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百病外治经典良方
10920600000016

第16章 胃痛

◆敷脐疗方:吴茱萸研末,加醋,凡士林少许,调成软膏,敷脐部,隔日换药1次。

◆兜肚疗方:毕菝、干姜各15克,甘松、山柰、细辛、肉桂、吴茱萸各10克,大茴香6克,艾叶30克。共研细末,用柔软棉布做成20厘米见方的兜肚,覆盖于胃痛部位。1个月为1个疗程。

◆隔附子饼炙疗方: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的足三里、内关、中脘穴位上,上面再放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

◆挤揉足三里穴疗方:当胃痛时,用双拇指揉压患者双侧足三里穴,直出现酸胀感后3~5分钟,胃痛明显减轻。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捏筋疗方:用拇、食二指捏梁内侧粗筋发出“咕噜”声。连提2~3次即效。为了稳定疗效,提后宜轻捶数拳。

◆发泡疗方:以鲜毛茛同大蒜籽(比例2‥1)相配,制成药饼后敷贴于胃俞、脾俞、中脘穴位,外以胶布固定,至局部有灼热疼痛感除药。

◆中成药疗方:将伤湿止痛膏贴于剑突下方下腹偏左处,对胃痛有治疗效果。

◆敷贴穴位疗方

1.弥陀僧、青黛各30克,雄黄15克。共研细末,用鸭蛋清调匀,外敷于胃脘部疼痛处。每日换药1次,连续3~5日,可止痛。

2.生姜20克,面粉80克。生姜捣烂,用鸡蛋清调拌,敷贴中脘、上脘穴位。

3.细辛12克研细末,用甘油调拌成膏,敷贴中脘穴位。

4.栀子、附片按1‥1配好,研为细末,加白酒调成糊状,于睡前敷贴于膻中穴位,再用纱布捆好,次日取下。治疗寒性胃痛。

5.川椒150克,炮姜100克,生附子100克,檀香100克,苍术200克。共研细末,取药末30克,用生姜汁调和成稠糊状,贴敷于穴位,油纸盖好胶布固定。敷贴穴位中脘、足三里和脾俞、胃俞两组穴交替使用。

◆热熨疗方

1.葱白250克,麸皮、食盐各100克,吴茱萸75克,白酒适量。上药混合后炒热,分装数袋,热熨脘腰部、脐部及足心,药袋冷则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2.吴茱萸75克,白酒适量拌匀,用布包成数包,蒸20~30分钟,趁热以药热熨胱腹部、脐部及足心,药冷则更换。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大蒜适量,捣烂,外敷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待足部有强烈的刺激感时,疼痛即止(止后可将蒜泥除去,防足底起泡。为预防足底起泡,可在足底部先抹一些植物油等)。

◆敷脐疗方:大小茴香各5克,研为细末。生姜3片捣烂,加米醋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日。

◆足浴疗疗方:桂枝20克,独活、羌活、麻黄各15克,艾叶、红花、细辛各10克。上药水煎,去渣取汁,倒入盆内,加入适量温水,水温不烫人时,将双足浸泡盆中,水温下降,加入热水补充,边洗边搓,直至皮肤发红为止。每晚1次,每剂可用3日,适用于畏寒胃痛。

◆药兜疗疗方:艾叶45克,红花、水仙子、三棱、莪术各15克,良姜12克,肉桂、草果、木香各10克,砂仁5克。共研细末,装入双层袋中,用线缝好,日夜兜在胃脘部。每剂可用1个月,连用2~3月。适用于脾胃虚寒及血淤所致的胃脘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