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寒冰走苏东
10910200000002

第2章 时空交错中的伊尔库斯克城市文化

伊尔库斯克(中国人把它简称伊库)是我此次原苏东地区之行的第一站。不过,严格地讲,它还位于亚洲,离中国并不远。它距储有1/5世界淡水资源的贝加尔湖只有70公里,是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重镇之一,有西伯利亚“心脏”、“明珠”、“东方的巴黎”等种种美誉。伊库又是俄罗斯少数几个有300年以上历史的城市之一,17世纪60年代是西伯利亚的要塞城市,18世纪60年后是东西伯利亚的首府。正因如此,旅游介绍上说,伊库有1300处历史建筑文明遗产,其中,501处是国家级和州级文物,1970年被列入建筑古迹历史名城名单。

虽然各种介绍上对伊库和贝加尔湖都是溢美之辞,但是,我到后发现,伊库市其实一点都不漂亮。楼房不高也不新,道路不宽也不平,整座城市都少有现代化气息。来到离伊库最近的贝加尔湖旅游景点,也就是安加拉河从贝加尔湖流出来的地方,我所见到的也乱糟糟的,各种汽车在路边随意停放,垃圾成堆,贩卖粗糙工艺品的摊点杂乱摆设,烧鸡烤鱼弄得到处乌烟瘴气,拥挤的人群吵吵闹闹。总之,在这此景象的映衬下,伊库和贝加尔湖在我心中的美丽形象大大地打了折扣。然而,这或许并不是伊库的全面,甚至不是主要的。一位常驻伊库中国朋友告诉我,看伊库甚至整个俄罗斯不能用中国人现有的标准和观念作为衡量的尺度。转了几天,我果真对她的话略有所悟,感受到了一种现在处于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相交错的伊库城市文化。

关于前者,有许多例子。比如,伊库市里有不少人物雕像,其中的四个很有意思。它们分别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列宁,最早开发西伯利亚的沙皇将军和二战期间卫国有功的苏联将军。这四个人分属于两个政治文化完全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时代,原本承载着太多的对立与冲突。但在今天,他们的全身雕像都矗立在伊库街头的不同地方,似乎不再承载这种对立和冲突,而都还原成俄罗斯历史连续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变得和谐的不只两个时代的人物,还有一些地名。伊库城中心有两条主要街道,一条叫“卡尔·马克思大街”,另一条叫“列宁大街”。毫无疑问,这两个名字肯定是苏联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时代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情感色彩。可是,这两条街在沙皇时期分别叫“大马路”和“阿穆尔斯克”,词语表面是“中性”的,可实际上是与沙皇俄国的向东扩张的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苏联解体后,有人主张“去意识形态化和去政治化”,将这两条街道恢复沙皇俄国时期的名子。但是,这种主张遭到苏联情绪比较重的人的反对。既为了防止社会被撕裂,也为了保持政治文化的兼容性和延续性,伊库当局采取了折中的合并方式,在“卡尔·马克思大街”和“列宁大街”标牌的下面再并列钉上略小一点的“大马路”和“阿穆尔斯克”的标牌。两个时代就这样最终汇于今天俄罗斯的伊尔库斯克。其实,这种不同时代的特征也体现在俄罗斯人身上。比如,对曾有历史的辉煌和广褒的疆域过度的留恋和敏感,对外国人特别是来自中国的游客那种过渡的冷漠。在伊库出关时,俄方边检老大妈几乎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对照你的护照,看你也如同相面,没完没了。再比如,虽然搞私有化了,但是,他们仍享有部分过去苏联时期低档次的社会福利,如大众化的医疗,普通的中小学教育等都是免费的。虽然搞市场经济了,但是,俄罗斯许多行业特别是服务行业都缺乏足够的热情,工作效率非常低下。对此,我在接下来的俄罗斯旅行中深有感触,也着实无奈。比如,我从莫斯科的某一机场出关用了近一个小时,对此抱怨不己。但是,接我的人说我已经过幸运的了,一个小时出关绝对是快的。伊库的那位中国朋友戏称现在的俄罗斯走的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当然,这种社会主义是原苏联社会发展的那种模式。

至于后者,特征就更明显了。比如,离伊库四十多公里处有一个露天的塔尔茨建筑民俗村。它所展示的是17到20世纪贝加尔湖地区居民生活情况,许多房屋都是整体从周边地区移过来的。在村外的桦树林中,有早期居民住搭建的树皮屋以及其他生活场所,介绍上说这是埃文基人住的。实际上,这里展示的一切与中国大兴安岭鄂温克使鹿部落的完全一样。安加拉河边上的树枝上都系满了彩色布条,这是信奉萨满教的象征,中国的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信奉的也是萨满教。在村落里,房子全是圆木搭建的,称“木克楞”。这种房屋和院落在中国内蒙的兴安盟和新疆阿勒泰地区几乎也是相同的。这种东方的“木克楞”建造得大一些,上面接上“洋葱头”顶,就成了东正教堂,带有鲜明的西部俄罗斯色彩。再看这里的人,有金发蓝眼大鼻子、身材高挑的是俄罗斯族人,也有长着一张“扁包子”脸、短粗胖的布里亚特人。前者长相是西方的,而后者长相是东方的。不过,由于地理位置偏东,伊库的东方色彩似乎更浓一些,因为从这里往东往南与蒙古人同宗同类的图瓦人和布里亚特人越来越多,它本身就挨着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说来也巧,出发那天,从北京到伊尔库斯克的飞机因天气原因在先降落在图瓦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在那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机场里,无论工作人员还是厨窗里的展品,对中国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陌生感。

承载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人和物比较和谐地支撑着一个立体的城市,它就是今天的伊尔库斯克。这个处于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的伊库虽然没有旅游文字介绍的那样漂亮,这里的人接人待物也缺乏旅游名城应有的那种热情,但依我之见,伊库还是比较耐看的,有深入琢磨的余地。稍往里边想,人们不难发现,这一切几乎都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痕迹,不同文化的痕迹。循着这些痕迹,人们可以走到苏武牧羊的时代,走到尼古拉三世的时代,走到苏联时代,最终来到今天的俄罗斯。社会发展中的过去与现在的汇合、重叠,文化构成中的西方与东方的交融、冲突就发生在这个历史过程当中。