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夸·管·放:50年教龄老校长毕生育才心得
10915600000004

第4章 孩子的智力是可以开发的

智力,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的表现能力。我们常说一个人很聪明,是指一个人的智力程度很高。很多人以为人的智力全部是天生的,其实不然,人的智力是完全可以通过培养而开发出来的。

由于大脑发育程度的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智力在出生以后就会有所差异。但是,特别聪明与特别笨的人却比例极少。可以这么说,天生特别聪明的与天生特别笨的人,恐怕不会占到总人口的1%。所以,从先天来讲,绝大多数人聪明与笨拙的程度,其差异是微乎其微的。但是,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发育,随着人们在不同环境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表现出来的聪明程度、智力高低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主要还是靠后天的培养、训练、积累而获得提高。

由此可见,孩子的智力是可以开发的。当然,这还是离不开环境的因素,有些孩子,由于身处较好的、有利于智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结果就容易显得更聪明一些;反之,那些身处不利于智力发展环境中的孩子,往往就显得略差一些。

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受到以下四个方面影响:思维观点、思维态度、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思维观点和思维态度应该比较容易理解,至于思维模式,指的就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而思维方法则表现为记亿力、理解力、综合力、分析力、分辨力、应变力等。同时,思维方法方面还包括是从全面角度看问题,还是从片面看问题;是从根本上看问题,还是只从表面上看问题;是从长远角度看问题,还是只从当下角度看问题等等。

而以上这些思维品质,都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获得塑造、提升的。

例如在其幼小时期,或者说是学前时期和小学初年级,我们可以着重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观察力和理解力——这也是开拓思维的三项基本能力。

(1)记忆力的培养方法

目前有很多科学的记忆方法,如强记法、复记法、强烈刺激法、联系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等等。其实,从幼儿园或小学初年级开始,我们就应该帮助孩子进行一些集中注意力的间断性强记训练。比如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孩子五六岁就入私塾读书,而先生也大多并不教给孩子怎么样理解书上的内容,唯强背尔。背《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甚至让孩子背《论语》。孩子连字还没有认得几个,更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只是被要求强背。这种方法当然有它落后的一面,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它的确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并且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间接助推了孩子的智力。有些读过私塾的人,儿时背过的东西,直到八九十岁依然倒背如流。事实上,经过类似训练的人,其在记忆力方面确实会比其他人强得多。

一个人如果可以记得快、记得准、记得多,那么这个人就自会显得比一般人更聪明。而一个记忆力很强的孩子,他在各个阶段的求学过程中,也势必容易比别的同学要学得更快,更多一些。

总之,记忆力是智力提升的基础内容之一,家长有必要从小学甚至于从幼儿园阶段起,就有意识地去训练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刻意引导孩子去记忆某种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小量到多量,每天、每周都进行一定的记忆训练,久而久之,自会看到效果。

(2)观察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比如带着孩子去郊游,站在一座小山上,可以让孩子观察,远处能看到什么?中间地区能看到什么?近处能看到什么?在夜间,可以带着孩子看天空,让他观察能看到哪些星星?星星的表现有哪些不同?哪些在眨眼,哪些不眨眼?哪些在运动,哪些又看上去一动不动?哪怕是走在大街上,也可以随时随地让孩子观察过往的车辆都是什么形状,什么牌子,各种车标有什么特点……

总之,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对象。而这些,对于孩子日后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处理事物、学习事物都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3)理解力的培养方法

所谓的理解力,说白了就是让孩子能够随时对事物进行思考,随时都可以问一个“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吃主食?为什么还要吃菜?暖瓶为什么能保持水的温度?为什么人穿了厚衣服就可以不冷?为什么白天那么亮?为什么太阳要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为什么人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要吃东西……生活中的一切看似平常的现象都可以跟孩子谈谈为什么。这样就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孩子的理解力。而且,一旦形成习惯,日后孩子就会自己提出来各种为什么。比如这次考试失败了为什么?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是为什么……渐渐地,他就自然获得了理解、认识事物的能力。当然,理解力的提高,要比记忆力和观察力更困难一些,甚至需要一生的努力。

以上我们所说的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等这三项基本能力,主要是在孩子在进入中学之前就着重培养的。孩子进入中学以后,就要进行一些相关的拓展训练,比如想象力、分析力、概括力、辨别力、应变力等。

所谓的想象力,也叫联想力,就是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看到这个,就能想到与它类同的或相对应的、相反的事物;所谓的分析力,就是能够把一个综合的事物进行分解,看看这一事物是由哪些成份合成的,是由哪些内容构成的;所谓的概括力,就是能够把一些不同的、分散的事物综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的考虑、认识;所谓的辨别力,就是能够把好的和差的、美的和丑的,或者不同类别不同特点的事物加以区分、加以辨别的能力;所谓的应变力,就是遇到一件事,马上就能够反应出应该怎样去对待,怎样去回应,怎样去处理。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呢?这仍然离不开日常的生活,比如,要培养孩子的分析能力,可以让孩子学习下棋,因为通过下棋,可以训练孩子的分析能力。在下棋的过程中,对方走了这步,会影响到哪些棋子,下一步该如何走,走了以后,又会使对方的棋势受到哪些影响,对方又会怎么样走……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分析能力的训练,也是一种逻辑思维模式的训练。

当然,除了思维能力以外,影响智力因素的还有思维观念,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如,我们在看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全面去看,不能片面去看,要看到事情的全貌,不能够只顾一点不计其余。要从根本上去看,不能从表面上看。表面看起来,也许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是一件不大的事情,但如果从根本上看,这个事情也许就很大。例如孩子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拿了同学一支新笔。看起来这事不大,但从根本上看没得到对方允许,私自拿别人东西,就可能发展为偷别人东西。同时,对孩子的成长要有耐心,要从长远来看,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因为从眼前看对孩子有利的事情,从长远看也可能是有害的,所以我们要从长远去选择怎样处理,怎样对待。诸如此类,都涉及到观念的问题。一个人能否按照事物本身存在的特点,按照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去看待、处理它,这也表现出一个人的智力高低。

另外,思维态度也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这个态度就是要求我们在主观上要有主见。凡事没有主见的孩子,往往会很纠结,也很吃亏。因为他的判断总是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变化太快,而且抓不住重点,分辨不清对错,也就自然会错过许多机会。当然,有主见不等于固执。假如孩子很有主见,但总是知错不改,我行我素,那也是不行的,父母必须引导他改过来。

所谓“名师出高徒”。今天的时代,家长也许不仅仅是充当一个嘘寒问暖的父母角色了,同时更应该成为孩子的“名师”。而自古以来,真正的“名师”不但应该学问深厚、阅历宽广,而且更深谙“因材施教”的道理。只要年轻的父母们结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去思考,去尝试,去努力,去摸索,就一定能够找到培养和开发自己孩子智力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