯苓

阳浮气逆便溏,下焦阳伤矣。(404)

茯苓 附子 白芍 干姜 白术

脉歇,阳伤阴干,便泄腹膨,宜节食物。(126)

真武汤

本为少阴挟邪下利,但舌苔浊腻,脘闷不爽,太阴亦为伤矣,症势最险。(783)

真武汤

脉涩下利,少腹啾唧,此阳微积着使然,法宜温通。(915)

焦术 菟丝饼 肉桂心 葫芦巴 沉香汁

食下少运,便泄,少腹气坠,脉细,命门火虚,清阳下陷,日久有腹满气急之患。(461)

鹿茸 菟丝子 胡芦巴 人参 白茯苓 补骨脂

脉微,久泄瘕聚。(182)

四神丸

治利不利小溲,非其治也。(596)

五苓散

湿邪内阻,腹痛下利,参之色脉,正气殊虚,勿忽视之。(1128)

五苓散加厚朴

脉长弦数,阴亏阳不宁静,食下便溏,亦肾为胃关之义。(528)

六味汤去萸加牡蛎

下利后时有头晕神迷,利伤下焦之阴,厥阳有上冒之机,法宜摄阴。(937)

六味去萸肉加牡蛎。

脉沉弦,阴邪内郁,厥阴阳明不能疏泄,与泛泛下利不同。(932)

来复丹(5)肝气不疏,久利腹痛。(1136)

安蛔丸

脾阳困顿,飧泄(6)腹痛。(246)

丁香 荜茇 白茯苓 炮姜 广皮 益智仁

飧泄半载,脾阳困也。(719)

焦术 木瓜 炮姜 菟丝子 益智 茯苓

病后荤酒太早,脾阳受戕,湿伏成泄,湿胜则濡泄是也。(208)

茆术炭 砂仁壳 广皮 厚朴 块茯苓 大腹皮 猪苓 泽泻

脏阴久耗,素多郁勃,厥阳化风,内燔扰土,为泄为热,宜用甘缓化风法。(826)

炒焦白芍药 炙黑甘草片

脉小,利止食少。(919)

益智仁 煨姜 谷芽 半夏曲 茯苓 木瓜

利止,腹痛未减,大便不爽。(209)

大茯苓 山楂炭 青皮 淮麦芽 广桔红 桂心

脉弦数,利后发热,咳嗽头胀。(1104)

香薷 桑皮 杏仁 桔梗 桔红 连翘

“按语”

叶氏治疗下利的50个医案中,共用药物60种,应用较多的药物主要是淡渗利湿,健脾理气,温中散寒药。按出现次数由多到少排列的前15味药依次是:茯苓、陈皮、姜(煨姜、炮姜、干姜、姜炭)、术(焦术、茆术、潜术)、藿香(藿梗)、木瓜、麦芽、厚朴、人参、炙草、泽泻、桂心、菟丝子、葫芦巴、砂仁。从以上用药情况来看完全符合下利(泄泻)的基本病机,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对本病预后叶氏特别提出:“有年当此,恐延及肾致脱”。

叶氏治疗下利有如下特点:

1 芳香化湿,喜用藿香

叶氏治疗下利注重湿邪为患的病机特点,将芳香化湿的藿香作为治疗下利的首选,如(619.686.1133.818.720.573.914.906.1141)条。并在健脾理气化湿,常用茯苓、陈皮,厚朴的基础上依据湿邪的寒热属性加减用药。如湿热下利常加黄连,如(619.573)条;寒湿下利常加荜茇,丁香(704)。此外,下利日久,伤津不濡,常配木瓜(619.686.574.914)条等。

2 淡渗利水,当用五苓散

叶案的208条记载,“脾阳受戕,湿伏成泄”,用五苓散去桂枝加厚朴、陈皮等。596条指出:“治利不利小溲,非其治也,五苓散。”1128条“湿邪内阻,腹痛下利……正气殊虚,五苓散加厚朴。”五苓散化气利水,叶氏用该方治疗湿盛濡泻,取其利小便实大便之功。

3 温补脾阳,善用理中汤

脾胃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谷不化,并走大肠是内伤下利的主要原因,叶氏抓住湿伤脾阳的特性,善用理中汤加减温中散寒,健脾止泻,如(1049.991.1049.599.574)条。

4 久利伤肾,温补脾肾

下利日久或素体阳虚,脾肾阳虚,叶氏常用脾肾双补法,附子、干姜与人参、茯苓同用,(1049.972),常选真武汤加减(404.126.783)。久利命门火衰,清阳下陷,下利不止叶氏以温肾固涩为法,如(972.845.259.152.915.461.182),常选四神丸加减。

5 益肾摄阴,选用用六味汤

利伤下焦之阴常选用六味汤,阴亏厥阳上冒,头晕者加牡蛎(528.937)。脏阴久耗,厥阴化风,内燔扰土,宜甘缓化风法,常加用芍药甘草汤(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