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寒冰走苏东
10910200000029

第29章 为国名所困的马其顿

用脚步几个小时就可以丈量完中心城区的首都,只有一个平层大厅、一个安检口和一个几百平米的候机区并用一辆胶轮拖拉机运送行李的国际机场,2.57万平千米的国土面积,二百多万的人口总数,这个国家就是现在巴尔干半岛上的马其顿。然而,国家虽小,马其顿却携带着古马其顿、古希腊、古罗马、奥斯曼等大帝国的文明和以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为载体的斯拉夫文明,拥有着极为厚重的历史。与此相适应,马其顿同周边的希腊、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关系也非常复杂。马其顿独立之后与希腊围绕国名问题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历史的厚重性和复杂性。

独立了,我该叫啥?

1991年南联邦解体时,马其顿宣布独立在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之后,但在波黑之前。南联邦剩下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于1992年组建了南联盟。与其他“兄弟”相比,马其顿除了也历经内部的政治动荡之外,还因自己的名字问题与邻国(特别是希腊)陷入没完没了的争论。

独立成国后,马其顿继续沿用南联邦时期的“马其顿共和国”的这个称谓,但内涵完全不同了。在南联邦里,马其顿共和国是六个联邦主体之一,其时空范围局限在一个国家之内。说穿了,它就是南联邦的六个省级单位之一。挣脱了南联邦之后,马其顿共和国的空间则世界化了,成为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之一。对于这种变化,感到最不满的国家当属马其顿南面的邻国希腊。在希腊看来,没了南联邦这个时空框架,马其顿纵向上与作为古希腊文明的古马其顿帝国重合,横向上与希腊现在的北部马其顿省重合,而这些都是对希腊历史和领土的侵犯。于是,希腊很生气,声称问题很严重,坚决拒绝“马其顿共和国”这个称谓。于是,希腊将独立后的马其顿称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或者用斯科普里来指代这个新诞生的国家,同时还竭力阻止国际社会承认“马其顿共和国”。正是在希腊的压力下,1993年4月,马其顿只能用“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称谓加入联合国。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国家在双边或多边关系中承认马其顿的宪法国名,即“马其顿共和国”;而另一半则在相同场合中坚持使用“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或用斯科普里指代。

从那时开始,马其顿、希腊以及国际社会都一直努力寻求马其顿国名问题的解决方案。1993年5月,联合国的协调员万斯和欧文提出用“新马其顿”或“上马其顿”作为长期方案来取代“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希腊方面坚决反对这个方案,要求使用“斯拉夫马其顿”。但是,希腊的方案遭到马其顿特别是它境内外的阿尔巴尼亚人的坚决反对,因为马其顿超过四分之一的国民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在以后的十几年间,马其顿和希腊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僵持着,两国的正常关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2001年,希腊以提供经济援助、公民免签证和支持加入北约、欧盟为条件,要求马其顿将国名定为“北马其顿”。由于马其顿拒绝这个提议,希腊就在阻止马其顿加入北约和欧盟。2009年,联合国特使尼米兹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提出马其顿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称谓,比如,在国内使用“马其顿共和国”,但在多边场合使用“北马其顿共和国”。另外,马其顿公民的护照上用英文写“北马其顿共和国”,用马其顿文写“马其顿共和国”。可是,马其顿和希腊对这个方案都不认同。前者提出它与希腊双边关系中可以约定一个称谓,但同其他国家双方或多边交往中和在国际场合必须使用“马其顿共和国”。后者则坚决反对使用“马其顿共和国”。

独立快二十年了,马其顿至今仍为国名所困,经济发展不快,加入北约和欧盟的进程受阻。

对马其顿的不同解读

纵观世界,一个国家的国名在邻国和国际社会上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像马其顿这样的似乎还不多。这全是因为“马其顿”一词有太厚重的时间内涵和太宽泛的空间内涵,与古马其顿帝国有着太复杂的渊源,而不同的国家对古马其顿帝国又有不同的解读。

希腊认为,古马其顿帝国是希腊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古马其顿人是希腊人的一支,他们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与希腊人一样,属于希腊文明的一部分。因此,马其顿地区是希腊的“固有领土”。1878年柏林会议没有正确地划定希腊北部的边界,将“最古老的马其顿领土送给了斯拉夫人”。在希腊看来,现在的马其顿在许多方面都与古马其顿没有任何联系,比如,马其顿人四分之一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四分之三是一千多年前迁入该地的斯拉夫人,与2000年前生活这个地区的古马其顿人没有血缘上的联系。再比如,现在的马其顿只占马其顿地区的四分之一左右,无权侵占属于古希腊文明的“马其顿”这个历史和民族的遗产。

