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夸·管·放:50年教龄老校长毕生育才心得
10915600000006

第6章 塑造孩子完美的性格

所谓完美的性格,当然指的是好的性格。那么,什么样的性格是好性格呢?好性格是不是天生的呢?不是。我们说好的性格,是在理智的控制和调节下形成的一种性格。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要根据不同的事务,不同阶段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这就需要我们用理智去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性格,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例如,大家熟知的《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这个故事:司马懿就认定一贯以小心谨慎着称的诸葛亮,不会冒险采取“空城计”这一招,认为城内一定会有伏兵,因此决定放弃进攻,退兵而去。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恰恰是用理智调节了自己的性格,采取最大胆最冒险的行动,巧妙地利用了司马懿多疑的性格,顺利化险为夷。

由此可见,所谓完美的性格,就是能够理智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性格,根据客观的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来塑造孩子完美的性格呢?下面我们就从孩子的几个年龄段来分别地谈一谈。

(1)0-3岁孩子性格的培养

0-3岁是一个人形成基础性格的黄金时期。但是,很多家长认为,这个时候的孩子还什么事都不懂,跟他说什么都没用,所以除了偶尔逗孩子玩之外,并没有刻意要对孩子进行性格方面的培养,结果错过了这个最佳的黄金时期,这是非常遗憾的。

其实,即使孩子还不会说话,但孩子还是能够明白一些父母在说什么,并且看懂父母的表情。所以,从孩子刚出生的那天开始,父母就应该注意培养和塑造孩子的性格了。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多和孩子说话,尽管他还无法和父母对话,但他并不是什么都不懂,他只是在用“心”和父母进行交流罢了!可以这样说,父母多和孩子说话,对于孩子智力的发育,以及性格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父母,在孩子出生以后,就应该和他多说话,等到孩子一岁之后,逐渐会走了,父母就应该有意识领他到一些场合,多见一些人,多长一些见识,而且尽管他说话不清楚,父母也要带着他向所见到的人打招呼,这样就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另外,孩子在三岁之前,虽然还不懂事,但父母还是应该不厌其烦地给他讲道理,例如:孩子见到好吃的、好喝的,往往急于去拿,这时家长就要劝说孩子,不要急躁,慢慢地来,等一切准备好后,再开始吃、开始喝,这样反复地去指导他,孩子自然就懂了。

其实,一个人的性格到底是外向还是内向、急躁还是温顺、活泼还是安静……基本上都是在零岁到三岁这段时间形成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性格,而且越早越好。

(2)4-14岁孩子性格的培养

4-14岁是孩子性格多变的时期。例如:孩子居住的环境有改变,上学的学校有改变,经常接触的人员有所改变……都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变化。所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大爱教育,同情教育特别重要。父母应该教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同情弱小群体,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情待人的性格,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极其自私的性格,这对孩子以后发展是很不利的。

比如家里来了亲友,家长往往认为孩子还小,或者认为孩子还不懂事,就把孩子支开,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对的。有了外人来访,应该引导孩子有礼貌地招呼客人,这不仅是一个礼貌教育,在性格上也是塑造孩子热情待人的一个机会,如果家长忽略了这些教育,就会使孩子形成冷漠待人的性格。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很注意对孩子性格这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家长利用假期中的一天,让孩子邀请了同班十个孩子来家里做客,家长借了一辆中巴车,分别把十个孩子接到自己家,组织孩子在家做游戏,吃完午饭后又带他们一起看电影。最后,分别又把孩子们送回家。全天的整个过程,都由小孩出面,如何见同学家长、如何向家长说感谢的话、活动怎么安排,完全由孩子主持。家长一律不出面,只管做好后勤工作。通过这一天的活动,这个孩子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

(3)15-18岁孩子性格的培养

15-18岁的孩子,往往是性格的最终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家长就要观察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性格中的哪些优点和缺点。例如,一个性格十分急躁甚至是暴躁的孩子,遇到事情时,基本上是无法冷静去思考并妥善处理的。这时,家长就应该把孩子叫过来,然后耐心地帮助孩子分析,告诉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先冷静下来,因为只有冷静下来,才能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思考,最后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当然,有些事情可能比较复杂,这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要让他妥善地处理,显然也是不现实的,更何况每个孩子的性格也是千差万别的呢?有的孩子比较坦率,遇到什么事,都能够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很坦然对待这些事;有些孩子却不是这样的,他会把事情藏在心里,甚至会胡思乱想,不断猜疑。这也是孩子的这种性格的复杂表现。所以,家长不妨抓住一些实例,教育孩子,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坦诚相待,不应该只凭主观去猜测,这不仅思想品质问题,更是性格塑造的问题。因为孩子在18岁以后,他的性格基本上就形成了,之后如果没有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是很难改变的。

另外,还有一个让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孩子在性格上特别地执拗,他想干什么,或者他有一个什么样的看法,一个什么样的主意,虽然是错误的,但不管家长怎么样规劝,怎么样说服,他都很难听得进去,很难做改变,他就是认着一条死理,抱着他原来那种错误的想法不放,弄得家长一点办法都没有,很是苦恼。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当孩子执着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时,做家长的首先要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孩子的想法中是否有某些合理的部分和因素,而不是一口否决或毫无商量余地地否定。同时,要尽量避免无效的唠叨,要肯定孩子那些看法中合理的一部分,再用商榷的口吻,帮孩子找出那些想法中的不足之处。最后再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以及更合理的处理方案。当然,在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要给孩子一个考虑的时间,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孩子的选择和家长仍不一致,也不用太着急,不妨再寻找契机,多和孩子沟通。其实,家长的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和做法,对孩子的性格起着榜样的作用!

当然,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孩子,如在没有形成这样的情况之前,家长自幼就注意他的发展,不让他形成这种执拗的性格,及早预防,及早进行有目的的塑造,那要比形成以后再改变要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