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60

第60章 勤学深思,去粗取精

俗话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任何所有成就者,无一不是沿着勤奋之路走向成功的。我们不否认人有天赋,但有天赋而无勤奋,天赋照样成不了天才。纵观古今事业有成者,不难发现,一个人能否最终有成就,为社会进步做出较大贡献,往往不取决于天赋高低,而在于他一生是否勤奋努力。

韩愈认为,“业精于勤荒与嬉”,他表彰学生中勤于学、劳于事的行为,而反对那些荒废学业的行为。他认为学业不进则退,因此,为学应该勤奋,日日上进。

韩愈倡导学习的时候要勤学与深思,勤学不能一味地死学。他在《进学解》里说:“业精于勤荒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指出了学生勤奋学习与勤奋思考同样重要。韩愈教育学生懂得:要想使学业精进,必须勤奋;要想修行立德,使自己的事业有所成就,必须多思。嬉戏贪玩就会使学业荒疏;德行不修就会使事业败坏。关于勤学的方法,韩愈还提出:一要“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即要口勤手勤,博览群书。他所说的六艺之文与百家之编,就是他常讲的三代两汉之书。二要“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读书时要随时随地把其中的要点弄明白,记下来;要挖掘出书里的深刻道理。三要“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只有这样夜以继日,月以积年,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识古书正伪,黑白分明,游之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使学业精醇,得心应手。

韩愈自己以他的勤奋深思的为学态度,为世人做出了典范。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岁到35岁间,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到40岁间,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虽坎坷一生,迁播一生,但勤奋为学,毫不松懈。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在作学问方面的成就不言而喻,尤其与柳宗元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给唐代骈体文以毁灭性的打击。这都得益于他的勤奋。他一生四处颠沛流离,多次被贬谪,仕途不顺,岁月蹉跎,但人生的磨难并没有使他放弃学业,而是更加珍惜光阴。无论处于何种艰难处境之下,都视为学为第一生命。

韩愈在为学上是非常勤于思考的。他反对科举考试中的死八股文,就是他勤奋思考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自隋唐始有科举,开以书取仕之先河,其后千余年,未曾大变,考试时大都要考八股文。譬如八股。韩愈主张形式方面,要排除六朝以来骈俪文体,恢复三代两汉时代自然、质朴的文体,力倡复古,以矫正当时文坛那种内容空洞、华而不实的风尚。文章不须讲究字数的齐整,对仗的工整,用典是否恰当及声律是否谐协,句式应以达意自然为主,不应拘守对偶、平仄的规限。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韩愈挑战当时科举考试中的种种弊端,现在看来他的勇气也是非常可敬的。可见他对学术的深思。韩愈后来倡导复古运动,更是对学术的深刻思考后所做的决定。

韩愈自己能够做到勤学深思,并且以同样的方式去教育他的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术研究上辨别真伪,走上一条正确的学术道路。就拿年轻的诗人贾岛来说,韩愈劝他还俗,帮他摆脱生活困境,耐心指导他写文作诗,参加进士考试。“推敲”这个故事,是众人皆知的。韩愈在为京兆尹时,有一次在路上,青年诗人贾岛骑着驴撞到了韩愈乘坐的马车上。韩愈没有责备贾岛,而是耐心询问贾岛口中正念叨的诗句。原来贾岛骑着毛驴正反复吟着一句他刚写成的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个“推”,贾岛拿不准,是“推”字好呢,还是用“敲”字为好。韩愈听了,觉得这个青年人好学,是可造之才,于是也反复地沉吟起来,帮助贾岛分析。最后决定用“敲”字为好。韩愈见贾岛做诗歌如此勤奋深思,不觉对他很是欣赏,于是收他为学生。

韩愈对贾岛耐心指导,勉励他勤奋思考,在做诗歌上去粗取精,贾岛终于学有所成。韩愈写的《送无本师归范阳》诗,对贾岛的诗胆及诗艺高度赞扬:“(贾岛)来寻吾何能,无殊嗜昌歜。始见洛阳春,桃枝缀红糁。遂来长安里,时卦转习坎”的两人相处生活,以及“欲以金帛酬,举室常顑颔。念当委我去,雪霜刻以憯。狞飇搅空衢,天地与顿撼。勉率吐歌诗,尉女别后览”两人离别时的真挚感情,表现出韩愈对贾岛的浓烈师生之情。贾岛之所以能成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固然与他自己的努力分不开,但韩愈的帮助与指导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韩愈在教育上强调的“勤学深思,去粗取精”的为学方式,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科学的。鲁迅先生强调“拿来主义”,也是强调要通过勤奋学习与思考,辨别真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韩愈所强调的为学方式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