马其顿认为,作为空间的马其顿地区分布在希腊、保加利亚和马其顿三个国家,分别称为爱琴马其顿、皮林马其顿和瓦尔达尔马其顿,它们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经成为古马其顿帝国的组成部分。古马其顿人在人种、语言和文化等方面都与希腊有明显的区别,是欧洲的一个单独民族,虽受希腊文明影响,却不是古希腊人的一部分。古马其顿帝国和古希腊是两个国家,作为马其顿地区组成部分的爱琴马其顿从来都不属于希腊,马其顿地区的碎片化是1913年希腊和其他一些国家瓜分的结果。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之上,马其顿还提出,马其顿既是马其顿人的民族国家,也是所有境外马其顿人的“母国”,是古马其顿帝国的继承者。

除了希腊和马其顿截然相反的解读之外,保加利亚的解读也值得关注。保加利亚认为,整个马其顿地区都曾是保加利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种、语言、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和民族意识等方面看,居住在马其顿的斯拉夫人都是保加利亚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马其顿民族”,是二战后南联邦人为制造出来的。但是,保加利亚承认了战后巴尔干的现实,包括南联邦的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声称,它现在“没有任何领土要求”,“也不想修改任何边界”,可无论如此也不能同意“伪造历史,颠倒历史是非”。

希腊人、斯拉夫人与古马其顿

马其顿、希腊甚至还有保加利亚表面上是在争夺古马其顿帝国的继承权,而实际反映的是巴尔干地区民族、历史、国家、领土和大国复杂关系。

按着世界地名词典的解释,作为一个地区,马其顿位于巴尔干半岛中南部,西临阿尔巴尼亚山地,东接罗多彼山地,北靠歇亚山脉,东南临爱琴海。这个总面积不到七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最早是古希腊(公元前800~公元前146年)北部的一个省,当时的居民据说是巴尔干半岛上三个古老民族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和希腊人的混血后代。由于地处偏僻和发展比较落后,古马其顿人长期被排除在希腊文明之外,甚至被视为蛮族。马其顿帝国始于公元前五世纪,公元前4世纪日渐强大,在腓力二世和亚利山大为王时不仅在希腊地区建立起霸主地位,而且远征到印度河流域。此时,马其顿帝国的疆域除了现在的马其顿之外,还包括希腊北半部和保加利亚的西南部。在后来的历史中,马其顿帝国就成了古希腊的尾声阶段。

马其顿帝国从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323年只存在了13年,公元2世纪后期大败于古罗马帝国,沦为后者的一个省并被分为四个行政区。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马其顿划归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但这里的居民主要讲希腊语,信奉基督教。斯拉夫人6世纪南下巴尔干进入马其顿地区后,当地的居民与他们相融合,其语言和文字逐渐斯拉夫化,形成了一个新的南部斯拉夫民族——马其顿人。希腊人认为,古马其顿人是希腊人,古代希腊与现代希腊之间存在着种族与文化上无法割断的、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只有希腊人才有权自为马其顿人。9世纪后半期,第一保加利亚王国(681~1018年)从拜占廷手中夺得了整个马其顿。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灭亡后,大约在10世纪下半叶,马其顿人建立过一个独立国家,但存在的时间很短,1018年被拜占廷所灭。第二保加利亚王国(1187~1396年)兴起后不久,又从拜占廷手中夺回马其顿。14世纪上半叶,马其顿成为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争夺的对象,1346年,斯特凡·杜尚就是在斯科普里加冕称帝的。14世纪末,土耳其人占领巴尔干后,马其顿开始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一些居民改信了伊斯兰教。奥斯曼帝国衰落之后,近代的欧洲列强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并没有支持马其顿人建立民族国家。于是,巴尔干半岛新兴的民族国家如希腊、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都开展了对马其顿的争夺。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马其顿地区被彻底瓜分,其中,希腊获得了52%,塞尔维亚获得38%,而保加利亚只获得了10%。在二战之后成立的南联邦,马其顿人成了一个主体民族,他们所在的共同体成为南联邦的一个共和国。直到1991年,马其顿才独立成国。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马其顿地区以及这一地区的民族先后打上了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斯和奥斯曼的烙印,可独缺的就是明确的自身明确标识。承载大国文明的民族们可以让马其顿人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之下,但绝不容忍他们与自己平起平坐更不就说有丝毫僭越的企图。独立后,马其顿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把国名与古马其顿对接,希腊勃然大怒并不依不饶就不足为怪。除了历史认同上的分歧之后,马其顿国名问题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民族稳定和领土安全等比较敏感的地方,马其顿和希腊两国谁者不肯做根本性的让步,这也是马其顿国名问题直到今天还解决不了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