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10923900000001

第1章 温邪

“原文”

阴弱,温邪上侵,发热咽痛,治以轻剂。(92)

薄荷 象贝 桔梗 连翘 花粉 生草

温邪未净。(32)

玉竹 桑叶 川贝母 花粉 茯神 南沙参

脉微形痹,正气已亏,温邪未净,症势不轻。(70)

玉竹 白沙参 北梨肉 川贝 南花粉 霍石斛

温邪脉小,怕其内闭。(119)

枇杷叶 杏仁 淡豉 瓜蒌皮 枳壳 橘红

暂清上焦温邪。(166)

桑叶 玉竹 川贝 南参 花粉 茯神

温邪伏于肺卫。(264)

桑叶 川贝 南参 花粉 杏仁 橘红

湿邪恋于上焦。(300)

薄荷 生甘草 连翘 象贝 桔梗白 杏仁

风温袭于上焦,发热颐肿。(301)

薄荷 牛蒡子 马勃 桔梗 鲜芦根 连翘

温邪怫郁,发热腮肿。(376)

牛蒡子 杏仁 枳壳 连轺心桔梗 薄荷

先寒后热,是属伏邪,体质阴弱,未宜发表,伏邪发者,乘虚伏于里也,当从里越之,春温篇中有黄芩汤可用。(457)

黄芩汤

温邪挟食,咽痛腹疼。(163)

桑白皮 紫苏梗 枳壳 广橘红 白通草 桔梗

“按语”

温邪是导致温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叶氏论述温邪致病及其治疗共有11条,且大部分为温邪侵袭上焦肺卫之证治,符合其提出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理论。

在用药上多以桑叶、薄荷、牛蒡、杏仁之属,取其清轻凉润之性。纵观其法,不外乎以辛凉之剂清上焦之热或余邪。现从病机、治法、用药规律几方面作一浅述。

1 病机

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能否发病及发病的程度、类型,都是由人体之正气和感受邪气两方面决定的,其中,正气是决定因素。叶氏认为温邪侵袭,首先影响到上焦肺卫的功能,如“温邪伏于肺卫”(264条)、“温邪恋于上焦”(300条)等。另外正气虚弱也是温邪致病的一个因素,如“阴弱,温邪上侵”(92条)、“脉微形痹”(70条)等。

2 治法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为华盖,位置最高,故最易受到温邪的侵袭。治疗肺脏主要以清肃为主,用药宜清不宜浊,宜清不宜重,以轻清之剂宣畅气机,促进肺脏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发挥。如“发热咽痛,治以轻剂。”(92条)、“暂清上焦温邪”(166条)等。

3 用药规律

用药次数较多的中药主要有连翘、薄荷、花粉、桑叶、杏仁等,从以上用药可以看出,叶氏主要从肺经着手,多选用入肺经且轻清的中药,一方面提高肺的宣降功能,利于温邪的祛除;另一方面,选择轻清之品,使得邪气在上焦卫分而解。所谓轻清之剂是指药物质轻为轻,味薄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